
摘要:我国一直以来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要求不断攀升,为使教育事业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教育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在这一外过程,大学数学更侧重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工作人提升。为提升大学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工作水平,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现阶段大学教学改革工作,在国内大学生的数学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当前大家对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关注度。
近年以来,国内大学的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这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诸多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方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数学实验方式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得现阶段的大学数学教育从注重知识理论的教育方向发生了转变。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对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进行详尽的阐述,并且还会对数学实验的内涵进行一定的提及,最后还会在文章中提出一定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对策,从而对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起到强力的促进作用。
一、数学实验的内涵概述
数学实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而众所周知的,我国近几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使得数学实验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国内针对于数学实验课的研究起步时间比较晚,具体的开设时间大概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并且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得到了比较多的教学经验,由此在一九九七年,《数学实验室》[1]一书出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数学应用软件,这样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阶段的数学实验既是研究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又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应用过程中,实际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而且大学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数学实验则很好的将这种抽象性表现了出来,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便利很多,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
二、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作用
(一) 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
在实际的大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将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的主干课程当中,在这种教学氛围之下,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是能够作为有效的载体工具的。并且,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教学过程在加入到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之后,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比较显著的提升[2]。例如,在对数学实验进行一定的利用之后,学生就能够学会利用自身的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无形中就相当于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知识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而将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中之后,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了。
(二) 大学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的有效手段
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探索之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已经被相关的教育组织机构知晓,一些教育机构当中已经将其视为了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由此,校方开始开设了针对性比较强的选修课程《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为了鼓励大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国内的某些教育组织中已经针对这些课程举办了多样性的竞赛。这一有效手段在实际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3]。
(三) 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中,在这一时代中,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难以得到培养,这也是造成现阶段社会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利用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进行大学数学的改革之后,就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校方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数学建模的竞赛,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的数学实验过程和建模过程往往不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学生的各种创新性的想法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角度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是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4]。
(四) 使得教师参与到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过程
在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使得教师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改革中,因为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教师才是最直接的实施者,因为,在实际教学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教师也是第一时间的接收者。因此,校方要使得教师的素质具有一定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点,校方可以定期对师资力量进行培训。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高质量的教师举办讲座,这样也有助于将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的主要课程当中,这一点对于大学数学教学方式、内容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校方自身也要知晓这一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的完善起来。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就是目前为止对于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了,从文中叙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思想对于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校方和教师都要注重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韩明.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2010(4):125.
[2]肖剑,龚劬.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81-82.
[3]宋显华,李冬梅,刘凤秋.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工科研究生“数值分析”教学中的融合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52-53.
[4]浅谈高等数学实验课案例教学[J].科技信息,2011(1):I0031,I0018.
吴燕林.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技风,2020(13):74.
分享: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人才培养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他们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把握“适度、够用”的原则,以“弱化理论、强化技能”为教学策略,以达到知识的学以致用。
2023-11-0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生活之处到处都是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
2023-08-08数学文化融入高考试题是数学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情境是高考试题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考查目标的载体。以2020年高考13套数学试卷中的数学文化试题为例,对课程学习情境、探索创新情境和生活实践情境三种情境下试题的类型、内容特性、与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要求的对应关系、问题来源等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2021-08-31数学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因此,学好高中数学至关重要。为了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高中数学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对学生的关爱也不够;有的只注重考试成绩,不能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等。
2021-07-20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文章从高等数学课程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出高等数学引入课程思政是教育育人发展、提高文化自信和强化高等数学课程的德育目标等方面的需要,探讨了高等数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并指出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2021-01-27同济大学数学系编的高等数学是国内大部分理工科非数学本科专业采用的经典教材[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编的数学分析是国内大部分数学本科专业采用的经典教材[2],两套教材都对函数的凸性进行了定义.文献[1]基于区间上任意两点的中点来定义函数的凸性,即所谓中点凸,而文献[2]则是基于任意两点的凸组合来定义函数的凸性.
2021-01-20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此背景之下各高校都陆续给出了在线授课的方案。教师如何准备和选择好在线教学相关的资源、平台、工具,如何组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线学习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传统教学内容原封不动的搬到网上,更不是毫无原则的、任意内容的拼凑。
2020-12-23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高等数学(以下简称“高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下简称“概率”)是数学领域的两大分支,其授课对象是理、工、经管类等除数学专业外的绝大部分本科生。这两门课的理论和方法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两门课程关系密切,高数是概率的基础,概率是高数的延伸与拓展。
2020-12-19微积分是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其基本工具是极限法,研究对象是非均匀问题,基本思想是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内容包含微分学和积分学,连接桥梁是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利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是微元法[1]。求解抽水做功、中心、重心、面积和体积等物理问题,是微积分课程重点讲解的相关应用问题,对此国内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
2020-12-08《应用数学》是我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可靠的保证。现结合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分析。
2020-11-30人气:4509
人气:3040
人气:2791
人气:2512
人气:213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大学数学
期刊人气:193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原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672-1454
国内刊号:34-1221/O1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553
影响因子:0.322
影响因子:0.35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