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在乙肝肝硬化中采用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乙肝肝硬化患者116例随机分两组。西药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中西药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治疗后乙肝肝硬化相关指标。结果:中西药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高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治疗后乙肝肝硬化相关指标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乙肝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病程长,容易反复,治愈难度大,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容易进展成为肝硬化,预后比较差。乙肝肝硬化患者在终末期可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出现肝衰竭或发展为肝癌,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对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乙肝肝硬化患者116例随机分两组。中西药组患者男34例,女24例;41-75岁,年龄(54.34±2.15)岁。发病时间4年-13年,平均(7.51±0.22)年。西药组患者男35例,女23例;42-75岁,年龄(54.19±2.32)岁。发病时间4年-13年,平均(7.53±0.25)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西药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每次口服500-600mg,每天1次。中西药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其中,恩替卡韦的治疗方法同西药组。中药方剂采用自拟护肝散结方剂,主要成分有生地、旱莲草、川芎、地鳖虫、黄芪、丹参、枸杞子、麦冬、白花蛇舌草、白术、白芍药、水蛭、麦冬等,用水煎至200毫升,早晚服用1剂。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治疗后乙肝肝硬化相关指标。显效:临床各项表现均消失,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各项表现减轻,患者肝功能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之和[1]。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予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相比较。中西药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高于西药组,P<0.05。如表1.
表1两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相比较[例数(%)]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乙肝肝硬化相关指标相比较。中西药组治疗后乙肝肝硬化相关指标优于西药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乙肝肝硬化相关指标相比较(x±s)
3、讨论
肝硬化的病因在于肝小叶进行性纤维化,西医认为其发病主要机制在于乙肝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抗原不断表达以及释放,并引起肝内持续炎症活动和纤维组织增生。随着肝纤维化程度不断加重,正常肝细胞可逐渐减少,导致肝储备功能不断降低,并最终出现肝硬化。在治疗上需遵循抗病毒治疗原则,对乙肝病毒复制进行抑制,以改善肝功能[2]。
西医上多采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其属于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可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抑制病毒复制,有效清除乙肝病毒,控制疾病进展。另外,恩替卡韦用药后耐药现象低,经口服用药可转化为具有活性三磷酸盐形式,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发挥抗纤维化作用。但单用恩替卡韦无法逆转肝脏纤维化过程,需辅以其他药物进行治疗[3-4]。
祖国医学认为乙肝肝硬化病因在于气滞血瘀、脉络损伤所致,采用中药进行治疗,药物成分具有软坚散结之功,可对炎症反应进行有效抑制,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有效改善肝内微循环,对纤维增生进行抑制,促进胶原溶解和再吸收,促进血浆蛋白水平的提高。另外,中药成分还有消积止痛和清热凉血之功,可有效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进行抑制[5-6]。
本研究中,西药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中西药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结果显示,中西药组患者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高于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后乙肝肝硬化相关指标优于西药组,说明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勤俭,张建,李燕等.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3):60-62.
[2]陈保生.恩替卡韦联合强肝片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8):85-87.
[3]陈雅,宋英杰,党殿杰等.恩替卡韦治疗48例乙肝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3):57-59.
[4]戴玮玮,冯艳红,常家宝等.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11,24(2):28-29.
[5]宋春霞,张伯鹏,阎志欣等.恩替卡韦联合柔肝散结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8):1171-1173.
[6]陈保生.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通过恩替卡韦联合替比夫定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5):76-77,83.
张建华,王伟,武芳芳,等.观察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11):104. DOI:10.3969/j.issn.1672-5018.2016.11.092.
分享:
胆总管结石(commonbileductstone,CBDS)是普外科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胆道疾病之一,CBDS会引发梗阻性黄疸、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坏死性胰腺炎、继发性肝脓肿等,长期存在的CBDS还会引起继发性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
2025-04-16单纯性肾囊肿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良性肾实质囊性病变,危害较小。对于体积较小或无症状的肾囊肿,随访观察即可,无需治疗,但囊肿直径>4 cm、明显腰痛者可考虑微创治疗 。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即穿刺抽液术联合硬化剂灌洗硬化治疗,具有简单易行、微创的优势,已在肾囊肿治疗中广泛应用 。
2025-03-25良性梗阻性黄疸是肝胆外科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多见于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胆道畸形等[1],短期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全身炎症反应,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并恢复胆道连续性是其治疗的根本[2],术后为缩短病程、促进肝功能恢复,往往辅以护肝、利胆治疗,牛磺熊去氧胆酸是近年来研制的利胆类护肝药物,具有促进肝脏分泌胆汁、保护肝细胞等功效[3-4]。
2025-02-27腹腔镜胆囊手术(LC)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瘢痕小、恢复迅速等优点,是临床治疗胆囊疾病的重要手段[1-2]。LC术中切口虽小,但手术操作易损伤胃肠道黏膜、降低患者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异位置等并发症;术中胆囊管损伤,胆管内部充血,导致患者出现括约肌痉挛、水肿,促使胆泥沉淀,均会增加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可能性[3-4]。
2025-02-26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 AC)是一种与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等有密切关联的急腹症,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道梗阻、细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涉及胆囊壁缺血坏死、炎症反应加重、胆囊穿孔及全身性并发症等方面,患者的典型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2025-01-26慢性结石性胆囊炎(chronic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C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右上腹疼痛,连及肩部出现放射性疼痛,并在进食油腻、饱餐后加重,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口干口苦、腹胀纳差等症状。CCC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病因是胆囊结石,所有慢性胆囊炎中 CCC 占 90%~95%。
2025-01-07胆囊结石(Gallstone disease,GD)属临床常见病症,GD患者会继发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患者通常以右上腹疼痛、肝功能异常、黄疸等为主要表现,若未能得到及时的医疗干预,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诱发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1]。
2024-12-13在中国,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且≥40岁患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该病早期因结石体积小常无明显症状,结石生长过程中可刺激胆囊黏膜,诱发胆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长期刺激下易形成胆囊炎症,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目前,对于症状明显的胆囊结石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可迅速改善病情。
2024-12-09随着肝癌、胆结石等疾病高发,需要接受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人群逐渐扩大,其围手术期优化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疼痛是术后恢复的重要影响指标,临床报道显示80%的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经历中度疼痛,可引发心理障碍、阻碍术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等不良反应,因此加强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疼痛管理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4-11-29慢性胆囊炎(CC)作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可分为结石性、非结石性两种,其中非结石性胆囊炎病因复杂,多认为与胆囊缺血、胆囊动力学异常、病毒感染等有关,容易引起腹胀、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目前,临床多采用助消化药物治疗CC,其中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作为常用药物,其可促进胆汁分泌,改善机体消化功能。
2024-11-25人气:12837
人气:11614
人气:11020
人气:10373
人气:970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人气:414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5256
国内刊号:22-1108/R
邮发代号:12-80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1.023
影响因子:1.245
影响因子:0.6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