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状况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受检者200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对其乙肝五项标志物进行测定,并按照性别、年龄分别分组,观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计算其各自的感染率。同时按照乙肝五项的不同模式进行分组计算,统计乙型肝炎肝硬化感染的主要模式。结果: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2000名体检者经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共检出HBsAg阳性120例,总阳性率为6.00%。男性体检者和女性体检者的HBs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7%和4.79%,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18-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体检者的HBs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98%、6.86%、7.99%、4.81;以41-50岁之间的中年患者HBsAg检测阳性率最高,大三阳(HBsAg、HBeAb、HBcAb皆为阳性)、小三阳(HBsAg、HBeAg、HBcAb皆为阳性)是检出率最多的模式,检出率分别为60.83%、20.00%,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检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比较高,其主要表现为典型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模式多样化,但以大三阳、小三阳为主。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诱发乙肝的主要原因,病毒的不断复制和乙肝的持续发作,还会诱发肝小叶结构破坏以及肝脏组织增生、纤维化,引起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可能在发展成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后诱发肝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有调查数据显示,亚洲地区是世界上乙型肝炎发生率最高的地区,占世界乙肝患者的四分之三,而我国也是乙型肝炎的发生大国,乙型表面抗原携带者占到7.18%[2]。同时,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强,其通过复杂传播途径流行扩散,有广泛流行性,乙型肝炎感染也被认为是全球性健康问题。对其进行早期检测和有效预防、治疗是控制病毒传播,延缓病情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中,乙肝表面抗原作为乙肝病毒外壳蛋白中的主要成分,通过对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情况进行判断是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的金标准[3]。本文随机抽取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受检者2000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受检者20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61例,女939例,分别占53.05%和46.95%;患者的年龄在18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2.7)岁,将其按照18-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等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各有823例、452例、413例和312例,分别占41.15%、22.60%、20.65%、15.60%。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清晨空腹条件下采集静脉血3.0ml,常规静置30min后,在3000r/min的速度下离心分离10min,获取上层血清,并将其置于-20℃的冰箱中待检。
患者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进行检测,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基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德国罗氏公司生产的Cobase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定标液、质控品均为仪器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试剂盒及检测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前对检测试剂进行检查,均在有效期内,行常规室内质控,均在控。
检测结果:以HBsAg的S/CO检测值在COI的一倍以上为阳性,此外,当HBeAg的S/CO检测值在COI的一倍以上为阳性,当HBsAb的S/CO检测值≥10.00 IU/L为阳性,当HBeAb的S/CO检测值在COI的一倍以下为阳性,当HBcAb的S/CO检测值在COI的一倍以下为阳性[4]。
1.3 统计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进行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2000名体检者经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共检出HBsAg阳性120例,总阳性率为6.00%。
2.2 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性别特征
对不同性别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可见,男性体检者和女性体检者的HBs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7%和4.79%,男性体检者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体检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不同性别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征
2.3 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年龄特征
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可见,51-60岁之间的体检者的HBsAg检测阳性率最低,为4.81%,其次是18-30岁之间的体检者,为4.98%;以41-50岁之间的中年人HBsAg检测阳性率最高,为7.7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4 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模式
对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中HBsAg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其乙肝五项的不同模式,可见大三阳(HBsAg、HBeAb、HBcAb皆为阳性)、小三阳(HBsAg、HBeAg、HBcAb皆为阳性)是检出率最多的模式,检出率分别为60.83%、20.00%,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检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在人体的排泄、分泌解毒、以及免疫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职工健康体检的过程中,肝炎的检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病毒感染是造成肝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等多种,尤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发的乙肝发病率最高,范围最广,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最严重。
随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得到预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定期检查,特别是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高风险职业职工做好健康体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抽取了2015年间在我院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受检者200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乙肝病毒携带情况,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征以及感染模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乙肝病毒感染率相对较高,为6.00%,而男性受检者、41-50岁之间的中年群体,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性别和其他年龄段患者,这可能与该年龄段男性社交活动相对频繁,外出机会多等有关,加上工作压力大、饮酒几率高,免疫力降低等,导致病毒无法清除。这提示,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中,要加强对中年男性群体的检查与防控,在早期给予保肝护肝、营养补充、抗感染治疗等基础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控制,避免其在人群中的进一步传播。
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中,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只能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定性判断,且容易受到“窗口期”、病情变化、乙肝表面抗原浓度等的影响出现假阴性情况。选择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的检测方法对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准确判断各项监测指标的精确含量,在职业健康体检人群的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观察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可见大三阳、小三阳的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60.83%和20.00%,特别是大三阳的患者,由于其多属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必须对其病情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大规模传播感染。而小三阳的患者多属于急性乙肝逐渐恢复或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血清中抗HBe逐渐出现,则乙肝病毒的复制速度降低,甚至可以转阴,传染性也大大降低,防控的重点在于控制疾病的传播。
总之,定期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做好积极治疗防控,并对阳性患者的的家人进行疫苗注射,控制传染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瞿雪雁,柯旦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 (6):403-405.
[2]马俊凤,杨帅,王春萍,等.吉林省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况调查[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3,3(3):205-206.
[3]关静,周红玲,张震,等.北京市西城区社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及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0):1883-1884.
[4]宋相泉,陈益明,赖剑秀.杭州市西湖区4125例老年农民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7 (6):737-738.
何晓熙,郭建峰.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4):61-63.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04.061.
分享:
胆总管结石(commonbileductstone,CBDS)是普外科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胆道疾病之一,CBDS会引发梗阻性黄疸、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症坏死性胰腺炎、继发性肝脓肿等,长期存在的CBDS还会引起继发性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
2025-04-16单纯性肾囊肿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良性肾实质囊性病变,危害较小。对于体积较小或无症状的肾囊肿,随访观察即可,无需治疗,但囊肿直径>4 cm、明显腰痛者可考虑微创治疗 。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即穿刺抽液术联合硬化剂灌洗硬化治疗,具有简单易行、微创的优势,已在肾囊肿治疗中广泛应用 。
2025-03-25良性梗阻性黄疸是肝胆外科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多见于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胆道畸形等[1],短期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全身炎症反应,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并恢复胆道连续性是其治疗的根本[2],术后为缩短病程、促进肝功能恢复,往往辅以护肝、利胆治疗,牛磺熊去氧胆酸是近年来研制的利胆类护肝药物,具有促进肝脏分泌胆汁、保护肝细胞等功效[3-4]。
2025-02-27腹腔镜胆囊手术(LC)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瘢痕小、恢复迅速等优点,是临床治疗胆囊疾病的重要手段[1-2]。LC术中切口虽小,但手术操作易损伤胃肠道黏膜、降低患者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异位置等并发症;术中胆囊管损伤,胆管内部充血,导致患者出现括约肌痉挛、水肿,促使胆泥沉淀,均会增加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可能性[3-4]。
2025-02-26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 AC)是一种与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等有密切关联的急腹症,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道梗阻、细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涉及胆囊壁缺血坏死、炎症反应加重、胆囊穿孔及全身性并发症等方面,患者的典型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2025-01-26慢性结石性胆囊炎(chronic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C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右上腹疼痛,连及肩部出现放射性疼痛,并在进食油腻、饱餐后加重,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口干口苦、腹胀纳差等症状。CCC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病因是胆囊结石,所有慢性胆囊炎中 CCC 占 90%~95%。
2025-01-07胆囊结石(Gallstone disease,GD)属临床常见病症,GD患者会继发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患者通常以右上腹疼痛、肝功能异常、黄疸等为主要表现,若未能得到及时的医疗干预,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诱发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1]。
2024-12-13在中国,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且≥40岁患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该病早期因结石体积小常无明显症状,结石生长过程中可刺激胆囊黏膜,诱发胆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长期刺激下易形成胆囊炎症,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目前,对于症状明显的胆囊结石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可迅速改善病情。
2024-12-09随着肝癌、胆结石等疾病高发,需要接受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人群逐渐扩大,其围手术期优化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疼痛是术后恢复的重要影响指标,临床报道显示80%的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经历中度疼痛,可引发心理障碍、阻碍术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等不良反应,因此加强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疼痛管理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4-11-29慢性胆囊炎(CC)作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可分为结石性、非结石性两种,其中非结石性胆囊炎病因复杂,多认为与胆囊缺血、胆囊动力学异常、病毒感染等有关,容易引起腹胀、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目前,临床多采用助消化药物治疗CC,其中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作为常用药物,其可促进胆汁分泌,改善机体消化功能。
2024-11-25人气:12837
人气:11614
人气:11020
人气:10373
人气:9701
我要评论
友情链接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人气:414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5256
国内刊号:22-1108/R
邮发代号:12-80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1.023
影响因子:1.245
影响因子:0.6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