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的遵医依从性各项评分、WHOQOL-BREF各项评分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遵医行为、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结构、功能发生异常改变导致心肌发生缺氧、缺血,进而引起的综合征。目前,通过口服西药可使冠心病心绞痛病情获得良好控制,但患者的生活质量、活动耐量改善效果不显著,且病情复发率较高[1]。研究显示,给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有效治疗的同时加强科学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获得更大程度改善[2]。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规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护理指南及医嘱实施相关护理干预,其护理内容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是目前在老年患者护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并表现出良好应用效果[3]。本研究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男48例,女42例;年龄68~82岁,平均(70.5±1.4)岁;病程11个月至10年,平均(5.7±1.3)年;心绞痛分级[4]:Ⅰ级20例,Ⅱ级56例,Ⅲ级14例。观察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67~83岁,平均(70.8±1.2)岁;病程12个月至11年,平均(5.9±1.1)年;心绞痛分级:Ⅰ级23例,Ⅱ级51例,Ⅲ级16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存在心悸及心脏、胸骨后部、心脏周围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并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5];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明显升高;临床资料完整;可主动或在家属、医护人员协助下配合完成相关治疗和护理。排除标准:伴有心肌病等其他严重疾病者;伴有感染、肿瘤者,肝肾功能不全及有严重心衰者;存在认知、意识障碍及精神性疾病,配合度差者。
1.2方法
治疗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嘱咐并协助患者卧床休息,通过抚触等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感,疼痛程度严重者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其减缓精神压力;严格根据患者病情提供相应饮食;给予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及自我镇痛、心绞痛预防方法等。患者出院后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无其他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三位一体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成立三位一体护理小组。由工作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护师、护士、社区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在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基础上制定“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方案,护理措施由小组成员完成。
(2)医院护理。患者住院期间,由专科护理人员开展专业护理干预。(1)个性化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用开导法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选用适当语言及表达方式开导患者,使其放松精神状态,帮助患者消除因自身角色变化和其他因素导致的心理压力。(2)强化环境及疼痛护理。加强病房温湿度及光线管理,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清新,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舒适度;为患者提供杂志、报刊等,避免其治疗期间生活枯燥乏味,且可分散患者注意力,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给予患者亚硝酸异戊酯或硝酸酯制剂等治疗,疼痛程度剧烈者适当给予镇静剂;嘱咐患者合理控制饮食,避免饮食过量;嘱咐患者适当进行舒缓运动。(3)建立网络平台,该平台包含3个端口,分别为医院、社区、家庭,内容包含患者健康档案、冠心病心绞痛知识等。患者、家属均可通过该平台查询治疗完成阶段、复查结果、疾病防治相关知识等。(4)患者出院前建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联系卡,在患者出院前1d由护理人员给予发放联系卡,同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加强针对性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实施相关救治措施演示、家庭重要成员护理能力培训等。(5)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每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同时了解患者本人及家属的自护情况。
(3)社区护理。(1)患者出院前医院护理人员提前与社区医护人员联系,社区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做好患者双向转诊。(2)患者出院后由社区医护人员定期组织知识竞答赛、医护交流等指导和监督患者出院后饮食、用药、运动及病情控制情况,及时解答患者存在的疑惑。(3)患者出院后第2周,由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居家访视,了解患者日常生活方式、康复训练、病情状况等,然后再通过电话、微信等向专科护理人员反馈,并以专科护理人员提供的对策和建议给予患者针对性指导。
(4)家庭护理。患者出院后,由家属帮助和严格监督其遵医行为,严格按照医嘱坚持合理饮食、用药、运动锻炼等,同时积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运动习惯。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遵医行为。采用医院自拟制订的遵医依从性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内容包含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剂量、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定期复诊等,各项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遵医依从性越高。该量表信度、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78、0.91,结构效度为0.90,可信度较高。
(2)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心理(6个条目)、生理(7个条目)、环境(8个条目)、社会关系(3个条目)4项,每项由粗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0~100分,总分为各项得分均值,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6]。
(3)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T改变等相关数据均恢复正常,且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干预前的20%;有效为心电图检查显示相关数据均有明显改善,心绞痛持续时间为干预前的20%~30%;无效为心电图检查显示相关数据、心绞痛持续时间与干预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善[7]。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4)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护理工作及效果的满意度,该量表信度为0.89,结构效度为0.88,Cronbach'sα为0.82。量表评分为0~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89~6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n/%、表示,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遵医行为比较
干预后,两组的遵医依从性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遵医行为比较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两组的WHOQOL-BREF各项评分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2)。
2.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3)。
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表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比较(n=90,n/%)
3、讨论
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表现出明显逐年递增趋势[8]。目前,临床上主要选用口服药物方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同时配合合理饮食、运动锻炼等综合方式控制病情,因此该类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出院后均存在护理需求。“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是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模式。诸多临床研究均显示,三位一体护理充分结合了医院、社会、家庭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与监督,可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管理行为,对提高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改善生存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9]。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通过口服药物方式可有效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遵医行为可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状况产生直接影响。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其在院内治疗期间遵医嘱情况良好,但出院后多数患者遵医行为较差,通常无法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因此疾病控制效果受到明显影响[10]。“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涵盖了专科、全科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能够将医院护理服务从院内延伸至社区、患者家庭中,保证患者疾病控制期间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专业护理指导,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家属疾病认知、自我管理及自护能力[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的遵医依从性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究其原因可能为,“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可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出院后均获得由专业医护人员提供的优质服务,且护理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可有效避免护理干预脱节,不断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提升自我管理意识,增强患者出院后的自护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医嘱饮食、用药、运动等。干预后,两组的WHOQOL-BREF各项评分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合理结合了医院、社区、家庭在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保证患者始终获得针对性护理,同时保证患者遵医行为得到有效指导、协助和监督,另外加强家庭护理可有效弥补患者因年龄较大存在的自护局限,提高自护效果及生活质量。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可显著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病情总体控制效果,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遵医行为、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瑶,郑梅.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病人心理、临床症状、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23):4044-4048.
[3]郭青,常晓红,王焦娇.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对出院心肌梗死病人护理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12):1941-1943.
[4]储光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1):64.
[5]徐济民.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命名及标准———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专题组的联合报告[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79,18(6):365-366.
[6]王明航,李建生,李素云,等.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用于老年肺炎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J].中医杂志,2010,51(11):984-986.
[8]龚凤琴,徐忠琴,阮词芬,等.冠心病患者与家属互述结合情景模拟健康教育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23):5-8.
[9]范滟,余小萍,于岚,等.健康促进模式在老年稳定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71-73.
[10]李玉华,蒋建萍,李月红.综合心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状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47-49.
[11]杨利娟,朱记芬,祝巾玉,等.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管理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护理研究,2020,34(3):519-521.
张丽,李萍.“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干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6):184-186.
分享:
冠心病为机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狭窄、阻塞或痉挛所致的一类心肌缺血、供血不足疾病,好发群体为中老年[1]。冠心病呈进行性发展,若未能及时予以有效治疗,造成心肌缺氧或坏死,心脏整体功能下降,出现肺淤血或体循环淤血,引发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2]。
2025-04-17冠心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常表现为胸部不适、压迫感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心绞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出现,如焦虑和抑郁,这些情绪状态进一步加重心绞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2025-04-02心血管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2019年全球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为5.23亿,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多达1860万[1]。2019年我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年度报告显示,心血管病的患病率正在上升[2]。介入治疗挽救了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但并非使所有冠心病患者获益。
2025-03-27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其死亡率居全球首位,且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罹患冠心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之受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大等外界因素影响,多数冠心病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
2025-03-22当CHD患者合并DM时,往往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糖代谢紊乱通过多种机制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斑块更容易形成血栓和溃疡,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升高[3]。患者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将威胁其生命安全。
2025-03-21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属于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随着国内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峻,CHD的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1]。CHD患者以心绞痛、呼吸短促、胸部压迫等为典型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甚至可导致死亡,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2025-03-21在炎症反应当中的多种炎性指标,比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WBC)通常会出现异常水平表达,并且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进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对机体红细胞体积异质性进行反映的一种指标。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RDW与包括冠心病在内的相关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被关注、重视。
2025-03-14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目前,冠心病患者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冠心病患者病程长、易复发,且院外时间长,使其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而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内容单一,无法起到及时的指导、干预作用,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1]。
2025-03-10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使得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1]。心血管病治疗复杂,病情迁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1-2]。西医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以扩张冠状动脉、抗凝、调脂、稳压、营养心肌及血管重建为主,虽可有效稳定病情,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且可能会引起头痛、胃肠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2025-03-0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及病死率等特点[1]。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管径狭窄、阻塞是冠心病病理基础,血液高凝状态、高血脂、炎症等均是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随病程延长可出现心肌缺血、梗死或心力衰竭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2]。
2025-03-03人气:18547
人气:15567
人气:15084
人气:14841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1586
主管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主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4220
国内刊号:11-9318/R
邮发代号:4-188
创刊时间:196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