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治疗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据患者疾病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为患者展开心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评分、疾病治疗有效率及生活质量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活动受限评分及症状发作评分、症状稳定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对比中,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疾病治疗有效率为74.19%,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良好,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有利于改变患者疾病状态,加速患者恢复,提升疾病治疗有效率。
冠心病发生原因是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夹闭或者阻塞,引发心肌缺血及缺氧等病症,冠心病的发生率处于不断递增阶段,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存在联系,且冠心病依旧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冠心病患者控制情绪较为必要,不良情绪会导致患者产生心理应激反应,患者出现心律不齐及心绞痛等问题[1]。心理康复治疗及药物治疗联合使用,有利于加速患者康复,使患者有信心战胜疾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此,将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患者施以常规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取得显著成果,以下为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据患者疾病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各31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在40~88岁,平均年龄61.42±4.12岁,病程为1~10年,平均病程5.45±1.21年;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42~84岁,平均年龄62.31±4.05岁,患者病程为1~11年,平均病程5.34±1.41年。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纳入患者均经过心电图及血清酶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类疾病及认知障碍、严重冠心病并发症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药物及血小板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以心理治疗:(1)评估病情。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需评估患者病情,结合患者病历档案分析患者疾病可能发生的病变,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文化背景、疾病认知、经济条件等,与患者积极沟通,聆听患者心声,在第一次入院便建立舒适的医患关系[2]。(2)认知干预。冠心病患者由于不了解疾病及疾病诊疗过程,容易发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多数患者认知能力较差、获得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对此,结合患者认知能力,告知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讲解本院治疗的方法及患者自我管理知识,鼓励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在相互鼓励过程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3)情绪管理。若患者年龄较大,对智能化设备无法应用,可将神经治疗调节音频发放给家属,让家属每天为患者播放,指导患者每天展开放松训练,每次时间为30min。(4)行为干预。在患者家庭生活中,让患者保持放松的生活状态,在情绪异常时保持深呼吸,每次深呼吸5min,让患者掌握涌泉穴按摩方法,患者在回到家中后睡前按摩1次,按摩时间为20min。通过行为干预,有利于让患者保持舒适的状态,医务人员定期为患者展开电话随访,聆听患者现状,嘱咐患者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利用西雅图心绞痛评估量表(Seattleanginaquestionnaire,SAQ),对患者病情展开评估,主要评估患者活动受限情况及症状稳定评分、症状发作评分及治疗满意度评分,患者分值低表示各项指标良好。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显效,患者冠心病症状消失,心电图无异常,心功能良好;有效,患者治疗后的胸闷及前胸疼痛症状改善,心电图及心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利用健康调查简表(theMOS36-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SF-36)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值高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均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Q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活动受限评分及症状发作评分、症状稳定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对比中,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组间SAQ评分对比
2.2组间疾病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组间疾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3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良好,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3、讨论
冠心病是中老年群体的高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吸烟、酗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体力劳动不足,均可能引发冠心病[4]。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加速冠心病进展具有重大影响。若冠心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心理,一旦出现此类心理状态,疾病发生率便会提升,从而发生心律不齐及心绞痛等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性提升及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多,导致患者灌装动脉发生痉挛或者心肌缺氧、缺血,一旦患者出现大面积心肌缺氧、缺血便会导致患者传导功能改变,引发心脏猝死。对此,冠心病是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还需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及治疗方法,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消除心理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
临床研究显示,冠心病与患者好斗、易怒、激动等情绪存在联系,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状态,导致神经活动失衡,提升患者机体儿茶酚胺分泌量的同时,使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活化,促进凝血物质活动,在血管内容易产生血小板聚集,使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最终使患者诱发冠心病症状。为改善患者冠心病,进一步控制患者病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可采取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作用是避免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患者交感神经活性降低,避免患者引发冠脉痉挛。心理治疗过程中,患者与医务人员沟通,也能让患者更为全面的认识冠心病,掌握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比如,邵景香[5]在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心理干预联合运动干预两种方式,改变患者不良生活状态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其心理治疗方式与本次研究类似,在运动治疗方式上,主要是增加患者肌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逆转冠脉硬化进程,建立冠脉侧支循环,使患者机体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提升。恐惧及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增加患者心脏负荷量,加之病情严重患者长期在家庭卧床,心理负担更为严重,因此,在运动治疗过程中融合心理治疗有利于降低患者心脏代谢综合征发生率,改善患者机体功能,避免患者诱发风险因素。对于具有运动能力的患者,长期康复训练有利于降低机体儿茶酚胺水平,使外周血管张力改善,患者心功能得以改善的同时,也能避免患者发生心绞痛及心梗等并发症。该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疾病治疗有效率为84%,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为95%,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疾病治疗有效率为74.19%,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璇[6]在研究中,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展开心理状态评估,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关注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疾病、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该研究中,患者满意度为94%,且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病情较为稳定。孙党红等[7]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干预中,施以早期心脏康复管理方法,为患者展开健康指导,关注患者生存质量,取得显著效果。黄金艳[8]在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研究中,通过针对性心理干预及运动治疗方式,改变患者情绪状态及心功能,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以心理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活动能力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本次研究相比其他研究依旧较为片面,在未来研究中还需探究心理治疗联合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对冠心病的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可在常规治疗方式上施以心理治疗,为冠心病患者疾病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杏芬,高永红张羽松.运动康复联合心理治疗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老年患者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5):514-517.
[2]吴雪.针对性心理干预对行运动康复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3):36.
[3]于彬.早期心脏康复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系统医学,2019,4(15):190-192.
[4]肖顺凤.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6):146.
文章来源:孙淑华,毛红霞,时庆云.心理治疗对冠心病康复的影响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128-129.
分享:
冠心病为机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狭窄、阻塞或痉挛所致的一类心肌缺血、供血不足疾病,好发群体为中老年[1]。冠心病呈进行性发展,若未能及时予以有效治疗,造成心肌缺氧或坏死,心脏整体功能下降,出现肺淤血或体循环淤血,引发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2]。
2025-04-17冠心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常表现为胸部不适、压迫感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心绞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出现,如焦虑和抑郁,这些情绪状态进一步加重心绞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2025-04-02心血管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2019年全球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为5.23亿,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多达1860万[1]。2019年我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年度报告显示,心血管病的患病率正在上升[2]。介入治疗挽救了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但并非使所有冠心病患者获益。
2025-03-27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其死亡率居全球首位,且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罹患冠心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之受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大等外界因素影响,多数冠心病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
2025-03-22当CHD患者合并DM时,往往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糖代谢紊乱通过多种机制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斑块更容易形成血栓和溃疡,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升高[3]。患者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将威胁其生命安全。
2025-03-21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属于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随着国内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峻,CHD的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1]。CHD患者以心绞痛、呼吸短促、胸部压迫等为典型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甚至可导致死亡,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2025-03-21在炎症反应当中的多种炎性指标,比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WBC)通常会出现异常水平表达,并且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进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对机体红细胞体积异质性进行反映的一种指标。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RDW与包括冠心病在内的相关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被关注、重视。
2025-03-14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目前,冠心病患者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冠心病患者病程长、易复发,且院外时间长,使其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而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内容单一,无法起到及时的指导、干预作用,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1]。
2025-03-10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使得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1]。心血管病治疗复杂,病情迁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1-2]。西医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以扩张冠状动脉、抗凝、调脂、稳压、营养心肌及血管重建为主,虽可有效稳定病情,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且可能会引起头痛、胃肠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2025-03-0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及病死率等特点[1]。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管径狭窄、阻塞是冠心病病理基础,血液高凝状态、高血脂、炎症等均是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随病程延长可出现心肌缺血、梗死或心力衰竭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2]。
2025-03-03人气:18547
人气:14841
人气:11603
人气:11015
人气:1049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期刊人气:355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5410
国内刊号:11-3805/R
邮发代号:80-123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