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南平市第二医院收治的DPN患者120例分为中药联合组和依帕司他组,每组60例。依帕司他组予以依帕司他治疗,中药联合组在依帕司他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中药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依帕司他组(93.33%vs. 80.00%,χ2=4.615,P=0.032)。治疗8周后,2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均较治疗前升高,且中药联合组高于依帕司他组(P<0.05或P<0.01);2组FCP、2 hCP及SOD、T-AO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HbA1c、MD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中药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依帕司他组(P<0.05或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DPN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修复,调节C肽水平与HbA1c,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血糖控制不佳或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中,其发病率更高[1]。目前针对DPN的治疗以改善代谢、神经修复等为主,但仍无法阻止疾病呈进行性发展,中医药在DPN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中医穴位贴敷患者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病变评分等多个方面均获益更多[2]。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DPN在降低血糖、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躯体疼痛等方面更具优势[3]。本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DPN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南平市第二医院收治的DPN患者120例分为中药联合组和依帕司他组,每组60例。中药联合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5~60(47.36±5.42)岁;糖尿病病程5~16(10.95±4.28)年;DPN病程1~5(2.89±1.62)年。依帕司他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5~60(48.03±5.61)岁;糖尿病病程5~17(11.14±4.73)年;DPN病程1~5(3.10±1.68)年。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病例选择标准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4],具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具有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踝反射、压力觉、温度觉、振动觉、针刺痛觉5项中任意1项异常;若无临床症状,5项检查任意2项异常也可诊断。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5]中气虚血瘀型消渴病痹证,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刺痛,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腹泻或便秘,舌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纳入标准:年龄35~60岁;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5年;患者或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免疫功能障碍者;合并营养代谢失调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其他糖尿病严重并发症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者;穴位贴敷处皮肤破损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3治疗方法
在控制饮食、合理运动、保持原有降糖药物方案不变的基础上,依帕司他组给予依帕司他50 mg,饭前30 min口服,每天3次。中药联合组在依帕司他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补阳还五汤组方:黄芪30 g,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0 g,地龙15 g,每天1剂,水煎400 ml,每次200 ml,早晚餐后30 min口服。穴位贴敷:将补阳还五汤上述用药研磨成粉,与凡士林调匀,每次取1 g,使用医用胶布固定于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每次贴敷4~6 h,每天1次,每周5次。2组均治疗8周。
1.4观察指标
(1)神经传导速度:采用Keypoint台式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2)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前后患者空腹状态下采肘静脉血5 ml,使用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FCP、2 hCP、HbA1c。(3)氧化应激指标:治疗前后患者空腹状态下采肘静脉血5 ml,使用ELX800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水平,其中SO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T-AOC采用Fe3+/Fe2+还原法;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4)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手足麻木、蚁行、肢末刺痛、神疲倦怠、少气懒言、腹泻或便秘6项,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总分为各项积分之和,分值越高表示中医证候越严重。
1.5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判定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50%~7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中药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依帕司他组(93.33%vs. 80.00%,χ2=4.615,P=0.032),见表1。
表1依帕司他组与中药联合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2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均较治疗前升高,且中药联合组高于依帕司他组(P<0.05或P<0.01),见表2。
2.3 FCP、2 hCP及HbA1c比较
治疗前,2组FCP、2hCP水平及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FCP、2hC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HbA1c较治疗前降低,且中药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依帕司他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依帕司他组与中药联合组治疗前后FCP、2hCP水平 及HbA1c比较
2.4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SOD、T-AOC及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SOD、T-AO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中药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依帕司他组(P<0.05或P<0.01),见表4。
表2依帕司他组与中药联合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表4依帕司他组与中药联合组氧化应激指标 比较
2.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中药联合组低于依帕司他组(P<0.01),见表5。
表5依帕司他组与中药联合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比较
3、讨 论
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越来越高,DPN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超过10%,随着糖尿病病程增加,DPN发病率随之升高,患者出现严重疼痛、功能损伤,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的发病风险。目前研究认为,DPN的发生发展与氧化应激反应具有密切关系,机体氧化与抗氧化能力失衡,可与糖基化产物共同诱发DPN,氧化应激还能诱导神经细胞因子凋亡,并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免疫失调,导致DPN发生发展[7]。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临床多采用抗氧化治疗DPN,具有一定效果,但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方式逆转DPN的病程,DPN仍呈进行性发展[8]。
中医将DPN归属于“消渴病痹证”论治。中医认为,DPN是在糖尿病基础上发展而来,阴虚内热贯穿消渴的整个过程,消渴日久难愈,燥热内行,必然耗伤气阴,气虚则血行不畅,血脉痹阻;阴亏则灼伤营血,营血失充,长此以往导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四肢经脉不通,发为消渴病痹证,病位在肢体、脉络,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为标[9]。DPN的病机随疾病进展呈动态演变,在疾病早期以气虚血瘀最为多见,多由于燥热伤阴耗气,气阴两虚,血行不畅,导致脉络瘀滞,肢体失荣,治疗当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痹为基本原则[10]。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行气通络之功效,以往多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等,对改善肢体麻木等症状具有较好效果,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有研究发现,将补阳还五汤用于消渴病痹证的治疗有助于受损神经修复,并减少麻木、疼痛等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病程[11]。方中黄芪补脾胃中气,其用量最大,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当归活血补血,二者合用可加强行气祛瘀之功效;川芎活血行气,赤芍散瘀止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以上四味合用可加强活血祛瘀之功效。地龙为虫类药,善走窜,与黄芪合用,可加强行气通络之力,使药力可周行全身。全方以大量补气药为主,佐以活血药,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符合气虚血瘀之病机。现代研究数据分析显示,补阳还五汤中有效成分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可作用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SRC等靶点,通过AGE-RAGE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DPN的作用[12]。动物实验发现,补阳还五汤可通过AMPK/Nrf2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且与方中黄芪含量具有相关性[13]。
有研究认为,脾胃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脾胃虚弱,无法运化水谷,则气血精液生化乏源,无以上奉心肺,滋养上焦,故下输于膀胱与肾,肺津干涸、胃火炽盛、肾失濡养,则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在DPN的治疗中不可忽视顾护脾胃[14]。气虚血瘀型消渴病痹证疼痛以下肢尤甚,故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可联合穴位贴敷。在DPN治疗中,有研究发现足三里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三阴交。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生发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气机调畅则气血生化有源,阳气阴血皆得以滋养,四肢百骸得以濡养。三阴交可益气健脾,养肝补肾,脾主肉、肝主筋,刺激三阴交穴可调和气血,通畅经络,故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可缓解肢体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依帕司他组,表明联合中医治疗可提高总体疗效。DPN患者存在神经功能受损,神经传导速度与病变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疗效判定,本研究中药联合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均高于依帕司他组,表明中医药对修复神经功能具有一定效果,可能与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可改善胰岛β细胞受体功能,兴奋迷走神经,进而降低血糖,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等有关[16]。
FCP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性反应、抗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不仅可保护周围神经,还能保持周围神经对刺激的敏感性,FCP降低对周围神经保护作用减弱,是加速DPN进展的危险因素;HbA1c可反映过去1~2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良好控制血糖有助于改善振动觉灵敏度、温度觉阈值,HbA1c是DPN预测进展的参考依据之一[17]。本研究中药联合组FCP、2hCP均高于依帕司他组,HbA1c低于依帕司他组。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以氧化应激研究较为广泛,SOD、T-AOC、MDA是氧化应激的常用指标,T-AOC可反映体内非酶类、酶类抗氧化物总体水平;MDA可反映机体过氧化损伤程度,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OD为低分子金属蛋白,可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过氧化损伤[18]。本研究中药联合组SOD、T-AOC水平均高于依帕司他组,MDA水平低于依帕司他组,可能与补阳还五汤中有效成分毛蕊异黄酮苷、芍药苷能上调实验大鼠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具有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等作用有关[19-20]。中医证候积分可反映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本研究中药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依帕司他组,说明中医药治疗对改善症状具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DPN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修复,调节C肽水平与HbA1c,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但由于DPN发病机制复杂,可能还涉及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等多种机制,本研究仅从氧化应激角度入手,并未能从多角度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DPN的机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性,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进一步揭示中医药治疗DPN的机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张琦,孙婉婉,张元品,等.血压控制不佳是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68-74.
[2]高晶,戴洪彬,段玉贞.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12):65- 67.
[3]高婷,严军,张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的效果评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3):21-24.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6):540-557.
[5]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学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中医杂志,2021,62(18):1648-1656.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7]吕培然,裴建,高正,等.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2):185-188.
[8]邬钽霞,李露冰,方语嫣,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及α-硫辛酸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8):2029-2036.
[9]张驰,刘军彤,杨宇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2):162-166.
[10]张广德,邹本良,刘蕊,等.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8):17-18,21.
[11]李万潭,孔令俊,张银霞,等.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麻木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22,37(16):3048-3051.
[12]张露丹,王金,张美英,等.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J].天津中医药,2020,37(10):1183-1189.
[13]张天雅,张志红,张冬,等.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3):10-18.
[14]张爽,杨宇峰,石岩.基于“甲己化土”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消渴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1):171-175.
[15]邱世凤,高娟,富晓旭,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与用药规律[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3):164-167.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C2008606);
文章来源:刘平.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32):97-100.
分享: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血糖控制不佳或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中,其发病率更高。目前针对DPN的治疗以改善代谢、神经修复等为主,但仍无法阻止疾病呈进行性发展,中医药在DPN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中医穴位贴敷患者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病变评分等多个方面均获益更多。
2024-11-08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前出现的一种继发性闭经、卵巢功能衰退现象,主要表现为促性腺激素增加、雌激素减少、女性生育能力下降,并伴有多汗、多梦、烦躁等症状,严重者还会诱发内外生殖器官功能衰退,导致不孕。同时,由于患者雌激素缺乏,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2024-10-29斑秃(AA)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和无瘢痕性脱发,全球有多达1.47亿人受到斑秃的影响。斑秃的治疗方法很少,其传统的治疗方法对重症患者的耐受性和疗效各不相同,且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促炎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细胞因子γ链(γc)通过Janus激酶(JAK)以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发出信号。
2024-09-20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胆固醇酯堆积于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而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的一种慢性炎症改变。肠道菌群可产生大量中间代谢产物,包括氧化三甲胺(trimetylamine oxide, TMAO)、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脂多糖等,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是影响AS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2024-09-11四肢骨折为骨科临床常见骨折类型,患者多数需要采取髓内钉内固定、钢板内固定等手术治疗,但钢板内固定存在固定物占据空间大的弊端,而且手术造成的创伤易使患者出现水肿反应,故而患者在手术后往往出现前臂及小腿肿胀现象,需给予及时有效的去水肿治疗,以避免患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2024-08-08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高血压已成为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疾病。临床表明,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其他相关健康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且老年人群生理衰老,更会加剧高血压病情的危害。由于高血压病情无法根治,为更有效地管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加强患者的护理管理至关重要。
2024-07-27慢性伤口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愈合时间超过2周的伤口,具有治疗难度大、费用高、时间长等特点,主要以压力性损伤、糖尿病足、溃疡、创伤、感染、术后延迟愈合伤口等最为常见。在发达国家,慢性伤口患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2%,美国每年慢性伤口患者的治疗费用高达281亿~968亿美元。
2024-07-25衰弱是指身体功能下降、体力减退和精神状态不佳的一种状态,其会影响病人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交互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尤其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中,衰弱的情况更为突出,其不仅会导致病人的身体功能下降,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风险。
2024-06-24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T2DM病人常见的一种糖尿病脑病并发症,临床多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下降等症状,具有较高发生率,严重影响着老年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显示,T2DM能够影响脑结构,改变脑部神经功能,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尤其是老年T2DM病人发生认知障碍甚至进展为痴呆的风险更高。
2024-06-24痔疮是肛肠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因患者长期便秘或腹泻导致肠内压力增加、肛门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等所致,发病率较高。混合痔包括内痔和外痔,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肛门疼痛、出血、排便困难等,目前临床常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但术后部分患者出现疼痛加重、出血增多、感染等症状,预后较差。
2024-05-23人气:15239
人气:14636
人气:14596
人气:14409
人气:1308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期刊人气:2308
主管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药师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3327
国内刊号:10-1462/R
邮发代号:80-740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392
影响因子:0.709
影响因子:1.360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1.9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