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且我国核燃料产业多年的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合作,因此新时代力国家若想变得强大,就需要把开放发展作为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就做出了新时代我国核燃料产业开放发展的思考,旨在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1、核燃料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核燃料企业在铀纯化转化、铀浓缩、燃料元件生产制造等领域,积极与清华大学、航空材料研究院、西北有色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其在基础理论、化工、材料、工艺、仿真等方面优势,初步形成了“强核心、大协作”的科研生产体系。我国核燃料产业开放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核燃料企业中还未完全形成开放协同、合作共赢文化;二是核燃料科研生产体系对外开放程度偏低,对全社会优势资源利用不够;三是核燃料产业中部分关键材料、先进制造工艺与设备、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核燃料协同创新体系仍需完善;四是核燃料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科研成果企业外转化率偏低。
2、关于核燃料产业开放发展的思考
针对核燃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新的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核燃料产业开放发展应重点从思想、产业、科技、资本等领域寻求突破。
2.1 解放思想更新核燃料产业发展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核燃料科研生产体系开放发展,首要的是转变观念,实现思想上的“开放”。核燃料产业发展应与时俱进、开拓视野,在确保核心能力可控的前提下,科研生产体系进一步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社会优势资源提升核燃料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核燃料产业发展。通过综合评估评价,凡是在国内市场上能够采购到的,原则上不搞重复建设和重复研究,尽可能面向国内市场开展竞争性采购。
同时,全面加强开放协同、合作共赢,塑造、宣传开放发展文化。各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开放发展的必要性、战略性和紧迫性,自觉站在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转变观念,实现思想上的开放,认识到开放发展是核燃料产业新时期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2.2 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协同发展模式
优化核燃料产业布局。以核燃料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先进核燃料循环工程。统筹新老基地发展,适度超前产能布局建设,打造面向国际的区域核燃料供应中心,全力构建集核燃料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服务、贸易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建立面向全国的协作配套体系。核燃料企业根据核燃料产业发展特点,研究制定开放式发展产业名录,面向社会遴选先进技术和产品;并向配套企业公布产业发展方向的信息,便于配套企业尽早开展技术储备、进行前期研究,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
创新同行业间的协同发展模式。建立可持续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建设核燃料产业联盟。结合国内核燃料领域发展现状,积极促进涉核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良好的协作联动模式。积极打造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经验反馈平台,推动实现核燃料研发技术、设施、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全社会优势力量,突破ATF元件、MOX元件、环型元件、高性能核级锆材等一批重大核燃料瓶颈技术,实现自主核心关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打造自主品牌,推动核燃料“走出去”。结合铀转化、铀浓缩及元件制造等环节,围绕核燃料产业发展的需求及趋势,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实现转化技术、浓缩技术、元件制造技术升级换代,加快自主技术与品牌的建设,积极推动我国核燃料技术“走出去”,服务全球市场。
2.3 完善创新体系,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补齐短板。加强核燃料技术创新顶层设计,重点梳理出目前我国核燃料技术体系中“受制于人、急需自主掌握”的技术目录,加快开展技术重点攻关工作,形成国家核燃料技术发展战略并明确相应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尤其是针对基础性、前沿性的技术,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科研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联合国内大学、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力量构建核燃料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集智攻关,突破制约核燃料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
利用社会优势资源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按照“强核心、大协作”的思路,核燃料主体单位主抓开发设计等研发工作,做好任务分解,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核燃料关键技术攻关。
引进外部先进技术促进核燃料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车间、智慧院所建设为重要契机,积极引进核燃料企业外部已有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与核燃料企业外部具有优势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推进建立满足发展需求的核燃料绿色生产、智能生产体系能力。如引入先进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对现有工艺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扩大专用设备的智能制造规模;开展核燃料加工数字制造,推广核燃料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产业体系安全、经济、高效运行。
打造核燃料技术基础研究基地。依托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区域优势建设开放型核燃料科技创新基地,推动核燃料基础研究技术的创新发展。
2.4 利用外部资本,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
提升资本运作意识。核燃料企业必须意识到,要想撬动更大的市场,赢得更大的发展,实现更广泛的资源配置,必须具备资本运营能力。为此,核燃料企业上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市场化意识,主动对接资本市场。
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捋顺核燃料产供体系,探索核燃料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核燃料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渠道获得资金支持,通过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确保核燃料产业有序发展。借助资本力量打通从技术到工程化转化,从产品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混合所有制、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创新引导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成本参与技术成果转化。
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围绕核燃料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鼓励核燃料企业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进入相关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提升核燃料的科研、设计、加工生产的整体能力。
石磊,刘洪军,张红林.加大开放促进核燃料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核工业,2019,(3):36-37.
分享:
美国联邦法规要求“为核电行业提供核安全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需要建立满足10CFR50附录B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三哩岛事故后,美国核电设备及备品备件的采购模式从支持核电站建设阶段的设备大型采购过渡到支持运行和维修阶段的备用零部件和替代物项的小型采购。
2024-03-05随着我国核电厂运行堆年和装机容量的增加,核电厂内暂存了较大量的放射性液态可燃废物,即放射性废油和废有机溶剂。由于核电厂没有处理放射性液态可燃废物的能力,长期暂存使得电厂面临暂存库容量不足、泄漏、燃爆等安全因素。基于此,本文提出建设全国或区域性的放射性液态可燃废物处理设施。
2021-07-30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有关环保标准更新迅速,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对锅炉烟气更是提出了超低排放的要求,企业所面临的环保形势越来越严峻。
2020-12-07“华龙一号”是我国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型号,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作为“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已于2015年5月7日开工建设。福清核电厂位于我国东海海岸,根据平潭海洋站的监测资料,冬季海水温度会出现8℃的低温,此时乏燃料水池水温也会相应降低,乏燃料水池水温低于10℃时可能导致硼结晶,使乏燃料的安全贮存带来巨大风险。
2020-09-19凝汽器是核电厂热力循环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其传热管数量较多,且运行条件较为恶劣,在振动、磨损、冲刷等因素影响下,存在传热管泄漏的风险。一旦传热管失效泄漏,会引起二回路水质和化学性能指标不佳,甚至会导致机组被迫停机停堆,直接影响到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1,2,3]。
2020-08-28熔盐堆是以流动的熔盐作为燃料的新型反应堆堆型,具有良好的中子经济性、固有安全性、可在线后处理、可持续发展、防核扩散等优点,被第四代国际核能论坛确定为6种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候选堆型之一。控制系统的首要目的是使系统稳定运行,不受非期望因素的影响,或者受到影响后能及时加以纠正,使系统保持在期望的状态。
2020-08-28近年来弥散燃料[1]和弥散可燃毒物[2]在核反应堆系统中逐渐得到关注和应用,由于弥散颗粒的空间自屏效应,引入了燃料芯块内部弥散燃料和可燃毒物材料与基体的非均匀性,加上栅元层面芯体、包壳和慢化剂的非均匀性,造成双重非均匀性。为了更好地描述毒物颗粒在燃料中的随机分布情况,利用由清华大学开发的RMC程序[6]进行毒物颗粒的随机分布建模,采用显示建模方法,可生成每个毒物颗粒的随机位置,建立RMC模型进行计算。
2020-08-28熔盐反应堆是以熔融状态混合盐做为反应堆裂变燃料,液态高温熔盐同时充当反应堆主冷却剂。熔盐堆具备安全性高、结构简单、大功率密度、热电高转化比(~45%)、负反应性温度系数大、燃料可在线添料和后处理、可燃烧乏燃料和对核废料进行嬗变处理、可充分利用钍铀资源和反应堆易裂变核素高增殖等优点。缺点是高温熔盐对结构材料耐腐蚀性要求比较高。
2020-08-28海南核电厂1、2号机组采用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NP650型压水堆。CNP650反应堆由121个组件组成,采用Mode-A控制模式,装机容量为65×104kW[1]。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了提高电站的经济性,同时匹配海南电网用电峰谷的变化,海南核电厂提出了由目前的年换料方式向长短交替运行的长燃料循环过渡的方案。
2020-08-28核燃料生产过程中,在化工转化和产品加工时会产生大量含铀残余物料,目前采用回收利用后再装桶暂存的处理方式,这些残余物料经多次循环处理之后,累积形成一定量的中低密度非均匀核废料,根据我国核材料管制及放射性废物管理相关规定,其中的核材料量应准确测定。
2020-08-2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燃料化学学报
期刊人气:217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化工
国际刊号:0253-2409
国内刊号:14-1140/TQ
邮发代号:22-50
创刊时间:195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674
影响因子:1.013
影响因子:0.880
影响因子:0.529
影响因子:0.6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