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各学科在新课标下学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创新其渗透理念与方法的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中学教育视角,就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进行了重点探讨,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德育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加强德育教育是各学科贯彻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教育路径。然而,德育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到德育素材、德育教育路径等众多方面,所以必须要从整体上对立德树人教育的方式方法与路径进行科学规划。
一、德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必要性探讨
为什么教育当以德育为先呢?为什么学校各学科教学应该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呢?本人综合多年教学经验,主要从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生自身发展几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具体总结如下:
首先,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立德树人”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指导,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更是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堡垒”。社会要发展,离不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而良好的道德行为离不开道德教育,所以,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从学生的素养抓起,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完善学生人格,从而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主义夯实基础。
其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灵魂。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德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化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完善德育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总指挥。
最后,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孩童心理转向成熟心理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和矛盾心理,思想发展并不成熟,是非观也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诱惑的干扰,比如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网络视频。而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健康的价值观。教会学生以正确的、恰当的方法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误入歧途”。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分析
在学科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实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之中。在倡导“以德育人”、“德育先行”的时代背景下,单靠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是无法真正全面贯彻和落实德育教育的,比如仅仅依靠班级管理活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这样的德育教育机制无疑是落后的。所以,不少教学研究者提出了“学科融合”理念,通过学科交叉,将德育教育细化到每一个学科之中,将德育形式从“目的化”转变为“迁移化”,让德育教育真正成为润物无声的活动。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策略分析
1. 立足学科教材内容,深挖德育教育素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当前美术、语文等众多学科的课程教材内容中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知识,所以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期间,教师要注意首先立足学科教材内容,结合德育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深挖学科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通过这些德育教育素材的挖掘,可以更有利于德育教育思想的渗透,但是教师要注意加以指导与点拨,确保可以使学生对这些德育教育素材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但是要避免选择那些过于抽象或者距离学生比较遥远的德育教育素材。
针对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而言,其中德育素材可以是关于我国祖国大好河山、壮丽景色的描写,如《江南的冬景》等,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关于伟人、伟大事迹等描述的素材,如《和平的祈祷》、《遭遇战争》等,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振兴民族的伟大理想信念。
针对数学学科的德育教育而言,针对“导数”、“定律”等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拓展延伸相关方面我国已经取得的优异研究成果,如数学家华罗庚等数学家的个人事迹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不仅可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整体效果。
针对政治学科而言,其中更是蕴含了大量德育素材。例如“多彩的消费”、“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些单元内容都是与德育教育高度契合的。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内容教学为例,教学目标就应该包含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具体从指导学生正确看待消费、正确评价各种消费观,准确理解消费原则几方面着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开展“我的课堂我做主”演讲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消费观,说一说自己不理解或者不认同的消费观,并且阐述原因。如此一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和优点,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除此之外,物理、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同样蕴含着大量德育素材,比如物理,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生物和地理,我们可以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角度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音乐学科教学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以音乐熏陶和感染学生,洗涤学生内心的焦虑,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促使学生保持正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美术学科则可以利用美术作品鉴赏活动来培育学生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教给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热爱生活;至于体育学科,我们可以利用竞争比赛,团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健康的竞争意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中学的每一学科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2. 结合课程教学时机,渗透德育教育观念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效果,就需要注意抓住课程教学的实际,只要机会合适就要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观念、方法与思想,具体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平时作业设计或训练中,力求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力求不断提升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整体效果。但是无论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观念,必须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在各学科知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可以自主去分析和思考立德树人教育思想,避免单纯为了立德树人教育而影响了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
例如,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情境创设法等一些启发性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德育素材内容或者相关的德育话题开展深入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德育教育思想渗透的效果。比如,针对语文学科而言,如在《和平的祈祷》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针对性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描述的是什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在这篇文章教学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等一些教学问题,借助这些启发性问题的科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深入分析相关德育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提高了他们整体的学习效果。
又如,针对化学教学而言,可以设定实验情境,结合某些实验操作中错误实验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性或者讲述化学实验操作规范性和正确性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实验设计中严谨性、规范性的重要性,从而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与规范性意识。
3. 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期间,除了从理论层面上渗透德育教育观念与思想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还要注意积极地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可以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与感受德育教育思想,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养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意识,最终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学科教育的德育教育效果。针对此,本人的建议是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转变以往课下纸面作业的方式,积极地应用一些实践性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可以使学生积极地融入到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当中,以此启发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
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针对“统计”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性为学生设计课下统计家庭用电量、废气塑料纸袋的使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的使用情况等,将他们制作成专门的统计图。基于这种课下实践调查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其中包含的德育教育理念,如可以使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等良好的德育品质。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清明节等特殊节日一同去纪念馆进行参观,期间拜祭那些烈士与伟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生物学科同样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例如适当组织学生参与保护环境行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特定的环境保护日,譬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做一名志愿者,带领学生清理小区或校园内的垃圾,参观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仪器、垃圾处理厂,体验清洁工或垃圾分拣者的工作,切身体会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如此一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结束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新课标下各学科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路径。为了有效提升学科教学中德育教育思想渗透的效果,可以从立足学科教材内容,深挖德育教育素材出发,注重抓住课程教学、作业设计等时机来渗透德育教育观念,并要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实践,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阮沁汐,李臣之.教学的德育性何以彰显?———学科教学的育德路径探讨[J].中小学德育,2019(10):8-12.
[2]王雨.论学科渗透在现代学校德育实施中的有效途径[J].学理论,2014(36):152-153.
[3]胡乔木,周瑞云.试论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继续教育,2015(01):76-79.
[4]王梅.论学校德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现实路径[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5]王海玲.立德树人观下的学科渗透德育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6]陈玲.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J].北极光,2016(3).
[7]汤琪,刘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1).
[8]许军国.从校园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4(4).
马海英.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J].课程教育研究,2020(22):22-23.
基金:甘肃省2019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9]GHBZ092.
分享:
3D打印技术也被称作快速成型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种新型的制造和加工工艺,以数字模型(3D设计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3D打印机,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制造技术。
2024-08-31工程教育认证(OBE)对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升工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生产实习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在工作中实现角色转换的预演。
2024-08-2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生产联系紧密。做好课内实验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1,2]。
2024-06-13“凝固原理”课程是高校机械、材料、冶金类理工科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相关理工科专业必须要把掌握凝固原理相关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凝固原理”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公式推导复杂,向来是理工科相关专业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一门代表性课程。
2024-03-07毕业设计是城乡规划本科教学体系中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设计能力的重要阶段,设计要求和成果均高于平时的设计题目。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调研现状、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并通过相似案例的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为自己的设计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进行物质空间层面的设计,还需要综合社会、经济、产业等多方面的分析,探索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并综合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体现城乡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023-11-30虚拟现实技术(MR)是增强现实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延伸,可以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构建信息回路,从而增加使用者的现实体验和真实感。这项技术在工业生产、军事和文化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医药等方面用途也很多。
2023-11-04信息技术与语言学习的深度融合使基于智能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移动终端的阅读教学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阅读教学凭借其动态化的海量阅读资源、多元化的交互方式、智能化的阅读功能、个性化的阅读模式和阅读共同体等特征,为学生创设了接近语言使用真实情境的新型移动阅读环境。
2023-11-01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和网络技术的服务化,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内生动力,不利于国家5C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1]。近年来,雨课堂、对分易、云课堂等教育技术的开发;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专业课程平台的涌现。
2023-10-25结构力学课程学习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走向专业岗位的工作能力,但因为一般在大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此时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尚处于懵懂状态,对后续就业等思考甚少,因而对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紧密联系可能难以理解,因而对课程的重视度并不高。
2023-10-25线上教学是指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功能,教师线上授课、答疑、评价,学生线上学习、互动的教学形式。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线上教学具有师生虽然不在同一空间,但时间同步;利用直播平台或社交软件交流,依托互联网授课;既可以小班教学,又可以面向大众教学的特点。
2023-08-09人气:7444
人气:6442
人气:4459
人气:3883
人气:375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
期刊人气:5878
主管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主办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4-5872
国内刊号:14-1024/G4
邮发代号:22-103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116
影响因子:1.248
影响因子:0.28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