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中,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其在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职业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通过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充分考虑相关理论与教学实际现象的基础上,对教学现状进行多层面的、科学合理的分析,以期能够探索出有利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应对策略,从而使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与西方发展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其教育基础非常的薄弱,各方面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还缺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优质教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也正面临着相关配套教材较为匮乏等现状,那么这就需要对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1、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普教化现象严重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职业教育心理学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是极具职教特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与普通教育中的心理学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然而从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教学内容上,职业教育心理学与普通教育有些混淆不清。首先,有些教师在准备课程时,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内容上别无二致,这就极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缺少关联性。其次,绝大多数教师深受普通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影响,不管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还是取材方面都侧重理论、技能等学习方面的知识,对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心理学的依赖性过大,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特性,这样就导致教学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现象。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师资力量上仍待完善,优秀的教师资源十分的匮乏,并且从外面聘请来的兼职教师有时会和专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教学在效果和质量上不够理想。还有就是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师在专业、教育等方面的能力良莠不齐,综合素养偏低,从而对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使得教学缺少合理性、有效性。
1.2学生缺少学习动力
当前,高职院校在招生制度方面尚待完善,招收来的学生在背景、学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人员数量多且较为复杂,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现的极为的被动,学习上缺少自主性,对学习没有产生兴趣。除此之外,学生出于通过课程考核的目的,而迫于无奈才不得不进行学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根本没有吸引他们去学习的兴趣点,从而导致他们缺少学习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则对学生以后长期的学习和发展极为的不利,这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面临着的普遍问题,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但是,高职院校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改善和管理对策。还有就是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并未充分的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例如说对口单招、统招以及注册入学等等,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实际情况参差不齐,学习的基础能力自然也不尽相同,而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往往是一概而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自然是毫无吸引力,更不用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职业教育心理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慢慢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将导致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1.3教学方法过于落后,缺少创新
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首先,就教学方法而言,在高职院校中安排给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时相对来说比较少,学生数量又太多,且学生的学习基础各有高低,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再加之高职院校新入职的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课前准备不充足等,这些都使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设计、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缺少必要的创新。其次,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极少采用心理测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手段,这样就使得课程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于学生更无法形成强烈的吸引力。还有就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劣势,例如心理测验或实验根本难得以有效的实施,现场、微格以及观摩等教学形式组织起来则更是难上加难。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职业教育没有普通教育起步早,职业教育的相关教学模式还处在有待完善的阶段,致使当前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教学方式上固守成规,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没有将现代教学观有效的融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的理念、方式上面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更新,一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教学未能做到因人因时制宜,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并对技能应用不够重视。
1.4社会层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就当前社会层面而言,对职业教育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支持力度更是不够。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他们只是想要招收具有扎实基本功的学生,并且所学技能能够符合实际的生产需求,最好是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培训,但他们却不愿为此进行投资或补贴等。从就业的角度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多是从事与劳动相关的职业,远不如坐在办公室的白领职业让人听着悦耳,人们还是在不同程度上对职业教育有着偏见,往往会认为只有差生才会选择高职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受重视是必然的。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毫无兴趣可言,对于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并且也把专业想得过于简单,没有对知识非常的渴求,这些是当前大部分学生身上都会出现的问题。社会各层面对于职业教育只是提出要求,而极少提供实际的配合和支持,不管是对职业教育,还是对职业教育心理学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都少之又少,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这个偏属于理论性的课程教学情况不是很良好,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
2.1抓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突出特色
一门学科要想能够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将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个性充分的展现出来,并适时的、不断地进行创新,发现学科所独有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提升和完善。就比如说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就是其实用性和职业性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企业所需提供所需人才,还要注重职业的特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不断地突出教育心理学所独有的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进而使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2.2不断的完善内容体系
当前,有关于职业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材还不是非常的完善,在教材方面十分的匮乏,
难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并且职业教育心理学自身也决定了它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将其划分为理论、实践以及具体的应用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育教学的开展上必须要分方向、分特点。不管是什么学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都是不容忽视的,学科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并为社会输送符合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那么职业教育心理学自然也不例外,其教学目标也应该注重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积极地创建独属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体系。
2.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研究,,不能单单只运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法、访谈法等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更好地剖析,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疑惑,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学科发展受阻,才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方法,不能够一概而论,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产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也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2.4创建综合素养高的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开展教育过程中,要想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整体地位和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要创建一支具有高素养的专业性教师人才队伍。只有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并通过教学不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科学合理的采用教学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教学效果也才会更加的显著。此外,教师必须要具备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而使他们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还有就是学校要多为教师创造学术交流的平台、相关培训等,让他们能够在学识上更加的开阔,知识储备上更加的丰富,从而使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其在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改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从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大量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波,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80-83.
[2]吴欲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分析[J].智库时代,2019(24):188+285.
[3]栾晨.教育心理学对高职学生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与实践[J].心理月刊,2019(5):
[4]贺玉娇.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4):99.
[5]柴巧莲,彭海霞,邹振兴.教育心理学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2018(6):74.
[6]谢思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现状的调查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5):110-112.
[7]王哲.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兼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7(6):90.
[8]刘礼艳,张长英,孔博鉴,王超奇.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认同研究[J].职教通讯,2017(7):33.
刘冬.浅析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现状[J].农家参谋,2020(19):275-276.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发展与推广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共识。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相关专业大学生来说,就业前景较为广阔。首先,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各大汽车制造商和新能源汽车公司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来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售后等工作。
2023-11-02数学教学是小学生感悟学科知识、应用课程规律、开展高阶思维以及实现素质发展的认知空间,自然需要小学生强大认知力、思维力以及创新力的全面支持。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教师着意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与实施原理去激发小学生的生命活力,推动小学生进入高度亢奋状态,借此释放小学生的课程能力。
2023-10-31进入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作,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加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许多研究生经历了漫长的线上学习,但线上教学对研究生的专业发展和健康成长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处于教育转型时期的研究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由此产生了种种焦虑和苦恼,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023-10-24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对学生情绪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心理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显著,也难以达到预防和纠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心理教育教学发展模式,从“家校合作”方面入手进行探索,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023-07-24心理韧性的确切概念在心理学领域尚未达成统一,但主要可归纳为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三个层面。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心理韧性多涉及品质性定义层面,即心理韧性是大学生的一种品质或能力,能够从不良事件导致的消极情绪或经历中恢复出来,且灵活适应多变的环境。由此可见,心理韧性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导致大学生心理韧性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023-07-05良好心理素质是塑造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条件,可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遇到问题时转换视角改变固有思维方式,使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课堂授课、日常交流沟通等方面入手,切实改善小学的校园环境。家长与教师分工协作,引导学生直面挫折与困难,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022-01-22进入新时代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理论指导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有一些不适应之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习科学的有关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课堂,形成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项目式教学新模式。经过为期15周的教学研究实验,实验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程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2021-12-24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教育职责相对单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引,理性审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发展性和积极性的价值取向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创新理念、拓展路径、丰富内容、优化队伍、完善机制等方面,着力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2021-11-25现实社会是当代中职生构建价值观的本源,而他们面临的社会却越来越错综复杂,部分中职生独有的心理行为偏差,体现在其价值观上,就产生了混乱性、矛盾性与不稳定性等特点。这种未经系统化,对外界刺激极其敏感的价值观结构,在面临冲突和矛盾时,极易激起巨大的情绪反应,使中职生在调整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常陷入失调状态,出现了所谓的“价值观问题”。
2021-11-05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发展至今,我国各大高校都开始了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关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问题也逐渐地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研究问题,尤其是在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整个社会都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2021-10-29人气:5001
人气:3322
人气:2843
人气:2829
人气:269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252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5905
国内刊号: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09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54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3.0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