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来说,不一定是由教师教授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决定的。所以,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尤为重要。只有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征与需求才能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构建起合适、满足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教育心理学作为在教育环境下研究师生心理状况的科学,其重要性在近年来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到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优化、学生培养等教育工作之中。实际上,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样可以应用教育心理学,并且在应用得当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良好成效。
一、教育心理学对专业课程的积极意义
在当前全面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教育事业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更要能够从各个方面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从而确保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实现。其中,教育心理学就是教师有必要掌握的重要辅助性知识和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稳定进步,学生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而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成型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另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很容易出现学生不愿意学、不懂得如何学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实际教学效率。因此从各个方面综合来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都非常有必要,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心理特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另一方面则能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进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其状况,适合其学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改善教学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技巧
(一)改善师生交流关系
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在于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这也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状况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专业课教师来说,尽量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对此,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不能直接从专业课知识切入交流内容。这是因为该种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感,并不能完全敞开心扉和教师进行交流。所以通常来说,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消除其焦虑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内容往专业知识方向转换,往往能够起到良好效果。
(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否则的话会对实际教学效果造成较大影响,甚至阻碍教学的正常展开。实际上,引致学生心理的原因非常多,而对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最常见也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陷入到学不懂、不愿学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其形成正确学习观念和良好学习习惯,往往能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效率的充分提高。尤其是针对专业课程的难点内容。教师更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接收学生反馈信息,从而帮助后者找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样一来,在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时,也能引导其更好地掌握难点知识。
(三)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全面优化。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连贯性,强化其学习信心。更为关键的是,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单调、枯燥的刻板印象,故而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兴趣不足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在其中融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因素,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在教学方法的转变上,利用问题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确保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高效完成。
(四)强化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而对专业课程教学而言,合适的心理暗示往往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习惯,更能强化其学习自信心,促进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暗示往往包含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应用积极心理暗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促使其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消极心理暗示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反而影响其正常学习与成长。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保持友善的态度,不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在其解决难题后及时进行表扬,当其成绩下滑时及时加以鼓励等。
三、结束语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确保教育心理学完全发挥其作用,一定要注意其应用方法和技巧,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造出人性化的、高效率的、符合教育心理学要求的专业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严镇.教育心理学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华章,2013(35).
[2]刘琳琳.教育心理学在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26).
栾晨.教育心理学视角下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技巧[J].文存阅刊,2019,(7):106.
分享: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发展与推广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共识。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相关专业大学生来说,就业前景较为广阔。首先,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各大汽车制造商和新能源汽车公司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来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售后等工作。
2023-11-02数学教学是小学生感悟学科知识、应用课程规律、开展高阶思维以及实现素质发展的认知空间,自然需要小学生强大认知力、思维力以及创新力的全面支持。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教师着意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与实施原理去激发小学生的生命活力,推动小学生进入高度亢奋状态,借此释放小学生的课程能力。
2023-10-31进入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作,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加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许多研究生经历了漫长的线上学习,但线上教学对研究生的专业发展和健康成长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处于教育转型时期的研究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由此产生了种种焦虑和苦恼,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023-10-24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对学生情绪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心理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显著,也难以达到预防和纠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心理教育教学发展模式,从“家校合作”方面入手进行探索,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023-07-24心理韧性的确切概念在心理学领域尚未达成统一,但主要可归纳为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三个层面。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心理韧性多涉及品质性定义层面,即心理韧性是大学生的一种品质或能力,能够从不良事件导致的消极情绪或经历中恢复出来,且灵活适应多变的环境。由此可见,心理韧性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导致大学生心理韧性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023-07-05良好心理素质是塑造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条件,可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遇到问题时转换视角改变固有思维方式,使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课堂授课、日常交流沟通等方面入手,切实改善小学的校园环境。家长与教师分工协作,引导学生直面挫折与困难,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022-01-22进入新时代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理论指导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有一些不适应之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习科学的有关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课堂,形成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项目式教学新模式。经过为期15周的教学研究实验,实验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程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2021-12-24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教育职责相对单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引,理性审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发展性和积极性的价值取向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创新理念、拓展路径、丰富内容、优化队伍、完善机制等方面,着力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2021-11-25现实社会是当代中职生构建价值观的本源,而他们面临的社会却越来越错综复杂,部分中职生独有的心理行为偏差,体现在其价值观上,就产生了混乱性、矛盾性与不稳定性等特点。这种未经系统化,对外界刺激极其敏感的价值观结构,在面临冲突和矛盾时,极易激起巨大的情绪反应,使中职生在调整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常陷入失调状态,出现了所谓的“价值观问题”。
2021-11-05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发展至今,我国各大高校都开始了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关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问题也逐渐地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研究问题,尤其是在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整个社会都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2021-10-29人气:5008
人气:3365
人气:2880
人气:2878
人气:2704
我要评论
友情链接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254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5905
国内刊号: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09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54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3.0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