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基于CPS反应粘合技术的自粘式防水卷材施工,利用水泥凝胶在固化过程中的化学键和物理交联协同作用,在防水卷材与混凝土基层之间形成了“互穿网络”界面结构,使得防水卷材能够紧密地贴合在混凝土基面上,不仅更加牢固,而且防水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2
0
土壤有机质(一般指腐殖质)是由动植物残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而形成的含碳多聚体化合物,具有孔隙结构丰富、表面积比较大、吸附性强等特点,对土的工程性质具有较大影响[1,2]。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根据土中有机质的含量,以5%、20%、75%的有机质含量为界限,将土分为无机质土、有机质黏土、有机质淤泥、泥炭[3]。
43
外墙外保温系统(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system)[2]主要由保温层、保护层和固定材料组成,是固定在结构层外墙外表面的非承重保温构造。随着建筑节能理念的不断应用,作为建筑外墙的外保温单面叠合剪力墙[3]的保温性能也愈来愈受到关注。
21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智能建造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多国政府已经将其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推动其应用与发展。欧盟发布了《欧洲数字化建筑路线图》,提出了数字化建筑的愿景和目标,其中,智能建造技术被认为是推动建筑行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对于提高建筑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02
泥岩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新近系、古近系泥岩在广西地区多地分布,如南宁盆地、百色右江盆地及明江盆地。中厚土层泥岩持力层是该地区高层建筑中常见的地质条件,其基础类型主要有预应力管桩、旋挖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复合地基。预应力管桩具有承载力高、施工环保、运输安装方便等优点。
51
随着国家减量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多地在部署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提出腾退建设用地、土地复垦还绿的工作方案[1]。土地复垦能够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平衡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医疗、教育、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陆续投入建设引发的耕地占补指标失衡矛盾[2]。
48
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值时应考虑取样手段、试验方法和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对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当室内试验测试结果存在一定偏差或测试结果明显不符时,应进行原位测试。本文结合遵义市某建设项目根据室内试验确定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取值偏低,为真实反映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进行岩石地基载荷试验。
37
金属屋面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易加工等优点,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大跨度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常来说,金属屋面在建筑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关系整个工程能否正常使用,所以在金属屋面施工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这些关键技术的质量。
36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建筑业智能化升级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关注的重点。智能建造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具备高效、精确、可持续的特点,被认为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对于教育、医疗、交通、购物等公共设施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公共服务发展的新举措。
38
贵州大学的马克俭院士团队于1995年提出了空腹夹层板的楼盖体系,目前广泛用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当中。空腹夹层板由上下肋梁、剪力键和表面薄板组成(如图1所示),以其建造使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版(如图2(a)所示)、钢空腹夹层板(如图2(b)所示)及组合结构空腹夹层板3类。
24
桩基础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桩基的应用可以为建筑物提供坚固的基础支撑,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控制地基变形,提升抗震性能,并适应各种复杂地质条件[2]。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桩基的应用领域已逐步扩展到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条件苛刻的施工区域。
34
本文以广州萝岗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公用配套工程场地平整工程为例,旨在深入探究坡顶承受重型荷载工况下的高填方边坡工程,通过详尽的研究分析,为现场施工提供科学指导,确保边坡结构的稳固与安全,进而保障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未来类似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28
实施成效,2022年两部委再次联合组织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聚焦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模式和县域统筹推进模式四大方面,促进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路径和模式,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58
对于有潜在攻击性行为倾向的个体来说,城市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都可能成为激发其消极意识的诱因。其中,色彩作为人们首先接触到的视觉元素,其影响力尤为显著[2]。不同的色彩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偏见,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城市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对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研究。
12
影响因子:1.093
影响因子:0.773
影响因子:2.385
影响因子:1.158
影响因子:0.302
影响因子:0.32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