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从“骨正筋和”原则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辨治思路

  2025-02-08    4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特发性脊柱侧弯是常见的脊柱问题,发病原因不明,中医药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明确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中医病名诊断;(2)明确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表型和病因病机;(3)明确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病变部位和性质,并依此确定治则治法。本研究提出从“骨正筋和”的角度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辨治思路,确定了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中医病名分类及依据,提出“骨不正、筋不和”是特发性脊柱侧弯重要的临床特征,筋骨失衡是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核心病机,临床诊疗中要明确特发性脊柱侧弯是筋骨通病的虚实情况,提出了骨正筋和的治疗原则,推荐了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法,以期实现特发性脊柱侧弯的防治和康复。

  • 关键词:
  • 特发性脊柱侧弯
  • 筋骨失衡
  • 脊柱肌骨
  • 辨治思路
  • 骨正筋和
  • 加入收藏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常见的脊柱肌骨问题,发病原因不明,但对健康的影响深远,是当前康复的关注热点。中医康复在筋骨病的防治上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特别是以推拿手法为主的外治法效果显著、优势明显[1]。笔者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围绕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筋”“骨”特点与其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从中医筋骨理论说明对本病的相关认识,包括归属的中医范畴、病因病机分析、筋骨失衡的特征表现等,对“骨正筋和”的康复原则在特发性脊柱侧弯应用中的辨治思路及方法提出探讨,以便为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康复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及参考。


1、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中医范畴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现代医学疾病诊断名称,该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不同对应的中医病名有差异,如幼儿型符合“小儿龟背”的描述,较年长型根据相应的症状表现可以归属于“骨痹”“筋伤”“腰痛”“痹证”等中医范畴。

婴幼儿时期发生的特发性脊柱侧弯可归属于“小儿龟背”范畴,主要表现为脊骨弯曲突起,形如龟背,原因可能是由于小儿骨质未坚,曲背久坐,未及时矫正,脊骨受损;或由于缺乏营养、发育障碍;或因脊骨局部疾患导致变形。如《小儿卫生总微论·龟背论》云:“小儿有龟背者,由儿在婴小时,脊骨未成,强令独坐,则背隆阜,致背高隆起,若龟壳之状。”姿势不良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背隆起的状态也说明脊柱对线不良,存在骨不正的表现。

较年长型的特发性脊柱侧弯临床表现有所区别,根据这些区别可以诊断为“骨痹”“筋伤”“腰痛”“痹证”等。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临床多以一侧弯曲为主要表现,关键是骨关节的结构改变、疼痛及僵硬(活动度受限),这与骨痹、痹证有相同之处。也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出腰痛,可能原因在于侧弯发生节段在胸腰段或腰段导致腰椎关节侧弯及旋转,附着在关节上的肌肉张力失衡导致腰椎失稳出现腰部疼痛,可归属于“腰痛”的范畴。此外,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由于脊柱周围肌肉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可有紧张、酸痛等“筋伤”表现[2]。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肌肉紧张、酸痛有类似软组织损伤的表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关的中医病名及范畴不同,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筋骨失衡的情况进行辨证。


2、骨不正、筋不和是特发性脊柱侧弯筋骨失衡的特征表现


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生发展的核心病因病机是筋骨失衡,具体表现为骨不正、筋不和。脊柱在三个平面的活动深受脊柱对线的影响,脊柱对线不良,即“骨不正”影响了脊柱活动,导致出现僵硬的“骨痹”特点;侧弯的脊柱进一步影响了脊柱两侧的肌群,造成肌群失衡的“筋不和”,导致“筋挛”“筋惫”的变化。因此,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筋骨失衡相互影响,骨不正引起筋不和,筋不和加重骨不正,导致了脊柱整体的力学失衡。《灵枢·经脉》提到“骨为干……筋为刚”,《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到“筋可束骨……诸筋从骨”,表明了筋、骨二者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

2.1骨不正、筋不和是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关键特征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骨是奇恒之腑、五体之一,是人体立身的根本,具有维持整体形态、保护内部器官组织的重要作用。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因不良的生活姿势、不合适的背包,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了脊柱对线不良即骨不正,引起了特发性脊柱侧弯;使两关节之间的解剖关系发生轻度的偏移、旋转等错动,或使关节内的结构位置发生微小异常的关节紊乱,即出现“骨错缝”,因此“骨不正”主要表现为“骨错缝”,如古文描述“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疼痛及脊柱功能受限,如《伤科补要》提及的“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生体现“骨错缝”的骨不正特征。

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展受“筋出槽”——筋不和的影响。中医所阐述的“筋”含义比较广,包括了经络系统的“筋”(筋膜、筋络、筋腱等)和皮、脉、肉等组织,内涵涵盖了现代解剖学所阐述的骨关节周围的皮下组织、软骨、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3],主要是连接骨骼关节,支配肢体的收缩与活动,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到:“所以屈伸行动,皆筋为之。”因此,人体自由的活动均有赖于筋的作用,有协调和整合的作用。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筋不和”表现为一侧肌群紧张即“筋挛”,另一侧相对薄弱为“筋惫”的特点,长期的筋不和促进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进一步发展。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存在的椎旁肌失衡在较多研究中被证实,从较早发现的凸侧肌纤维较凹侧短,凸侧I型慢肌纤维占优势,引起椎体旋转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起因[4];到电镜光镜下发现凸侧肌肉萎缩、肌纤维变细、肌力减弱,凹侧肌肉挛缩、肌纤维变粗、肌力增强,椎旁肌纤维不对称可能是继发性改变[5];再到发现凹凸侧肌电比率与初期曲线进展显著相关[6]衡呈正相关等结果[7];Cobb角与凹凸侧肌力失。虽然筋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不明,但肌群失衡在特发性脊柱侧弯中的特征表现早已成为共识,而且与骨不正互相影响;“筋不和”也符合“脊筋离出位”(《伤科汇纂》)的“筋出槽”表现。

2.2筋骨失衡是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核心病机

“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这是对筋骨关系的高度概括。筋与骨结构上密不可分、功能上相互为用,生理病理上也相互联系。骨是身体的主干,起到支撑身体、支持肢体关节进行运动的作用;筋附着于骨面,联络关节,约束骨骼,主管关节、肢体运动。筋约束骨,骨提供筋的支撑附着点。筋骨平衡是人体关节正常运动的关键基础,筋骨失衡则是引起人体关节运动失常的关键病因病机。

柱体稳定性的原理中,当柱体结构较高时,如生长的脊柱,其稳定性较差,需要更强的内在约束来保持稳定。现代康复中,骨为内平衡力,筋为外平衡力,两者互为协调,维持脊柱整体稳定性[8]。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筋骨失衡表现出骨不正、筋不和的临床特征,由于在发育阶段椎旁肌肉仍较为薄弱,骨骼又快速生长,椎旁肌肉无法适应快速生长的骨骼,加之不良姿势及习惯等外因,更容易导致脊柱两侧肌群的失衡即筋不和,长期失衡容易引起“筋伤”;且肌肉的“筋伤”状态会进一步加重筋不和,引起“束骨”能力下降,导致椎体旋转、关节紊乱错位,加重骨不正的表现,从而导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出现,“骨不正,筋不和”在特发性脊柱侧弯中具体表现为“骨错缝”“筋出槽”。


3、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筋骨辨治思路


骨不正、筋不和是导致特发性脊柱侧弯出现临床症状的因素,辨证诊断方面要注意辨筋骨失衡的虚实,在治疗方面需要注重“骨正筋和”的整体原则。

3.1辨筋骨失衡的虚实

筋伤是指筋的慢性损伤及缩短无力。在特发性脊柱侧弯中,出现脊柱周围筋膜、肌肉组织的痉挛、僵硬等是筋长期劳损后出现的局部筋膜压力增高的表现,可以产生疼痛、酸痛等不适症状,是筋伤“实证”的表现之一;伴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肌肉萎缩、韧带松弛等,临床上见到局部肌肉高张、活动后加重等,这也是筋伤“虚证”的表现;出现上述表现者,病变的重点在于“筋伤”。

骨病是指骨的病理改变。在特发性脊柱侧弯中,出现了脊柱骨关节错缝、侧弯、对线不良,甚至出现关节处疼痛(可以表现为局部疼痛或全脊柱疼痛)、活动功能受限等问题,这属于“骨病”的问题,一般可以借助X线、MRI等现代检查以明确诊断。若是风寒湿闭阻引起的骨痹,疼痛剧烈、拒按等,是属于骨病“实证”的方面;若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的骨骼不够强壮的骨痿,则属于骨病“虚证”的方面。

筋骨并重,筋与骨二者是整体关系,密不可分。筋伤、骨病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般情况而言,筋伤是先趋的病态表现,筋伤会引起骨病,主要原因可能与筋的痉挛、粘连导致骨关节错缝有关,同时骨关节错缝进一步促使筋偏离正常的生理位置,从而引起了活动功能受限,这就是出现了“筋骨同病”,临床上也最为多见。具体来说,若骨对线不良,可能会出现人体力线偏移,则关节负荷、关节稳定性和运动控制等受影响,即“骨不正”的异常状态,就容易造成骨痹、骨枯、骨惫、骨痿等筋骨失衡的病症,不仅会影响骨正提供的支撑和稳定的功能,也可能影响筋对骨的稳定和活动的作用。“筋不和”可以导致筋痿、筋惫、筋痹、筋挛等障碍,不仅影响肌肉束骨利关节及对运动的作用,也会影响骨正的作用。

3.2“骨正筋和”康复原则的内涵

我们提出“骨正筋和”作为筋骨失衡的康复原则,同样适用于特发性脊柱侧弯骨不正、筋不和引起的功能变化。“骨正”是指脊柱关节对线良好、负荷能力良好的情况;“筋和”则指脊柱关节周围的相关肌群、韧带等软组织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和均衡的力量,肌群之间在运动和稳定中发挥协调的作用,同时肌肉功能正常,即筋的结构和功能均维持在和谐的状态。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柱,贯通躯体上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沟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联络脏腑经络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关键在于对核心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辨证治疗,做到“筋骨并治”,不仅要注重柔筋缓解“筋挛”,也需要强筋改善“筋惫”以求纠正“筋出槽”实现“筋和”,同时要注重改善脊柱力线平衡纠正“骨错缝”以达骨正,“骨正筋和”的康复原则更有利于改善“筋出槽”与“骨错缝”的表现,如《伤科汇纂》所描述:“至于骨缝裂开崩,将筋按捺归原处,筋若宽舒病体轻。”筋骨不能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的作用,否则难以达到筋骨平衡、骨正筋和的良好效果。

3.3“骨正筋和”康复原则在骨不正、筋不和中的指导作用

针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骨不正、筋不和的特征,以及筋骨失衡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对“骨错缝”“筋出槽”等骨不正、筋不和的情况的干预调整符合“骨正筋和”的康复原则。

根据前述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筋骨辨证分虚实分别施治。例如对骨不正的实证,可以采用对骨痹的治疗方法,利用手法在调整脊柱力线的同时,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出“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总结了包括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在内的八法,并认为“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对于不同的骨不正的表现可以辨证加以选用,对骨的手法也会同时对筋起作用。“筋骨并重”“筋骨同治”,反之也可以对筋挛实证进行调治松解,以改善骨不正的情况,如“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骨随头低,用推、端、续、整四法治之”,“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可以选择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作用的推拿、导引、针刺、针刀等方法[9-10],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脊柱筋骨失衡进行共同调治。

对骨不正、筋不和的虚证,表现为骨痿、筋惫的情况或部位,除了传统的针灸、推拿选择补法外,可以配合传统功法的训练达到强筋壮骨的作用。

特发性脊柱侧弯常常同时兼有虚实的情况,可以需要根据筋骨的虚实情况选择传统康复的合适方法进行调治,或提前通过运动或功法训练对筋骨失衡进行干预可能是预防的良好方法。

当代中医药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方面有了更长足的进展,特别是手法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于2021年发布的《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中提出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主,理筋包括推拿捏脊法;正骨调曲包括正脊骨法、牵引调曲法等;练功则可以选择如八段锦、易筋经等功法训练,或配合现代的运动训练针对性进行[11]。


4、结语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常见的脊柱疾病,表现为骨不正、筋不和的筋骨失衡,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筋骨康复的优势和特色开展本病的防治、康复工作意义重大。根据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表现梳理中医病名及范畴,结合现代康复的认识将筋骨失衡的核心病机进一步分析为骨不正、筋不和的特征表现,并基于此特征提出“骨正筋和”的康复原则在特发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结合中医的筋骨辨证探讨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所表现的骨不正、筋不和的辨治思路及其传统康复方法的选择应用,以期发挥中医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康复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敏,海云翔,王凯.大健康背景下慢性筋骨病中医药防治模式构建与应用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4):1186-1190.

[2]陈彦均,林定坤.林定坤以“筋骨并重”理念干预青少年轻度特发性脊柱腰段侧弯[J].中医学报,2020,35(2):319322.

[3]陈国茜,申震,吴佳涛,等.从“筋骨并重”理论到“骨筋肉并重”理论的探讨[J].中医正骨,2020,32(8):52-56.

[6]王帅,王连成,张书豪,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比值与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距离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9):14021406.

[9]张天民,崔清国,何国兵,等.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7例[J].中国针灸,2010,(S1):71-72.

[10]王刚,李莉,支世保.中医传统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5,(10):38-39.

[11]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9.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2205306);福夏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智能可穿戴与运动健康协同创新平台项目(2022FX7);


文章来源:苟艳芸,黄佳,侯美金,等.从“骨正筋和”原则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辨治思路[J].中医康复,2025,2(03):1-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医正骨

期刊名称:中医正骨

期刊人气:234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正骨研究院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6015

国内刊号:41-1162/R

邮发代号:36-129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