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以美丽乡村的建设为背景条件下,对乡土元素进行分类讨论研究。对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乡土元素的分类、应用原则和应用方法进行论述,将乡土元素分为物质与非物质元素并提出保护,尊重和创新的原则,提出乡土元素应用的方法,为今后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1、乡土元素的相关定义
乡土元素顾名思义指具有乡土特色,能反映当地的,传统的,质朴的人、事和物,它既包含乡村里自然生长的风景和物,如:乡村自然环境,民族服饰,又包括当地文化特征的元素,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以及适用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建筑如寺庙、民居等。乡土元素象征一个区域的特色和本土文化,是体现当地自然景物和乡村风光的重要代表,也是该地区的文化的精髓所在。
2、乡土元素的分类
乡土元素来源众多,覆盖面广泛,但根据其性质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元素和非物质元素两大类[1,2,3]。
2.1物质元素
乡土元素的物质元素又可称为乡土的“物”,包括了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地理、山水格局、植被土壤等相对稳定的产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为适应当地自然而出现的再生产物[4],如建筑、农具、生活器具等,它们随周围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具有不同程度的顺从性,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和地方特色,这些要素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属性及特征,包含当地独有的乡土气息,是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的景观营造素材[5]。
2.2非物质元素
与物质元素有所不同,非物质元素相对抽象不易引起注意,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及行为方式,为乡村景观增添了独有的乡土风情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非物质元素的内涵,又可将其分为乡土的“事”和乡土的“意”。
1)乡土的“事”主要包括乡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观念,民间传说以及传统技艺等。这些无法用简单的物质进行描述的产物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当地居民经过长年累月在自然和人工的物质要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历史活动和精神活动,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2)乡土的“意”主要包括当地的地方精神和乡土意境。乡土元素的“意”是“物”“事”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乡土的“意”类要素的运用往往是以乡土的“物”类元素为基础,再加入对乡土的“事”的体验,从而再现乡土生活的场景。感知对象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往往会产生对乡土情感共鸣以及对乡土生活的向往。
3、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元素应用存在的问题
3.1对乡土元素的认识不足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设计师思想上缺乏对乡土元素的认识,存在固化思维,以偏概全,以个别案例和以往的经验来做规划设计,缺乏长远发展的目光,一味追求新鲜感,认为外来物种比本土元素更具有优势,因而脱离了因地制宜的基本设计理念,这种现象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极大的影响。
3.2对乡土元素的保护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引进外来新鲜事物的同时,地方上原有的事物也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许多人们记忆中的事物也逐渐消失。传统文化的消失和传统建筑的破坏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外来事物的严重侵蚀正在逐渐降低当地的生态性和辨别性。长此以往,乡土元素的数量及种类越发减少,人们对乡村故乡的思念只能停留在记忆当中。
3.3对乡土元素的开发不足
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乡土元素的研究开发存在明显不足,存在生搬硬套现象,单一元素重复多次使用较为常见,从而造成景观同质化,缺乏特色。且对乡土元素的开发往往流于乡土的“物”,并不能深入挖掘开发,缺少对乡土的“事”和“意”的开发,导致许多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的丢失,令人痛惜。
4、乡土元素的应用原则
4.1保护性原则
即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地方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保护生态环境与地方特色已逐渐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共识。乡土元素源于自然,因此乡土元素的运用首先要考虑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其次要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合适的乡土元素运用手法来维持当地特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环境的破坏和文化的断层。最后以保护为基础和前提,深入挖掘乡村的各类元素资源,并最终制定完善的开发策略。
4.2尊重性原则
即尊重场地与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在进行乡土特色表达时首先要整体了解乡村当地的地域风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特性,只有充分了解地域风貌,自然人文、民风民俗等就能理解乡村如今面貌的形成缘由,抓住乡村特色表达的灵魂。其次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的基础上,提炼出独具当地特色的乡土元素,并在设计当中将其融入其中,唯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传承了历史文脉,又展现了地域特色,从而焕发乡土的魅力。
4.3创新性原则
即创新乡土元素的提炼与应用方法,防止同质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也愈来愈重视对乡土元素的应用,然而在对乡土元素的应用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缺乏创新,生搬硬套是当前乡土元素应用中存在的很大问题,一味机械地模仿生搬硬套,不但不能取得很好地景观效果,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破坏。
5、乡土元素的应用方法
根据上文乡土元素的分类分别介绍物质元素和非物质元素乡土应用方法。
5.1物质元素的应用方法
5.1.1乡土元素的直接运用[6]
乡土元素的直接运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方法,即运用乡村中现有的实物,如:自行车,水车,石磨,水井等,经过简单的艺术处理,比如摆放位置及形式,改变材料使用功能和颜色等,从而达到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
5.1.2乡土元素的加工利用
乡土元素的加工利用是指利用乡村现有的乡土材料,如:砖瓦,陶器,木材,石材等,通过艺术手法将乡村材料营造成独居地方特色景观元素。通过乡土元素的加工利用可以降低造价,节约经费,同时,这些材料又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环境,既不破坏环境,又能突显地方特色。
5.2非物质元素的应用方法
非物质元素较物质元素更为抽象,因此非物质元素的应用需要通过设计师的提炼加工处理,将其转变为物质元素,感受者通过对艺术处理加工后的元素的感受,来实现非物质元素的应用。
5.2.1乡土“事”的表达
乡土“事”的表达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因其为非物质形态所以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化无形为有形,常以场景再现,艺术展示和感受体验等形式出现。
1)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顾名思义,通过再现民间典故,传统习俗的方式加以表现,例如:墙绘、小品复原场景以及遗迹就地保护等,这种方式需要建立在设计者和感受者对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共鸣,进而达到设计者的乡村景观创作的目的。
2)艺术展示
即通过展示一些可以反映当地风俗,劳动生活以及传统技艺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物件。这些物件承载着当地人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精神文明,是展现乡村文化特征的“活化石”。这种方式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当地生产生活文化,提炼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件,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展示,向游憩者传达当地的精神文化。
3)感受体验
对于当地乡村的习俗活动、传统手艺等可以让感受者通过自发或有组织的安排参与其中,通过切身实践来感受当地浓厚的乡村氛围,激发浓浓的乡情。由于这种方式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里才能参与和看到,因此具有一定时效性和参与性。例如云南地区的泼水节,南方地区端午节的包粽子和赛龙舟等等。
5.2.2乡土“意”的表达
“意”属于较难表达的部分,它的产生需要“物”和“事”两个元素相互融合升华,因此,“意”的表达需要借助“物”和“事”两种元素。因其不具有具体的形态特征,且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采用在自然风景展示和乡土氛围营造的应用方法。
1)自然风景展示
自然风景的展示主要通过最直观的视觉传达的方式来引导游人产生意象联想,从而达到散发游人情感的目的。设计者首先通过对乡村原始风貌的研究以及结合乡村场地的现状,最后再通过对“物”的运用来营造独具乡村特色的环境氛围。
2)乡土氛围营造
不同于“事”的感受体验,乡村氛围的营造则是更加突出对乡村环境氛围的整体内在感受,需要设计者对乡村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进行系统的挖掘和解析,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对“物”和“事”的量的积累和升华从而达到乡土氛围的营造。
6、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了对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多种形式的美丽乡村建设层见叠出,随之而来的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乡土元素的应用问题作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值得广大设计师引起重视。乡土元素的运用对保护乡村风貌和地域特色有着重要作用,是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合理有效的运用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广大设计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引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元素的应用理论体系,为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7]。
参考文献:
[1]孙雅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多土元素的应用及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2]李鹏波,雷大朋,张立杰,等.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7);224-227.
[3]田奔.多土元素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4]姚玉婷.义乌市上溪镇美丽乡村精品线乡土特色表达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5]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多士特色表达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6]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8):37- 40.
[7]张立.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矛盾和乡村发展的未来趋势[J].城乡规划,2018(1):17-23.
文章来源:孙亦彬,张万荣.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20):13-14+29.
分享:
由于地下工程施工的不确定性和河道的运行安全要求,新建管廊下穿河道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地下管廊施工采用矩形顶管机,施工前通过深入研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等,得出满足工程需求的顶管机所需要具备的功能和参数,
2025-04-13医院建筑施工中,涉及辐射区域的设计、建造及使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放射防护标准和规定,以确保辐射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医疗射线防护工程往往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与安全隐患,如射线外漏风险、防护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优化等。
2025-04-10地铁作为大中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交通碳排放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线网逐渐加密,越来越多的线路近距离穿越中心城区。然而,地铁运行引起的振动噪声污染严重干扰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
2024-12-04国内现阶段多聚焦于乡村景观的实践性研究,视角相对单一;而对景观多样性、乡土风貌保护和景观分布成因等方向关注不足[3]。乡村景观的表象是观察乡村的“透镜”[4],其特征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历史相互关系及规划干预作用。只有在充分理解乡村景观成因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和发展乡村景观。
2024-11-14通过遮荫限制阳光照射是减少户外炎热相关健康风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2]。在城市街道环境中,通常利用树木、建筑物、遮阳棚等创造遮荫环境。街道树木能够提供净化空气、蒸腾吸热等生态功能[3-5],同时创造遮荫环境,降低街道地表温度,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6-8]。
2024-11-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23年的66.2%,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长到9.3亿人,年均增长1 700万人。人口向城市的快速集中,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也带来人口和就业之间、生活和生产之间、居住和环境之间的不匹配不协调现象。
2024-11-13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主导的学科,涉及园林设计、规划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接受知识却缺乏互动和合作的机会,而Seminar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报告演讲等形式,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辩证思维的培养。
2024-11-05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急速加剧,国民心理压力大大增加,群众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可知,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仅有36%国民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良好。在自我评估“较差”的人群中,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45.1%。
2024-11-04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各领域中,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更是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模拟出逼真的三维环境,还促进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交流,提供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园林景观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场所。在喧嚣的城市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
2024-11-04低碳理念是一种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这一理念中涵盖了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严格控制,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理念的核心原则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2024-10-30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绿色建筑
期刊人气:916
主管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674-814X
国内刊号:31-2040/TU
邮发代号:4-638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745
影响因子:1.093
影响因子:1.922
影响因子:0.585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