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城乡现代化的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古建筑以及古建筑周边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已经不再是历史最初的样子。为了更好地还原古建筑周边历史文化环境,也为了更综合地评价古建筑周边环境的价值,同时给城市建设者提出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建设的科学依据。该文将以城乡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古建筑周边环境分类,分析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乡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评价因子。
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是古建筑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古建筑展示自身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舞台。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故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古建筑也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不同功能规模的古建筑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中,所带来的环境感受也是不同的,古建筑环境感受是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改造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经济发达地区的改造速度更是惊人,历史建筑、文化名城等改造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城市要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历史建筑的传统风貌[1],建筑周边环境对古建筑保护体至关重要[2],然而很多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不再是原有的历史环境,反而周边环境被不同程度地破坏。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通过的《西安宣言》正式提出了“周边环境”的概念,强调了对古建筑、古遗产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进行保护[3,4]。
1、城乡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评价的必要性
1.1 古建筑周边环境的必要性
古建筑的周边环境是指古建筑遗存和围绕古建筑遗存而展开的周边地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环境景观。周边环境景观是古建筑的舞台,可以反映古建筑的自然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体现古建筑建造时的自然状态、社会特性、文化气息等,同时给人以视觉上美的感受,空间上舒适的体验。现代城市发展迅速,部分历史建筑丧失了原有的历史环境,造成局部与周边环境不和谐,无法彰显其历史特色[5]。
古建筑周边环境与古建筑密切相关,应重视其规划和有效利用,周边环境应该受到必要的重视[6,7]。古建筑周边环境包括建筑本体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8]:古建筑本体环境是指古建筑本身的历史形态、完整性,建造年代等;人文环境是指人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经过历史的沉积,不断创造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关,包括历史人文环境和当代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原有的环境和人为载重的植物,包括自然变化所形成的山川、河流和植物等[9]。
1.2 古建筑周边环境及其评价因子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古建筑的保护都过于单一,大多是对古建筑本体的保护和修缮,对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相对较少。建筑大都是存在于一定特定的环境中,如果仅仅保护古建筑本身,将导致古建筑孤立地存在于陌生环境中,无法得到特定群体和空间环境的支持。随着城乡建设的加快以及旅游景区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大,古建筑虽有所保护,但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却不同程度地被改变,已经不是当初的背景环境,例如大同华严寺由于新建的普光明殿体量巨大,使得历史上的大雄宝殿的气势不在(图1)。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突出其价值,也为了让人们对历史上建造此建筑时的空间环境背景更加了解,对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势在必行。
古建筑的周边环境景观建设,不能随意开发改造,经过开发改造的古建筑的周边环境须体现古建筑本身的价值,包括科学、艺术、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同时也要带给游客视觉上美的感受、舒适的空间体验。建立古建筑周边环境评价因子,不仅可以给周边环境的保护建设提供合理的依据,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与其环境景观,也可以更综合地评价古建筑周边环境的价值,同时给决策工作提出科学依据、公正信和公信力。所以,建立旅游景区古建筑周边环境评价因子非常必要。
2、古建筑周边环境分类
有学者研究认为,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分为三类:周边环境为自然景观、周边环境为历史景观、周边环境为现代景观[10]。周边环境为自然景观主要是指古建筑所处在自然山水空间中,有山川河流植被等,例如五台山风景区中的佛光寺大殿(图2a)。周边环境为历史景观主要是指古建筑周边有一些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等,或者古建筑位于某一个古村落、古街区、古城镇中,例如灵石王家大院(图2b)。周边环境为现代景观是指文物古建筑的周边环境为现代建筑,大都位于城市中,但也会包含保存下来的部分历史遗存,也有一些经过人为的改造,也有仿古建筑群的存在,这类现代环境景观大都存在于城市之中,在视觉上减弱了对古建筑的冲击,但已不是历史性的,例如太原城隍庙(图2c)。
2.1 周边环境为自然景观
古建筑周边环境为自然景观,建筑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在最初建造时要考虑建筑周围的山体、水系、湿地、河滩、湖泊、农田等环境对建筑影响。在此类环境中,古建筑与山体之间的空间与协调,古建筑与水系的走向与融合,以及古建筑与自然植被的空间尺度的协调等,都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需要适当考虑建筑本体环境景观与人文环境景观。
2.2 周边环境为历史景观
历史发展和人物活动对周边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历史环境可以体现周边区域一定的历史,体现长时间形成的人文环境,能够传递历史信息[4],同时也存在一些与古建筑相关联的历史遗存、历史空间、历史名称等,这些与古建筑的形成都有必然的联系,具有不同与其他环境的特殊性,与其他所处环境的古建筑相比,可以更加使人感知历史与文化。因此一些中古建筑周边环境为历史环境的时候,人文环境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周边建筑的建造年代、历史风貌协调、平面肌理等。同时,建筑本体环境和自然环境也需要适当的考虑。
2.3 周边环境为现代景观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开发者将现代建筑和设备围绕古建筑建设,没有一点规划,将古建筑周边地块一点点的挤压,完全破坏了古建筑周边环境原有的风貌,无形中让古建筑孤单地存在于基址中,周边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没有环境的过渡,历史随着周边环境的破坏而消失,这样的开发对文物保护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因此在评价周边环境为现代景观时,人文环境和本体环境都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环境中原有元素保留是否多,新建建筑是否根据历史建造还是随意复制其他仿古建筑等都需要考虑。
3、古建筑周边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1 古建筑周边环境影响因素分类
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从古建筑周边环境保护出发,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环境下,其影响因素都分为三大类:古建筑本体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图3)。但是古建筑所处的环境类型不同,其影响因素的侧重点也不同。
本体景观不仅要满足古建筑自身的功能需求,同时也体现了这一区域的环境的特色与地域文化[3]。因此,古建筑本体景观要素大致包含本体建筑的原真性以及周边边缘效应。人文景观,是指古建筑周边人们所创造的一些景观,有一定的过渡作用,能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构成人文景观的因素包括:过渡带、周边建筑风貌、道路交通和公共设施等。对于自然景观,主要是指植被、山体、水体等,包括每个地方特有的地势、地貌、水土气候等,也包括人为种植的植物等[3]。
3.2 古建筑周边环境影响因素的确定
根据古建筑周边环境分类和影响因子分类,对古建筑周边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的划分,将影响因子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3个旅游景区古建筑周边环境的分类。第二层为项目层,即古建筑周边环境影响因子分类,包括古建筑本体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三部分。第三层为因子层,即每个项目层的分类。第四层也为因子层,即在上一层的各影响因子下的影响因素。
(1)本体景观影响因素
古建筑周边的景观环境和古建筑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依赖,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古建筑本体具有很多的价值,在评价周边的景观环境关中至关重要。
本体建筑分为古建筑的原真性和边缘效应。原真性即古建筑的本体的完整性、历史辨识度、保护区和控制范围等。古建筑的完整性对于古建筑本体环境非常重要,越完整的古建筑人们的关注度越高,保护意识也就越强。同时古建筑要有一定的历史辨识度,有自己所属朝代、功能、形质的特点。古建筑完整性和历史辨识度越好,划分保护区和控制范围才能更加合理。保护区和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对古建筑的影响越小,古建筑本体越突出,才可以更好地保护古建筑。
古建筑边缘效应是指古建筑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可能会促进古建筑的保护,也有可能会促使古建筑遭到破坏。其中边缘效应包括历史影响和景区效益,历史影响是指古建筑的年代以及历史事件对周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比如文化古建筑周边人们的文化氛围会更浓。景区效益是指景区游客给古建筑带来的影响,景区效益越好,游客越多,古建筑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会越大。
(2)人文景观影响因素
人文环境可以更好地保护、更新、再开发古建筑,可以更好地保持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保持古建筑所拥有的文化性与价值性[3]。人文环境包括周边建筑风貌、古建筑过渡带、景区交通、非物质文化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等。周边建筑风貌对古建筑的烘托有着重要的作用,周边建筑在颜色、材料、建筑风格、体量等方面对古建筑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周边建筑在风貌上与古建筑相似,对古建筑的影响就少一些。如果风貌体量与古建筑相差较大,会削弱古建筑的影响。
古建筑过渡带是指古建筑到完全现代建筑生活的一个过渡范围。这个范围有着承接的作用,让古建筑不至于一下跳到一个现代环境中,所以过渡带的处理,对古建筑的烘托与保护也很重要,包括过渡带的范围和形状,范围和形状都要根据古建筑体量的大小来定。
古建筑周边交通环境也很重要,好的交通流线引导古建筑参观的顺序,烘托古建筑不同部分的重要性,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古建筑空间风貌。
非物质文化包括口头传统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11]。这些非物质文化可以更好地反映或者还原古建筑建造以来周边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历史,了解古建筑。
(3)自然景观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包括植被、山体和水系,一方面可以反映当时古建筑建造时周边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一些自然植物景观也可以更好地营造空间感,让古建筑和周边环境有一个自然的过渡。
植被环境是古建筑和历史街区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在一些古建筑中,植被组成庭园等公共空间,美化了古建筑的平面规划布局,同时也形成一定的空间构图,使古建筑空间感更加协调。绿色植被的高度、种类、乔木及灌木的外形、草坪植被图案都是根据古建筑总体平面规划选择的。要根据建筑视觉感受,选择合适植物的比例关系、乔木树冠的外形及枝权的形式[12]。历史建筑,例如寺庙等宗教建筑,通常设置在山的高处,在其周围通常是一些层高较低的村庄或满山的绿色植被。当古建筑在山的高处时,往往会成为村庄或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综上所述,将古建筑周边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分层如下(表1~3)。
4、旅游景区古建筑周边环境评价体系因子初步建立
4.1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因子
美国的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其特点就是将复杂的问题中的各个因素,经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其作为规划、评价和决策的手段[13,14]。具体就是把和决策相关的元素拆分成目标、方案、准则等几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显著特点就是灵活、简洁以及系统性强[15]。
层次分析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16]。层次分析法依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为不同问题的组成因素,并按照不同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将这些因素重新分组划分层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前文提到的古建筑周边环境分类和影响因素分类,对古建筑周边环境评价因子,进行初步建立。
4.2 古建筑周边环境评价体系因子的初步构建
本文将古建筑周边环境评价体系分为三类,分别是周边为自然风景的、周边为历史人文环境的和周边为现代环境的。周边环境为自然风景分3个层级,第一层分3个价值指标,每类下再分2个层级,第二层级共有8个价值指标,第三层共有24个价值指标;周边环境为历史环境的分3个层级,第一层分3个价值指标,每类下再分2个层级,第二层级共有9个价值指标,第三层共有25个价值指标;周边环境为现代环境的分3个层级,第一层分3个价值指标,每类下再分2个层级,第二层级共有9个价值指标,第三层共有23个价值指标。具体价值体系框架参看图4~6。
5、结语
本文对古建筑周边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调研和阅读文献,结合我国古建筑周边环境保护需求,采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了古建筑周边环境评价因子体系。但是具体权重还没有确定,下一步将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每个评价因子的重要性,从而建立更完善的古建筑周边环境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光亚,方遒,雷晓鸿.建筑遗产评估的一次探索[J].新建筑,1998(2):26-28.
[2]谢子涵.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8(7):67-68.
[3]安丹丹.改善文物古建筑保护区划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4]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J].城市规划通讯,2005(22):10-11+13.
[5]嵇玮.老城内点状历史建筑周边空间形态的整合[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1.
[6]胡炜霞,吴成基,李娟.旅游景区周边环境范围界定的影响因素及定性方法--以晋陕景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9):184-189.
[7]胡炜霞,朱林珍,李明.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的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特点--以阳城县皇城相府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10):218-225.
[8]张雅婕.建筑遗产周边环境景观设计模式探析--以山西地区古代寺观等公共建筑为例[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
[9]刘柯新.城市商业区古建筑周边景观环境探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10]白洁.以文物建筑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周边环境协调性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8.
[11]杨利慧.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北京观察,2019(1):14-15.
[12]韩林飞.在自然环境中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营造第三辑(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2004:7.
[13]董君.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29):218+220.
[14]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100.
[15]董君.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29):218+220.
[16]刘一萍,徐青,吕亮,等.基于出错率的判训动态权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1):142-146.
朱向东,吕聪慧.城乡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评价因子初探[J].华中建筑,2021,39(03):110-114.
分享: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建筑工程业的主要特征逐渐发展为科技化、大型化与复杂化,因此准确的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对于建筑工程建设的意义更为重要。建筑工程造价预测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建筑工程投资决策的有效依据。
2024-10-10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旧住宅建筑出现了结构裂缝、变形等问题,由于结构材料的老化以及设计标准的滞后,这些建筑面临着安全隐患。必须通过加固改造来有效修复建筑物整体结构,增强建筑的抗震、抗风等能力,提高建筑安全系数,从而预防建筑结构隐患,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4-09-04受建造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房屋设计理念以及规范标准的制约,我国老旧小区既有房屋多为多层砌体建筑,竖向交通以楼梯为主。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老旧小区中的老年人居住比例逐步上升,以楼梯为主的竖向交通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2024-08-24近几年来,国家对古建筑的修缮建造越来越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通过走访歙县徽州府衙、溪头三槐堂及泾县查济古建筑群等一系列文物景点,发现徽州有些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环境影响、人为破坏等原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因此也为修复工作增大了阻力。
2024-08-24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历经数十年井喷式的增量开发建设后,已逐步迈入存量提质、改造、更新的发展阶段,针对老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政策,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要求。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是指城市或县城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等住宅小区。
2024-08-23历史文化街区一端连接着过去,另一端连接着未来,要通过城市设计更好地将历史与现代性特色融为一体,让历史活在当代生活中,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古风”。因此,有必要在维护历史传统的同时考虑改善居住环境,并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空间和可持续运营的前提下,考虑引入新的功能,推动街区经济活力提升。
2024-08-22澳门现代博物馆的设立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港务局局长倡议成立海事及渔业博物馆,之后澳门博物馆业开始萌芽,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其发展受到阻碍。到了1990年6月在妈阁庙旁开幕的澳门海事博物馆,标志着澳门博物馆业重新开始蓬勃发展。1990年代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模式下,政府建设大赛车博物馆,展示澳门已有逾半世纪赛车活动的历史。
2024-07-11定襄洪福寺是晋北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寺庙,拥有较为独特的堡式寺院格局,文物价值颇高。主要以洪福寺现存文物和建筑格局为基础,通过考证寺内碑刻、经幢、题记记载,同时结合县志、访谈及相关著录资料,对洪福寺历代营建及维修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初步探讨寺庙各时期的文物及平面布局演变情况,从而大致勾勒出洪福寺营建维修的历史轨迹。
2022-03-30湘西苗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在各文化板块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湘西苗族的传统宗教和祭祀文化也存在着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本文基于宗教文化视野,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展开研究,详细论述在祭祀文化影响下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布局与装饰特征,阐述其历史价值。
2022-02-28一座城市从建立到发展到繁荣,无论处于哪个历史时期,都会呈现出风采各异的城市景观风貌。不同的城市有着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域特征和人文历史特征,这恰恰是这个城市的独有性和特色性的吸引力所在。城市工业遗产是反映一个城市景观面貌的重要体现,是伴随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应运而生的不可或缺的景观载体。
2021-11-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新型建筑材料
期刊人气:1858
主管单位: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
主办单位: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001-702X
国内刊号:33-1078/TU
邮发代号:32-57
创刊时间:197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745
影响因子:1.093
影响因子:1.922
影响因子:0.585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