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在儿科中应用数字化X线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儿科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挂号末尾数的奇偶性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平片检查,观察组采用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胸片拍摄质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甲级片为32例,甲级片比率为94.11%,对照组的甲级片为25例,甲级片比率为75.76%,观察组的胸片拍摄质量更高,甲级片比率更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在儿科患者中应用能明显的提升胸片拍摄质量,更加良好的反应患者的胸部健康状况,对胸部疾病的诊断有确切的价值,应该在临床广泛运用。
儿科是院内针对小而发育、保健与疾病防治的医疗科室,涉及青少年或者儿童健康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其主要医治的患者均是在发育期,因此无论是临床诊断还是临床治疗均难度较大,X线是临床胸部疾病的主要诊断方式之一,传统胸部摄像为平片检查,现阶段医疗器械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这一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平片检查,更能清晰的呈现胸部状况,在实际临床中对患者的病症检查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与儿童[1]。现就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的67例儿科患者,进行分组,采用不同的检查方式,研究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状况,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7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挂号末尾数的奇偶性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在1-9岁,平均年龄(4.2±2.1)岁;对照组33例,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在1-11岁,平均年龄(4.7±2.4)岁,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基线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意义,院方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此次研究,并签署相关的文件。
纳入标准:纳入监护人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患者;纳入未合并重大疾病的患者;纳入精神正常的患者;纳入治疗依从性较好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平片拍摄,方式为:采用万东高频X线摄影机,年龄较小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检查,患者家属辅助保持患儿平躺仰卧;年龄较大的患者可采用站立位进行拍摄,正位片的电流控制在14-19mA,侧位片的电流控制在30-40mA,阅片均是由两位以上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分析师进行平片解读[2]。
观察组采用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主要方式为:采用日本富士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患者家属依据医疗人员的指导,将患儿的双手放置在身体两侧,先摆放胸部侧位,需注意严格遵照医师的指导,避免出现肩部或者下部发生重叠,影响阅片,摄影条件为55-64千伏,曝光时间在0.03-0.05秒之间,电流在12-15mA,胶片距离为100cm,摄影图像传至院内PACS系统[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胸片拍摄质量,胸片拍摄质量分为甲级片、乙级片、丙级片和废片,甲级片:图像清晰,失真度小,对比度高,层次恰当,密度适中,可良好进行观察;乙级片:图像较为清晰,但体位不标准,对比度模糊,层次不明,对诊断有一定影响;丙级片:图像模糊,体位不标准,不易观察小病灶,诊断价值较低;废片:图像质量差,体位不标准,无法进行有效阅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5为有统计学意义参考值。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胸片拍摄质量的比较,观察组甲级片有32例,乙级片有1例,丙级片有1例,废片有0例,甲级片比率为94.11%,对照组甲级片有25例,乙级片有5例,丙级片有2例,废片有1例,甲级片比率为75.76%,观察组的胸片拍摄质量明显较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对比内容见表1。
表1 两组胸片拍摄质量的对比
3、讨论
儿科包括年龄分期中的新生儿、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与青少年期,在临床中涵盖的年龄阶段较广,处于最重要的两个发育阶段,机体的变化较大,且因患者自身的饮食、生活环境等,发育有差异,因此对一些病症需要进行仔细观察采用发现其病理部位[4]。
此次研究中发现,在儿科中采用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可以更清晰的呈现患者胸部的病变状况,图像更加清晰,层次分明,对比度显著,密度适中,在实际临床中多为甲级片,偶见乙级片与丙级片,几乎没有废片,在实际临床中既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又能减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小儿胸部病变种类较多,在实际临床中经过1次曝光即可清晰呈现,清晰的图像有利于医疗人员尽快诊断病症,尽快进行相应的治疗,促使小儿尽快恢复健康[5]。综合来看,数字化X线成像,能够清晰的呈现胸部组织的健康状况,甲级片的出片率更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诊断价值,应该进一步推广。
在儿科患者中采用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能良好的提升胸片拍摄质量,更加良好的反应患者的胸部健康状况,对胸部疾病的诊断有显著的价值,应该在临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晓飞,周晟,曹红霞,等.数字X线摄影焦点至探测器距离与体表入射剂量及影像质量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8):1281-1284..
[2]施丽丽,钱玉,田传帅,等.数字化X线摄影在负重立位全下肢X线摄影中的优势[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9):2241-2243.
[3]熊鑫鑫,郭辉,冯兆海,等.儿童数字化X线摄影(DR)辐射剂量优化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11):1399-1401.
[4]陈进良,胡洋,袁华,etal.儿童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参数优化与成像质量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1):69-73.
[5]王亮,盛茂,郭万亮,等.数字化X线摄影三线比值在诊断婴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6):447-450.
刘秀松.数字化X线成像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特别健康,2020,(14):149,151.
分享:
当GVHD累及肠道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研究表明GVHD是患者移植术后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营养不良也可作为发生肠道GVHD以及疾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3]。因此,本研究调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GVHD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
2025-02-17随着妊娠期科普的推广,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多趾、并趾畸形发生率始终位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前5位,严重影响了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1]。伴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属于先天性轴后型多趾畸形,患儿单足(或双足)第4、5趾皮肤并连以及第5趾多趾畸形,患者可能会同时出现手的并指或弯曲指畸形等四肢其他畸形。
2025-02-05随着ICU诊疗水平与生命支持技术的不断提高,ICU存活率显著上升,ICU-AW发生率也逐步增高。研究表明,在重症监护室ICU-AW发生率30%—50%,并且在脓毒症危重患者中高达60%[3],ICU-AW已成为重症监护室常见的突出问题,而患儿机体功能也并未能在ICU出院后快速恢复正常。
2025-01-14矮小症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成年后的择偶、就业等[2-5],患病率各国各地区不同[6-11]。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矮小症患病率为3.2%[7]。矮小症的治疗除了病因治疗以及其他治疗外,生长激素治疗是一项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矮小症病人生长激素治疗存在诸多障碍导致依从性不佳[12-15]。
2025-01-13意外伤害是指使机体生理和(或)心理受到损害的 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事件,包括交通事故、溺水、 窒息、中毒、烧/烫伤及跌落等。根据2017年世界卫生 组织的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全球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 儿童约有5.7万人[1],是导致儿童伤残及死亡的重要 原因[2-4]。
2024-12-25在儿童中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方式,治疗中要 用到静脉留置针(shortperipheralcatheter,SPC),其 是临床输液、输血等治疗常用的工具。静脉留置针置 入中通过将软套管留置在血管内部,可以有效减少穿 刺次数,避免反复穿刺,减轻损伤[1]。但研究发现,静 脉留置针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静脉炎[2]。
2024-12-25小儿肠套叠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空气灌肠复位,其操作 简 便、易 学,成 功 率 高,但 患 儿 在 治 疗 过程中常因恐惧、病痛、操作不适等因素产生哭闹, 且配合度低,不 仅 影 响 复 位 成 功 率,还 会 增 加 二 次 复位操作对其带来的不适,因而有学者[1]提出对肠套叠患儿 进 行 麻 醉 下 空 气 灌 肠 复 位。
2024-12-23目前对于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主要通过抗菌药物治疗,但不同的致病菌的药敏性存在差异[2-3]。因此在细菌性腹泻患儿治疗之前,可通过病原微生物检验,以明确该患儿的致病菌类型,有利于临床医生结合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为患儿采取针对性治疗,尽快缓解患儿的不适症状,缩短患儿的病程时间,加速患儿康复进程[4]。
2024-12-19穿刺困难时,选择小儿合适的静脉可以为重新穿刺成功找到新的突破口,使临床的输液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家属满意程度。上肢静脉是静脉输液的首选部位[10-11],头静脉是上肢主要的浅静脉之一,也是人体前臂最长的一条浅静脉,从手背的桡侧发出,在桡腕关节的上方向前臂的屈面移行,沿前臂桡侧上行[12]。
2024-12-13矮小症是儿童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值的2倍标准差[1-3]。近年来,儿童矮小症发病率逐年增高[4]。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儿童矮小症的发病率约为1/8 644,且我国农村地区患病率高于城市[5]。儿童矮小症的致病原因较多,包括宫内发育迟缓、特纳综合征、甲状腺功能降低、家族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等[6]。
2024-10-15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583
人气:15304
人气:1485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688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578-1310
国内刊号:11-2140/R
邮发代号:2-62
创刊时间:195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