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分析

  2024-06-21    3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讨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受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分别通过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比两组血常规各指标,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等。结果 观察组WBC、RBC、Hb、MCHC、MCV均高于对照组,PLT、Hc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采集后即时、10 min、30 min检测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更为精准,而末梢采血则操作要求较低,且检测结果易受时间影响,临床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采血方法。

  • 关键词:
  •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 末梢采血
  • 精准检测
  • 血常规
  • 静脉采血
  • 加入收藏

目前常规的血液检验主要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其能够精准检测血细胞数量,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血常规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1]。其中静脉采血的部位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目前临床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是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静脉采血是指通过针管抽取一定量的静脉血的方法,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通常采用肘部静脉采血[2]。而末梢采血一般是指指间采血,相对简单快捷[3]。本文主要探讨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受检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42.15±6.3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及专科23例,本科及以上17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8~70岁,平均(42.15±6.3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及专科21例,本科及以上21例。纳入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检查;年龄≥18岁;血液质量合格。已排除临床检查资料不全者,有缺失;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近期服用影响血液检查指标的药物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真空血管采集静脉血2 mL,采血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收集血液样本的试管以抗凝管为宜,采集样本后缓慢摇晃,避免血液凝固。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剂检测样本。观察组采集指尖血,消毒手指的穿刺部位,待干燥后进行穿刺,嘱受检者保持皮肤紧张,将针刺进皮肤2 mm, 去除第1滴血,收集后续血液50 μL,摇匀送检,用末梢全血检测。

1.3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血常规各指标,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分别于两组受检者血液样本采集后即刻、采集后10 min、采集后30 min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血常规检验结果

观察组WBC、RBC、Hb、MCHC、MCV均高于对照组,PLT、Hct低于对照组(t=9.698、3.611、7.705、2.190、4.457、2.272、4.039,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

2.2 不同时间检测WBC、PLT

观察组在采集后即时、10 min、30 min检测WBC、PLT均高于对照组(tWBC=14.438、12.070、11.234,tPLT=8.203、6.690、5.687,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检测WBC、PLT的比较


3、讨 论


血常规中较多指标均是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较多病理改变均存在敏感反应,其中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参考意义,较多患者在不能明确病因的状况下可进行血常规检查展开辅助诊断[3],同时,血常规还是评估治疗效果、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治愈的常用指标[4]。而在血常规检验中,其检验结果除了与仪器、方法密切相关之外,也与检验样本的质量存在关联性[5]。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采血方式静脉负压采血与末梢采血,其中末梢采血患者自感疼痛轻微,血样采集较为便利且较为快速,患者较易接受,而静脉采血与患者实际情况更相符,在血常规的检验中通常结果较为客观与准确[6]。

本文结果显示,由血常规检验结果可知,观察组WBC、RBC、Hb、MCHC、MCV均高于对照组,PLT、Hc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采集后即时、10 min、30 min检测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末梢血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并且检测会由于血液样本放置时间过长而出现白细胞、血小板数量不准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采集末梢血的过程中,易受挤压或在采血前穿刺指尖皮肤导致部分血液标本中混杂组织液,使血小板发生快速的假性凝集,因此造成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与静脉采血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7]。但这并不能说明末梢采血方法无可用之处,末梢采血方法可在新生儿采血中应用,相比常规静脉采血,两者之间的采血率无较大差异,但在新生儿疼痛感知方面,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相比效果更为明显,特别在足底血样采集中,末梢采血有更好的便利性与实用性[8]。

综上所述,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更为精准,而末梢采血则操作要求较低,且检测结果易受时间影响,临床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采血方法。


参考文献:

[1]焦红霞.用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分析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5):845-847.

[2]夏雯丽,童郁,赵秘胜,等.血常规参数在EDTA-K2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21):2619-2622.

[3]金芳,宋文琪,李启亮.健康儿童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检测结果的差异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18):2186-2189.

[4]朱宏远,陈怡菲,王殊,等.新生儿血常规检测优先采血方式的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11):1886-1889.

[5]陈军华,张小燕,贺秀琴.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J].贵州医药,2020,44(11):1809-1810.

[6]姚怡帆.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6):797-800.

[7]葛高霞,张美娟,黎青.新生儿的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3):3314-3316.

[8]韩新海.不同检测模式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2):1701-1702.


文章来源:孙萌,王乐,王丹阳.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4,48(06):964-96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临床检验杂志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

期刊人气:632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764X

国内刊号:32-1204/R

邮发代号:28-104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