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性激素、血小板(PLT)及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以60例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为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性激素、PLT、5-HT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黏附性(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5-HT水平升高,PAQI评分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可调节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性激素、5-HT水平,并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神经及感知功能障碍存在联系,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阻碍患者的预后康复[1]。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有失眠、入睡困难、睡后易醒,过度睡眠,如睡眠时间过长、睡后噩梦较多,混淆现实与梦境。相关研究表明,多种神经递质及神经激素的表达异常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关系密切[2]。丁苯酞是一种用于治疗脑卒中的新型药物,其可调节脑能量代谢,缩小脑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3]。因此本文开展了丁苯酞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脑卒中并经CT或MRI确诊;伴有失眠、过度睡眠等症状;年龄高于18岁;入选病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合并意识障碍者;近期合并脑外伤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腔隙性脑梗死者;神志异常不能配合完成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平均年龄(60.26±7.38)岁,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59.18±7.45)岁,男20例,女10例。两组年龄(t=0.564,P=0.575)、性别(χ2=0.287,P=0.59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给予盐酸丁咯地尔静脉滴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丁苯酞软胶囊,3次/d,连续服用2周。
1.3观察指标
检测促卵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estradiol,E2)(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法);5羟色胺(酶联免疫法);血小板计数(流式细胞仪);血小板黏附率(旋转波球法);血小板聚集率(免疫比浊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患者睡眠障碍及精神障碍睡眠质量。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用SPSS21.0。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性激素水平比较(表1)
两组治疗前FSH、LH、E2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FSH、LH、E2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血小板参数水平比较(表2)
两组PLT、PAdT、PAgT水平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LT、PAdT、PAgT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5-HT及PAQI评分比较(表3)
两组5-HT水平及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5-HT水平升高,PAQI评分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性激素水平比较
表2两组血小板参数水平比较
表3两组5-HT及PAQI评分比较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发于老年人群,此类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处于较低水平[4]。性激素具有缩短睡眠潜伏期的作用,并且性激素可对机体的体温调节造成影响,产生睡眠障碍。已有研究[9]证实,性激素可对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产生调节,导致患者的昼夜节律紊乱,造成睡眠障碍[5]。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FSH、LH、E2水平均降低,且丁苯酞治疗患者降低明显,表明丁苯酞可抑制性激素分泌,然而其机制尚不清楚。脑卒中发病时,脑组织由于缺氧缺血导致睡眠-觉醒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导致睡眠障碍[6]。本文结果显示,丁苯酞治疗组患者5-HT水平升高明显,其原因可能为丁苯酞可调节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2的水平,抑制脑内氧自由基的释放,保护神经元,促使5-HT恢复正常。血小板活化是脑卒中发生及进展的病理基础,PAdT、PAgT为血小板活化的指标,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PAdT、PAgT水平均降低,丁苯酞治疗患者降低明显,提示丁苯酞可抑制血小板的活化,抑制病情进展,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神经元。
综上所述,丁苯酞可调节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性激素、5-HT水平,并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少阳,苏丽敏.连续康复照护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营养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047(012):1698-1701.
[2]袁会.以结局为导向的优质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2):106-108.
[3]程明,王跃.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丁苯酞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6(6):946-950.
[4]刘国军,黄河清,陈康宁,等.缺血性脑卒中脑干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8,37(20):2308-2309,2312.
[5]邓介华,温艳,林文.脑卒中并发睡眠障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神经递质表达的变化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03):27-29.
[6]陈汉水,童绥君,马琪琳.丁苯酞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血清性激素、5-羟色胺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06):58-60.
惠玲利,郭小锋.丁苯酞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性激素、血小板及5-羟色胺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0(06):971-972+974.
分享:
身体约束指通过手动方法或应用任何的物理或机械装置、材料等方式限制人身体的自由活动或正常接触 自 己 身 体 的 一 种 医 疗 辅 助 措 施。神 经 内 科 重 症监护室(ICU)常年收治对象主要有重症脑卒中、重症脑炎、癫痫等病人,常伴有意识障碍、躁动不安、谵妄等症状,为确保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防止非计划拔管、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身体约束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2025-03-26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以餐后饱胀感、嗳气、上腹烧灼感、腹痛等为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胃痞”范畴。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将胃痞分为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弱)和寒热错杂 5种证型,以肝胃不和证最为常见。
2025-02-13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脑卒中可导致偏瘫,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肩手综合征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关研究报道,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可达12.5%~74.1%。该病多表现为患侧上肢肿胀、肩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则可遗留患侧肩手部永久性残疾。
2025-01-20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到终末阶段的疾 病状态,需要通过血液透析治疗维持患者的生命。在治疗期间,很多都需要接受 CT增强扫描检查, 但是摄入的造影剂会严重的增加患者肾脏的负担,因此在疾病治疗期间,需要针对这部分患者强化 护理干预措施,从而保证检查的安全性[1]。
2024-12-25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其中约8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大脑中重要的、控制运动的传导通路之一,是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有研究[3]探索CST损伤程度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发现卒中后CST损伤程度越严重。
2024-11-06编者按:重大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健康挑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重大慢病的发病率有持续增高的趋势,重大慢病的防治倍受关注和重视。中医湿证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是多种重大慢病的基本证候。
2024-10-21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多发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消化不良、呕血、黑便和体重下降等症状,若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将会有着较高风险转移至肝脏和腹膜,并诱发腹水等表现,而在中医辩证分析中,早期胃癌又以气郁痰瘀、毒热壅盛、气血双亏、阴伤气耗等证型为主,其中毒热壅盛早期胃癌较为常见。
2024-09-25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病理表现是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外分泌腺体单核细胞浸润,也存在多系统多脏器受累情况,本病治疗目的是缓解口眼干燥症状,控制腺体外表现。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首选羟氯喹免疫抑制,但其疗效不理想,需结合人工涎液、人工泪液等手段;
2024-08-20动静脉血管内瘘(AVF)是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的理想透析通路,但前提是患者有良好的血管条件且术后AVF发育成熟,因此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仍是大部分血管条件不佳及AVF成熟过渡阶段患者的主要透析通路[1]。若TCC出现导管感染、功能不良等情况或AVF已成熟,则考虑拔除TCC。
2024-07-18终末期肾病为临床的多发病,指的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时期,在临床的发病率位于较高水平,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故需行积极的治疗[1,2]。维持性腹膜透析(MPD)为此类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可排出体内废物,纠正酸碱失衡,控制病情[3,4]。
2024-07-17人气:18466
人气:16530
人气:15455
人气:14982
人气:1454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期刊人气:260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1537
国内刊号:11-6033/R
创刊时间:2015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