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乡村振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的实践探索——以商洛学院为例

  2023-07-06    17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重大战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任务之一。地方高校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继续教育承担了培养当地人才和提升当地人才素质的任务。从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视角出发,以乡村振兴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关系,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为分析点,并以商洛学院为个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之路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高度契合乡村振兴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与方法创新,以发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大效能,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 关键词:
  • 专业人才培养
  • 乡村振兴
  • 创新
  • 模式方法
  • 继续教育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1]。继续教育作为我国农民教育的主要教育体系,支撑着我国农民文化素养以及知识水平提升。由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五大战略目标可知,学校教育只能为村民接受继续教育打好科学文化基础,而战略目标的完成势必需要依靠继续教育来助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村民劳动技能,提升村民的人口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使农村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组织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2,3,4,5,6]。近年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不胜枚举,研究者将乡村振兴战略运用至诸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7][8]、乡镇政府职能及城镇化建设与城镇治理等[9,10,11]。大多数研究是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来开展相关问题的探讨,或仅仅关注乡村振兴的问题及策略,而关于继续教育层面的乡村振兴研究却较少。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灵活性、便捷性、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有利于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短缺和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目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教育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因此,如何针对乡村振兴的需要创新地开展继续教育,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与方法创新,分析其之间的关系、现状、存在问题和成因,提出创新策略和实践建议,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乡村振兴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关系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1.为乡村地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为乡村地区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

乡村地区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向乡村地区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3.为乡村地区提供继续教育资源。

乡村地区的继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向乡村地区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课程资源等,帮助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个人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4.为乡村地区提供学术研究支持。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向乡村地区提供学术研究支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性研究,探索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总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乡村振兴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影响

1.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正是为乡村地区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任务相一致,因此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2.乡村振兴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产生影响。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对于乡村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需求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此外,乡村振兴也要求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将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员的满意度。

3.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这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发展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当地乡村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开设相关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帮助当地农民和乡村从业人员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4.乡村振兴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科研合作的机会。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共同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和研究,通过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当地乡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社会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5.乡村振兴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招生和人才培养的机会。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当地乡村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地方高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方高校可以针对当地乡村的需求和特点,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1.提供适合乡村人才需求的课程和培训项目。

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根据当地乡村发展需求,开设了相关课程和培训项目,如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这些课程和培训项目能够帮助乡村人才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途径。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以外,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还提供了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和途径,方便乡村学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搭建乡村人才交流平台。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搭建起乡村人才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乡村人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4.为乡村地区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咨询服务。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也提供了人才培养和技术咨询服务,例如,为乡村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技能培训,为当地提供人才服务和支持。

总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乡村人才的培养和乡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需求调研和市场分析。由于缺乏对乡村发展的深入调研,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未能很好地把握乡村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教育服务与实际需求脱节。

二是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并没有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比如专业课程和教学设施,缺乏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相匹配的课程和培训项目。

三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设置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并不符合乡村振兴实际需求,教学内容过于通用化,缺乏具体的实践案例和应用技能培训。

四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缺乏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如与当地产业对接、结合实践项目等教学模式。

2.这些问题的成因包括:第一,对乡村振兴需求的认识不足,缺乏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第二,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缺乏与当地产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培训项目;第三,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缺乏对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和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足。


四、高度契合乡村振兴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与方法创新


近年来,根据学校乡村振兴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方法,拓宽办学思路和途径,在探索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充分发挥了继续教育办学优势,助推商洛经济的发展并辐射毗邻地区。

(一)深入推进全民继续教育,筑牢地方百姓终身学习

商洛学院始终把“深入推进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不断在提升层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解放思想,抢抓机遇。

围绕陕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任务,强化服务意识,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2.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

围绕商洛市着力打造秦岭休闲之都、康养之都、丝路产业新城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积极争取行业支持,凝练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地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

3.加强合作办学。

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与其他高校以及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机构走“合作办学”之路,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二)广泛合作助升学历层次,聚心合力推进人才战略

学院主动适应地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乡村振兴新形势,学历教育坚持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以函授教育为辅的办学模式,努力为广大求学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以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奥鹏远程教育为主。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先后设立商洛学院学习中心。学习中心主要依托商洛学院从事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奥鹏远程教育在商洛市七县(区)的招生、宣传和教学管理工作,与商洛市各县广泛合作提升学历层次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积极探索,改革创新,逐步实现聚心合力推进人才战略发展的宏伟目标。近年来培养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生有1500余人,为商洛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在读学员和社会的一致认可,社会反响良好。

在函授教育方面,学生通过参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录取,教学采用面授、业余自学、网络辅导、答疑等多种方式,学生完成学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其中优秀本科生还可授予相应学科的学士学位。近年来,函授教育本科毕业生有6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急需乡村振兴人才”的难题,助推了商洛乡村振兴的发展。

(三)项目驱动加强院地合作,根植地方服务基础教育

1.依托教师研修项目,促进各县基础教育师资能力快提升。

近年来承担了省教育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项目”等培训项目近60项,举办了“结对帮扶丹凤县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班”和“丹凤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操舞类技能培训班”等各类定制项目,积极开展商洛市送教下乡、开展“名师大篷车”活动,累计培训各级各层教师近万余人,为商洛市基础教育乃至陕西省基础教育贡献了力量,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的普遍好评。

2.大力搭建平台,增强地方基层教师综合素质。

与丹凤县科教体局联合举办了三届“丹凤县学前教育发展论坛”,与商洛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商洛市“首届幼儿全人发展高峰论坛”,形成率先在全省地级市及县区以下定期举办高水平学前教育发展论坛的活动品牌,受众面大,社会影响好,对促进商洛市幼儿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论述。

与商洛各县科教体局共同承担了幼儿园特色足球运动培训项目,在丹凤县体育馆组织举办了幼儿足球成果展示活动。全县51个幼儿园的师生及家长代表、社会各界群众3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现场展演被商洛市电视台、商洛新闻网宣传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形成了商洛市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少儿足球发展的示范案例。

(四)强强联合开展技术培训,精准行业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商洛地区各县的具体情况,依托农民培训基地平台和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积极推动产业技能培训科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1.联合商洛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丹凤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共同举办了三期“商洛市乡村兽医暨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丹凤县乡村兽医200余名,有力提升了丹凤县乡村兽医技术水平。

2.与商洛市林业局共同举办了三期“苏陕合作专业技术人才扶贫项目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训全市农林技术人员600余人次,发放自编实用科技资料120余册,为推动商洛中药产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3.依托商洛学院的农民培训基地平台和专业技术人员优势,在山阳、丹凤、商州、商南等县开展农业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多种形式培训,培训人员近2000人,有力助推农民技能的提高,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五)外引内联搭建县区平台,请进走出引导规划布局

1.由商洛市旅发委主办,学院培训中心承办的商洛市全域旅游项目培训,培训师资层次高,授课专家来自巅峰智业达沃斯旅游规划院、陕西省旅发委、陕西省旅游设计院、途牛公司等,理论水平高,对全域旅游领域有深入研究。培训内容针对性强,结合全域旅游时代大背景,激发了商洛旅游创新活力,明确了根植地方、服务地方的行动指南。

2.经商洛市教育局授权审批后,学院系统规划设计商洛市中小学教师红色教育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先后承办了商洛市第一小学等十多所学校红色革命继续教育,完成丹凤县、山阳县、商州区骨干教师、中小学校长业务和能力提升计划,培训人数近2000人。在为地方教育提供行动目标、促进地方师资和管理队伍教育规划布局方面贡献了智慧,得到普遍好评。

(六)创新技能培训,构建链条式学徒制和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创新技能培训,提升乡村人员素质,开展“政校合作,政府主导”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技能更新轮训,实行“政府出资、学校出师、优化课程”的农业技术知识更新轮训。

1.学院积极开展农户农业技能专项培训,实施专项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普,指导农业种植户和农业务工人员安全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提升乡村人员生态意识和安全生产理念,提升乡村人员素质。开展“学徒制”生产技能培训,采用“院校专家+市县技术员+农业生产示范人员+农户”的链条式学徒制技能培训,实现各层级“链条式学徒制”乡村人才培养。

2.学院通过创新企业带动,推动乡村人员技能提升,采取产学研一体化技术,构建“学校+企业+农民”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与知名农业企业合作,共建基地,连通两端发展,通过企业招工和技术人员技能培养,发掘技术能手,提升乡村人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带动当地其他农业从业人员的学习热情,推动当地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升。

3.针对农民的田间作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同赴现场指导,开展田间授课,建立初、中、高级的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推动乡村人员素质提升。学院通过创新项目带动,推动乡村人才成长,试行“导师制”农技人员培养模式,探索开展“院校导师+农技人员”申请课题机制;开展“推广”项目带动机制,利用区域优势,在各市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从经费、技术、产品、专家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组织生产经营人员进行经营生产推广;开展“乡村人才”专项培育项目带动机制,推进乡村生产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项培育项目。学院通过逐步推进乡村人才学历提升和综合技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带动地区发展。

(七)创新培训方式,实施送教上门

根据商洛市各地区人口结构和地区产业发展,优化实操课程体系,将培训课堂移动到乡镇、农村,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所需课程。

1.实施多段式培训模式,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实行学校培训+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2.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针对乡村人员从业种类广、掌握劳动生产技能高低不一的情况,实施“三摸底、分工种、分层次”培训。近年来,学院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包括示范点参观学习等),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员学习动力。

3.开展专项田间教学,结合农业防灾减灾、农业高产等方面,在重点地区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乡村教育的及时性、有效性,及时解决农户需求,实现边农边学;开展互联网教学,中国农技APP、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和微信平台等信息化教学, 保障知识供给与乡土人才发展需求相平衡, 支持碎片化学习,便于学员自我分配时间,灵活学习。


五、结语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这就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和支持。而地方高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后,继续教育仍需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服务地方百姓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和使命,不断拓展并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优势平台,为全民终身学习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吴伟伟.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EB/OL] 

[4]乐传永.教育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大有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调查与理论思考》评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130-132.

[5]曲琳平,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学校服务农村成人教育的探索―—基于赠地学院的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19(22):94-96.

[6]孟铁鑫.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科技与产业,2019(7):123-126.

[7]黄志凌,王忠志,堪佳.搭建政务场景推动银农融合——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讨[J].福建金融,2021(12):50-55.

[8]刘静,孙丽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背景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2019(11):124-125.

[9]郑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213-214,262.

[10]谢丹.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4):176-177.

[11]朱纪广,等.中国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J].经济地理,2022(3):200-209.


基金资助:陕西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1XJZ002);


文章来源:田祎,陈垚,樊景博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商洛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3,No.288(08):18-2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友情链接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1]。继续教育作为我国农民教育的主要教育体系,支撑着我国农民文化素养以及知识水平提升。由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五大战略目标可知,学校教育只能为村民接受继续教育打好科学文化基础,而战略目标的完成势必需要依靠继续教育来助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村民劳动技能,提升村民的人口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使农村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组织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2,3,4,5,6]。近年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不胜枚举,研究者将乡村振兴战略运用至诸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7][8]、乡镇政府职能及城镇化建设与城镇治理等[9,10,11]。大多数研究是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来开展相关问题的探讨,或仅仅关注乡村振兴的问题及策略,而关于继续教育层面的乡村振兴研究却较少。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灵活性、便捷性、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有利于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短缺和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目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教育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因此,如何针对乡村振兴的需要创新地开展继续教育,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与方法创新,分析其之间的关系、现状、存在问题和成因,提出创新策略和实践建议,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乡村振兴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关系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1.为乡村地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为乡村地区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

乡村地区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向乡村地区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3.为乡村地区提供继续教育资源。

乡村地区的继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向乡村地区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课程资源等,帮助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个人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4.为乡村地区提供学术研究支持。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向乡村地区提供学术研究支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性研究,探索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总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乡村振兴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影响

1.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正是为乡村地区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任务相一致,因此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2.乡村振兴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产生影响。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对于乡村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需求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此外,乡村振兴也要求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将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员的满意度。

3.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这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发展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当地乡村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开设相关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帮助当地农民和乡村从业人员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4.乡村振兴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科研合作的机会。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共同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和研究,通过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当地乡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社会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5.乡村振兴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招生和人才培养的机会。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当地乡村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地方高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方高校可以针对当地乡村的需求和特点,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1.提供适合乡村人才需求的课程和培训项目。

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根据当地乡村发展需求,开设了相关课程和培训项目,如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这些课程和培训项目能够帮助乡村人才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途径。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以外,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还提供了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和途径,方便乡村学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搭建乡村人才交流平台。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搭建起乡村人才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乡村人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4.为乡村地区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咨询服务。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也提供了人才培养和技术咨询服务,例如,为乡村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技能培训,为当地提供人才服务和支持。

总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乡村人才的培养和乡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需求调研和市场分析。由于缺乏对乡村发展的深入调研,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未能很好地把握乡村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教育服务与实际需求脱节。

二是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并没有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比如专业课程和教学设施,缺乏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相匹配的课程和培训项目。

三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设置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并不符合乡村振兴实际需求,教学内容过于通用化,缺乏具体的实践案例和应用技能培训。

四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缺乏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如与当地产业对接、结合实践项目等教学模式。

2.这些问题的成因包括:第一,对乡村振兴需求的认识不足,缺乏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第二,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缺乏与当地产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培训项目;第三,一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缺乏对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和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足。

 

四、高度契合乡村振兴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与方法创新

 

近年来,根据学校乡村振兴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方法,拓宽办学思路和途径,在探索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充分发挥了继续教育办学优势,助推商洛经济的发展并辐射毗邻地区。

()深入推进全民继续教育,筑牢地方百姓终身学习

商洛学院始终把“深入推进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不断在提升层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解放思想,抢抓机遇。

围绕陕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任务,强化服务意识,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2.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

围绕商洛市着力打造秦岭休闲之都、康养之都、丝路产业新城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积极争取行业支持,凝练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地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

3.加强合作办学。

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与其他高校以及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机构走“合作办学”之路,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广泛合作助升学历层次,聚心合力推进人才战略

学院主动适应地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乡村振兴新形势,学历教育坚持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以函授教育为辅的办学模式,努力为广大求学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以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奥鹏远程教育为主。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先后设立商洛学院学习中心。学习中心主要依托商洛学院从事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奥鹏远程教育在商洛市七县()的招生、宣传和教学管理工作,与商洛市各县广泛合作提升学历层次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积极探索,改革创新,逐步实现聚心合力推进人才战略发展的宏伟目标。近年来培养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生有1500余人,为商洛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在读学员和社会的一致认可,社会反响良好。

在函授教育方面,学生通过参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录取,教学采用面授、业余自学、网络辅导、答疑等多种方式,学生完成学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其中优秀本科生还可授予相应学科的学士学位。近年来,函授教育本科毕业生有6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急需乡村振兴人才”的难题,助推了商洛乡村振兴的发展。

()项目驱动加强院地合作,根植地方服务基础教育

1.依托教师研修项目,促进各县基础教育师资能力快提升。

近年来承担了省教育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项目”等培训项目近60项,举办了“结对帮扶丹凤县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班”和“丹凤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操舞类技能培训班”等各类定制项目,积极开展商洛市送教下乡、开展“名师大篷车”活动,累计培训各级各层教师近万余人,为商洛市基础教育乃至陕西省基础教育贡献了力量,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的普遍好评。

2.大力搭建平台,增强地方基层教师综合素质。

与丹凤县科教体局联合举办了三届“丹凤县学前教育发展论坛”,与商洛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商洛市“首届幼儿全人发展高峰论坛”,形成率先在全省地级市及县区以下定期举办高水平学前教育发展论坛的活动品牌,受众面大,社会影响好,对促进商洛市幼儿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论述。

与商洛各县科教体局共同承担了幼儿园特色足球运动培训项目,在丹凤县体育馆组织举办了幼儿足球成果展示活动。全县51个幼儿园的师生及家长代表、社会各界群众3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现场展演被商洛市电视台、商洛新闻网宣传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形成了商洛市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少儿足球发展的示范案例。

()强强联合开展技术培训,精准行业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商洛地区各县的具体情况,依托农民培训基地平台和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积极推动产业技能培训科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1.联合商洛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丹凤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共同举办了三期“商洛市乡村兽医暨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丹凤县乡村兽医200余名,有力提升了丹凤县乡村兽医技术水平。

2.与商洛市林业局共同举办了三期“苏陕合作专业技术人才扶贫项目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训全市农林技术人员600余人次,发放自编实用科技资料120余册,为推动商洛中药产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3.依托商洛学院的农民培训基地平台和专业技术人员优势,在山阳、丹凤、商州、商南等县开展农业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多种形式培训,培训人员近2000人,有力助推农民技能的提高,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外引内联搭建县区平台,请进走出引导规划布局

1.由商洛市旅发委主办,学院培训中心承办的商洛市全域旅游项目培训,培训师资层次高,授课专家来自巅峰智业达沃斯旅游规划院、陕西省旅发委、陕西省旅游设计院、途牛公司等,理论水平高,对全域旅游领域有深入研究。培训内容针对性强,结合全域旅游时代大背景,激发了商洛旅游创新活力,明确了根植地方、服务地方的行动指南。

2.经商洛市教育局授权审批后,学院系统规划设计商洛市中小学教师红色教育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先后承办了商洛市第一小学等十多所学校红色革命继续教育,完成丹凤县、山阳县、商州区骨干教师、中小学校长业务和能力提升计划,培训人数近2000人。在为地方教育提供行动目标、促进地方师资和管理队伍教育规划布局方面贡献了智慧,得到普遍好评。

()创新技能培训,构建链条式学徒制和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创新技能培训,提升乡村人员素质,开展“政校合作,政府主导”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技能更新轮训,实行“政府出资、学校出师、优化课程”的农业技术知识更新轮训。

1.学院积极开展农户农业技能专项培训,实施专项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普,指导农业种植户和农业务工人员安全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提升乡村人员生态意识和安全生产理念,提升乡村人员素质。开展“学徒制”生产技能培训,采用“院校专家+市县技术员+农业生产示范人员+农户”的链条式学徒制技能培训,实现各层级“链条式学徒制”乡村人才培养。

2.学院通过创新企业带动,推动乡村人员技能提升,采取产学研一体化技术,构建“学校+企业+农民”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与知名农业企业合作,共建基地,连通两端发展,通过企业招工和技术人员技能培养,发掘技术能手,提升乡村人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带动当地其他农业从业人员的学习热情,推动当地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升。

3.针对农民的田间作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同赴现场指导,开展田间授课,建立初、中、高级的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推动乡村人员素质提升。学院通过创新项目带动,推动乡村人才成长,试行“导师制”农技人员培养模式,探索开展“院校导师+农技人员”申请课题机制;开展“推广”项目带动机制,利用区域优势,在各市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从经费、技术、产品、专家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组织生产经营人员进行经营生产推广;开展“乡村人才”专项培育项目带动机制,推进乡村生产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项培育项目。学院通过逐步推进乡村人才学历提升和综合技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带动地区发展。

()创新培训方式,实施送教上门

根据商洛市各地区人口结构和地区产业发展,优化实操课程体系,将培训课堂移动到乡镇、农村,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所需课程。

1.实施多段式培训模式,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实行学校培训+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2.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针对乡村人员从业种类广、掌握劳动生产技能高低不一的情况,实施“三摸底、分工种、分层次”培训。近年来,学院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包括示范点参观学习等),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员学习动力。

3.开展专项田间教学,结合农业防灾减灾、农业高产等方面,在重点地区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乡村教育的及时性、有效性,及时解决农户需求,实现边农边学;开展互联网教学,中国农技APP、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 和微信平台等信息化教学, 保障知识供给与乡土人才发展需求相平衡, 支持碎片化学习,便于学员自我分配时间,灵活学习。

 

五、结语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这就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和支持。而地方高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后,继续教育仍需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服务地方百姓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和使命,不断拓展并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优势平台,为全民终身学习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吴伟伟.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EB/OL] [4]乐传永.教育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大有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调查与理论思考》评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130-132.

[5]曲琳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学校服务农村成人教育的探索―—基于赠地学院的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19(22):94-96.

[6]孟铁鑫.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科技与产业,2019(7):123-126.

[7]黄志凌,王忠志,堪佳.搭建政务场景推动银农融合——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讨[J].福建金融,2021(12):50-55.

[8]刘静,孙丽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背景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2019(11):124-125.

[9]郑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213-214,262.

[10]谢丹.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4):176-177.

[11]朱纪广,.中国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J].经济地理,2022(3):200-209.

 

基金资助:        陕西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1XJZ002);

 

文章来源:田祎,陈垚,樊景博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商洛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3,No.288(08):18-22.

继续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继续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109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9-4156

国内刊号:23-1470/G4

邮发代号:14-129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