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09-28    16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分析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股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d后,观察组的血浆LPA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50%,略低于对照组的20.8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DVT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浆LP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 关键词:
  • 低分子肝素
  • 尿激酶
  • 深静脉血栓
  • 高血压脑出血
  • 加入收藏

高血压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血压水平会明显升高,进而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造成严重的损伤[1]。若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其血压水平会持续升高,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2]。脑出血疾病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此时患者的脑部供血功能出现异常,脑部功能出现多种障碍,血液循环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接受治疗,因此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高血压脑出血并DVT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脑出血并DVT的方法主要是止血、脱水、降压、抗感染、营养支持、脑保护等常规治疗,同时采取溶栓治疗,以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常给予部分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低分子肝素同样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对改善患者的病情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并DVT的治疗效果,部分学者提出使用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加强局部溶栓的效果,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促使病情快速好转[4]。本研究探讨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DVT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年龄44~72岁,平均(58.06±5.54)岁;男16例,女8例;周围型4例,中央型14例,混合型6例;DVT于高血压脑出血后5~22d发病,平均时间(18.57±1.66)d。观察组年龄45~73岁,平均(58.97±5.60)岁;男17例,女7例;周围型5例,中央型13例,混合型6例;DVT于高血压脑出血后5~24d发病,平均时间(19.33±1.74)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研究委员会批准同意,且患者或家属均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相关标准[5];经CT或MR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处伴有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患者在发病2周内接受治疗;患者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治疗前血小板、凝血指标异常者;治疗期间伴有活动性出血疾病者;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疾病者;伴有恶性肿瘤疾病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医院后对其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进行检查,然后对病情进行评估,并给予一般治疗,主要的治疗措施为止血、脱水、降压、抗感染、营养支持、脑保护等。治疗时将患肢抬高30°~45°,以增加静脉回流速度;使用50%硫酸镁注射液(厂家: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861)对患肢进行局部湿敷治疗。

对照组接受尿激酶股动脉溶栓治疗。30万U注射用尿激酶(厂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20040)溶于150mL生理盐水中,经股动脉滴注治疗,超重人群、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者尿激酶可调整为50万U;体重较轻者尿激酶可调整为20万U,给予连续治疗4d,每次尿激酶滴注治疗在60min内完成。尿激酶股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监测凝血功能情况。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厂家:法国安万特制药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90095)皮下注射治疗。给予患者5000U低分子肝素进行脐周皮下注射,1次/d,连续治疗14d。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

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痊愈为下肢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消失,经过彩超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壁光滑,且口径正常;有效为下肢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经过彩超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有血流信号,静脉壁欠光滑;无效为下肢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彩超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无血流信号[6]。治疗总有效率=1-无效率。

使用北京泰福仕科技开发公司生产的LPA测定套装试剂盒测量血浆LPA水平,测量时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操作时进行磷脂抽提、浓缩、分离、显色等操作,然后将其放置于90℃的水中5min,后取出放置在室温下冷却35min,进行测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两组的神经功能,总分0~42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选用普朗医疗公司生产的PUN-2048A型半自动凝血仪检测两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n/%、表示,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24,n/%)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14d后的血浆LPA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7、14d后,观察组的血浆LPA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14d后的血浆LPA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50%,略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24,n/%)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4)。

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高血压疾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中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患者在发病后的血压水平会明显偏高,同时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夜尿增多等多种症状,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若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容易引发脑出血的症状,患者的脑部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临床上会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但在治疗后仍会出现一定的后遗症,这时患者需要长期在病床上接受康复治疗[7]。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其身体无法自主活动,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致使患者容易出现DVT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8]。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措施加以干预,以减少DVT对患者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溶栓治疗药物为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其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临床上多采用单独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较少。

尿激酶在股动脉溶栓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该药物是从健康人群的尿液中所提取的物质,也可以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此药能够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纤溶酶原裂解为纤溶酶,纤溶酶能够降解人体中的纤维蛋白凝块、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进而起到溶栓的作用;并且尿激酶可以提高血管ADP酶的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进而预防血栓的形成;在对患者实施尿激酶股动脉溶栓治疗后,患者体内的纤溶酶活性会明显提高,且停止用药一段时间后,纤溶酶的活性会恢复正常。但是对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实施尿激酶股动脉溶栓治疗期间,患者容易出现泌尿系统出血、消化系统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疾病的治疗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联合药物治疗。

本研究在对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实施尿激酶股动脉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制备而成,对血浆凝血酶的抑制能力较弱,抑制因子Xa的活性较强,并且此药与血浆内各种肝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较强,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在对患者实施皮下注射后可以完全吸收,半衰期较长,能够减少用药次数;低分子肝素不受血小板聚集的干扰,在血小板表面能够有效抑制凝血酶的生成,进而有效减少下肢DVT。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d后,观察组的血浆LPA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50%,略低于对照组的20.8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接受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相较于单独使用尿激酶股动脉溶栓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并且患者治疗后的血浆LPA水平明显降低,且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血浆LP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李亚庆,和光宇,王为民.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肝素抗凝治疗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1):133-135.

[2]刘军,林瑞敏,陈占,等.尿激酶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及对相关凝血指标的影响[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8,12(5):396-399.

[3]袁武锋,蒋雷,郑素洁.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2):2068-2070.

[4]王跃华,陈锋,周凯,等.低分子肝素联合物理方法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8,22(12):2414-2419.

[5]柯昊贤,沈玄韬,余文辉,等.肿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枸橼酸与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及预后比较[J].作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17,3(3):197-201.

[6]朱景瑞,夏宾.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逐级加压弹力袜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22):7-9,13.

[7]公茂峰,陈国平,顾建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现状与尿激酶、阿替普酶的临床应用[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7,5(4):282-287.

[8]杨建军,党冬梅,王明全,等.中小剂量尿激酶在老年人下肢急性动脉血栓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7,15(2):28-30.


李慧敏,王慧娴.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6):49-5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期刊人气:206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1648

国内刊号:32-1337/R

邮发代号:28-206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