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以寿光市为例

  2024-11-25    3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寿光市为例,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助力寿光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并在乡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寿光市存在乡村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和产业人才队伍不充足的问题,因此,要加快技术研发与创新,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强化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产业振兴
  • 先进生产力质态
  • 可持续发展
  • 新质生产力
  • 加入收藏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推进产业振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发布以后,山东省立足新时代省情农情,对发展乡村产业作出部署安排,强化政策保障。山东省寿光市在中国蔬菜产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寿光模式”“寿光标准”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模范示范作用,寿光的乡村产业振兴具有良好的基础。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必然会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寿光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契机、注入新动能。


1、新质生产力赋能寿光市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意蕴


1.1 促进乡村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紧邻渤海莱州湾南岸,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其因在中国蔬菜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是全球四大蔬菜区域优势中心之一[1]。随着农业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推进,寿光市的农业种植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梯形结构,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分工,也为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供了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领域的运用使农作物生长得以实时全程监测,播种及施肥时间得到合理安排,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实现自动化运转,同时构建了透明的供应链,实现了农产品的安全追溯。新质生产力深度推动了农业生产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成为促进寿光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寿光乡村产业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推动力。

1.2 助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除了蔬菜产业这个支柱产业外,寿光市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造纸包装、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等为主的六大支柱型产业,并建立起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是促进寿光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最终实现寿光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大推动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需求持续增加,激发数字平台的协同式生产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传统单一模式,加速了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催生乡村新商业模式。通过短视频、电商直播等方式推广土特产品,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3 赋能乡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寿光市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直接源于产业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目前,该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农村环境恶化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加剧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展绿色产业是寿光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有望成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3]。新质生产力可有效降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有力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发展的有效衔接,优化了政府在产业绿色发展中的管理机制,铺就了内外兼顾、上下互动、全面综合发展的乡村产业绿色转型之路。


2、新质生产力赋能寿光市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乡村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

在山东省,寿光地区的工业数字化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寿光大部分农村以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导产业,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开发滞后。与城市相比,寿光乡村地区的产业形式较为单一,且产业链的一、二、三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此外,寿光乡村地区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缺乏本地化软件和智能化装备支撑,数字专业人才也相对不足且流动性大,这导致了乡村产业振兴升级面临着较长的“阵痛期”。目前,寿光乡村地区相当一部分乡村产业转型仍停留在生产环节,其他产业链环节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增加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难度。

2.2 乡村产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寿光市部分乡村地区信息网络如光纤、4G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整体信息化建设仍显薄弱。数字基础设施前期投入规模大,回报率低,实施难度大,网络信号弱,覆盖面不全,资费过高,严重制约了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寿光部分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不完善,偏重平台设施建设,系统维护和管理力度较弱。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冷链运输等也相对滞后,影响了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2.3 乡村产业人才队伍不充足

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依靠专业化的人才支撑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大量人才支持和长期的人才资源投入。因此,乡村经济发展中,产业建设是基础,而人才资源则是根本。

寿光劳动力从业结构较为单一,且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导致乡村劳动力倾向于流向条件更好的城市。寿光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民的数字素养较低,缺乏“高精尖”的专业领军人才。不仅如此,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因此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质生产力在寿光乡村的推广与应用,限制了寿光乡村产业振兴的进一步开展。


3、新质生产力赋能寿光市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3.1 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技术研发与创新

寿光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发展乡村产业需要拓展农村产业链,打破传统农村各产业独立发展的模式。新质生产力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动力、载体、环境”三大支撑,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从而不断增强寿光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给“寿光模式”注入新的内涵。

一是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4]。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大田精准作业中的应用,深化农田水利与信息化的融合。把物联网设备和智能化装备与农产品种植有机融合,探索“立体栽培、无土栽培、大棚滴灌”等新模式,让现代农业成为促进寿光市经济增长和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依托。二是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按照“主导产业模式+”的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布局,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耦合发展,逐步淘汰老旧产能及“僵尸”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以及加快乡村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及规模化建设。三是要推动多类型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升级,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旅、教育、康养、商贸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要扩大资金整合范围,建立健全融合机制,集中解决乡村产业融合中资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3.2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先进经验,选择适合寿光乡村的数字新基建,推动传统设施升级,健全数字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支持电信运营商定期维护农村地区宽带网络,保证网络稳定,扩大信息基础工程覆盖面。在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聚焦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等数字化应用场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助力交通、水利、冷链、物流、教育、医疗、政务服务及社会保障服务的信息化,提升农业转型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服务环境。

另一方面,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一是政府应统筹资金,巩固和提升乡村宽带工程建设成果。同时,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并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生产场所,推进5G网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是政府应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城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双重优势,积极引导城市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弥补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不足。三是为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效益,需要深入挖掘农产品市场的消费潜力。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内容种草、直播等线上多元化平台的崛起成为可能,通过流量补贴和平台扶持等方式,让农民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消费者直接互动,激发消费意愿,实现经济活力的释放。

3.3 强化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激活引留人才新动能

发展乡村产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其中数字素养成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数字人才体系。一是发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增设数字技术类培训课程,建立技术实训基地,持续为农村发展数字经济输送高水平人才。二是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加大对寿光乡村的政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提高落后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待遇,持续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具备数字素养的人才留在基层。三是根据各地区人力资源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人才回流政策,促进发挥数字化发展的“溢出效应”,建立区域间数字资源共享机制,吸引外出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培养农民的职业素质,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一是创新数字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方式,基层政府应根据地区和乡村类型的差异,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确定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设立专门的培训班,系统培训乡村居民在典型数字化问题和工具使用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字化意识和工具运用能力[5]。二是营造良好的数字技术学习氛围,推广乡村数字经济的成功经验,鼓励农民超越传统思维,勇于创业,并通过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引导农民积极学习数字技术,提升数字素养。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如现代青年数字人才培训、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实用人才培训和专业生产类培训等,针对性地资助和培养农民,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数字技术从业队伍,促进形成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最大限度地将数字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4、结语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对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还有助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乡村产业振兴有着天然的联系,新质生产力注定要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时代,寿光市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契机,让新质生产力充分赋能当地产业创新与发展,更好地承担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希义,张俊奎,张玉娟.创新提升“寿光模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J].山东人大工作,2020(1):44.

[2]丁平,桑德春.山东省寿光市: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J].党建,2021(12):55-57.

[3]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6):61-72.

[4]梁健.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J].统计与决策,2024(6):11-15..

[5]侯冠宇,张震宇,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1):69-76.


基金资助:山西省2024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山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2024JG154);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法治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路径研究”(JG2023060);


文章来源:李赫男,王继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以寿光市为例[J].现代农机,2024,(06):54-5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现代农机

期刊名称:现代农机

期刊人气:102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浙江省农机管理局,浙江万里学院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674-5604

国内刊号:33-1357/S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