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寿县再生稻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2024-11-13    10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种新型栽培方式,可以达到“一次栽培两次收获”的目的,是可减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的一种轻简化栽培方式。再生稻生产首要条件是需要一定的温光条件。根据多年试验,寿县中南部地区可以发展再生稻,而北部地区则需慎重。在寿县地区发展再生稻需要一定的配套技术。基于此,介绍了寿县再生稻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头季栽培(品种选择、田块选择、适时播种育秧、适时早插秧、科学管理水肥、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再生季栽培等方面内容,并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 关键词:
  • 再生稻
  • 安徽寿县
  • 安徽省
  • 效益分析
  • 栽培技术
  • 加入收藏

再生稻生产前景广阔,在适宜的地区推广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再生稻轻简化栽培有利于节省劳动力,适合规模化发展[1]。发展再生稻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利用空茬期种植绿肥,可以节约下一年的肥料投入,并可改良土壤,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再生稻生产要求满足一定的温光条件和水源条件,因而再生稻必须在适宜地区发展,同时掌握再生稻生产关键技术才能获得高产[2]。

目前,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再生稻生产,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3]。寿县属于沿淮淮南地区,位于东经116.95°~117.07°、北纬31.85°~32.67°,5℃以上年有效积温为5 325.4℃,年均气温14.9℃,年均日照时数2 337.2 h,寿县的光温条件基本满足再生稻生产需要,是再生稻生产临界区,在这一特定地区发展再生稻必须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寿县境内以堰口镇为界,堰口镇以南区域的温光条件完全满足再生稻生产,堰口镇以北区域除温光略显不足之外,水利条件也是限制因素。实践证明,寿县水稻必须在9月20日前抽齐穗才能安全成熟,因而头季稻必须提前育秧、提前栽插才能为再生季提供足够的生长发育时间。但头季也不能过早栽插,否则会因为遇到低温天气造成僵苗。鉴于寿县为再生稻生产临界区域,笔者根据寿县多年再生稻试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再生稻栽培技术,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寿县及相似气候条件地区再生稻生产提供指导。


1、再生稻栽培技术


1.1头季栽培

1.1.1品种选择

再生稻生产受光温条件影响较大,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非常重要,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和跟踪调查,适合在寿县中南部地区种植的再生稻品种生育期应为125~135 d,同时应具有优质、高产、再生能力强、综合抗性强等特性,特别是抗高温耐低温的品种较为适宜。2023年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寿县三觉镇开展了21个水稻品种再生稻试验,2季产量排前8位的品种是荃优822、荃优华占、荃两优851、隆晶优4393、深优粤禾丝苗、荃优1606、泰优香占和丰两优香1号,其中深优粤禾丝苗再生季产量为4 777.5 kg/hm2,排名第1位;荃优1606再生季产量为4 725.0 kg/hm2,排名第2位。兼顾高产与稳产,建议首选品种为荃优822和荃优1606;出于稳产考虑,可选深优粤禾丝苗和丰两优香1号。若再生稻栽培面积较大,可选择多种熟期类型品种,同一熟期品种应安排在同一片田块种植,便于水肥管理和适期收割[4]。

1.1.2田块选择

再生稻对田块没有特殊要求。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地势高的良田进行稻麦、稻油轮作,地势低洼、种植小麦和油菜效益差的田块或不能种植小麦和油菜的冬闲田进行再生稻生产,但水源条件一定要能够保证,以确保此类中低产田块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尽量选择面积较大、形状规则的田块种植再生稻,以方便收割机作业,避免收割机频繁掉头,损坏稻茬,影响再生季的有效穗数。

1.1.3适时播种育秧

根据寿县常年天气情况,可在3月20日播种育秧,最迟在3月底之前播种育秧。按用种量22.5~30.0 kg/hm2计算好总用种量,育秧前晒种1~2 d,浸种催芽,当胚芽开始萌动时,用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600 m L拌100 kg种子[5]。育秧可以采用机械化工厂育秧(机械播种,拱棚或大棚育秧)、水育秧、旱育秧等方式,一般规模种植采用机械化工厂育秧,小农户采取水育秧或旱育秧。

机械化工厂育秧:选用规格为30 cm×58 cm的秧盘育秧,根据水稻种子千粒重,每盘播种90~100 g,流水线播种,播种后的秧盘堆叠增温暗化,待芽长为0.5 cm时摆入秧田。采用拱棚或大棚保温育秧,棚内温度控制为10~32℃,高于32℃时要通风降温。

旱育秧:选用地势较高田块,施基肥后翻犁旋耕、整墒开沟,墒面宽1.8 m,墒沟宽0.2 m,沟深10~15 cm,墒面土壤要细碎平实,然后播种、覆草、覆膜、灌水,灌水可淹没墒面,24 h后排出田水,墒沟保留3~5 cm浅水层。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后,即可揭去地膜,清理墒面覆盖的草或地膜,炼苗2~3 d,秧田灌3~5 cm浅水,上午露水干后,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促进秧苗快速生长。注意秧田禁止选用种植过旱直播稻的田块,防止自生稻谷出苗混杂。

水育秧:播种前,秧田施用基肥45%三元复合肥(15-15-15)600~750 kg/hm2,旋耕水整秧田,田块耙平后沉实2 d,然后边排干田水边开沟整平墒面,一般墒面宽1.8 m,墒沟宽0.2 m,排干田水,墒面不能积水。第2天播种,播种后覆草和覆地膜。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后,揭草揭膜炼苗。

1.1.4适时早插秧

4月中旬开始移栽秧苗,最迟在4月底之前栽插完毕。先栽插生育期长的品种,后栽插生育期短的品种[6]。根据天气预报,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后,选择“寒尾暖头”的晴好天气插秧。机插秧,栽插22.5万~25.5万穴/hm2,每穴栽3~4株秧苗。插秧机给秧量尽量调大,增加每穴栽插苗数,减少植伤影响,力争基本苗达到90万~105万株/hm2。人工手插秧,双本栽插,栽插18万~21万穴/hm2,基本苗37.5万株/hm2以上。做好移栽前与移栽后2次封闭除草工作,第1次在整田时施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450 g/hm2+50%丙草胺乳油(瑞飞特)900 m L/hm2封闭除草;第2次在移栽后7~10 d封闭除草1次,可选择乙草胺与苄嘧磺隆的复配剂喷施。为确保防草效果,水稻栽插后20 d内保持浅水层。2次封闭除草后,基本可控制杂草,后期可不施用茎叶除草剂。若后期确需化除,应选用安全性高的除草剂配方。杂草枯死后喷施适量赤·吲乙·芸苔(碧护)+磷酸二氢钾缓解施药带来的延迟生长的影响。

1.1.5科学管理水肥

秧苗栽插前3~5 d,秧田施尿素45~75 kg/hm2作送嫁肥。根据大田肥力情况调整基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利于缩短生育期。建议头季基肥施45%三元复合肥(15-15-15)750 kg/hm2,移栽后7 d追施分蘖肥尿素225 kg/hm2,不施拔节肥和穗肥,以利提前成熟。茎蘖数达到270万个/hm2时,排水烤田,烤田标准是田间土壤开细裂。后期干干湿湿管理,若有极端高温或低温天气,需适时灌深水调节田间温度和湿度。

1.1.6病虫害防治

秧苗栽插前2~3 d,喷施送嫁药,以预防螟虫、稻飞虱、稻蓟马、叶蝉和苗瘟为主,可将防治各病害和虫害的药剂一次性喷施,因秧田面积小,可节约用药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田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治工作,5—6月因周边绿叶植物较少,灰飞虱、稻蓟马、螟虫等可能会偏重发生,需及时防治,药剂可选用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等。头季在7月中旬基本齐穗,受当地主要害虫二化螟二代危害轻,8月进入黄熟期,均可不用喷药防治,只需前期注意综合防治。头季防治病害时,尽量不施用含三唑类成分的农药,如戊唑醇、己唑醇及其复配剂等,主要是因为三唑类药剂会抑制腋芽生长;再生季在抽穗前,禁止使用三唑类药剂,因为低温条件下三唑类药剂会造成水稻抽穗时间延迟。

1.1.7适时收割

头季收割前7 d排水晒田,晒田标准是收割时机械不陷入泥中,防止收割期间因土壤泥泞加重碾压损伤稻茬。头季水稻基本成熟时开始收割,留茬高度30~40 cm,早收留低茬,晚收留高茬,早熟品种留茬高度30 cm,迟熟品种留茬高度40 cm,原则上保留倒2叶叶枕。2023年三觉镇21个品种再生稻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留茬区间,留茬高度与再生季成穗率和产量均成正比,即留茬越高成穗率越高,产量越高。选用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履带较窄),尽量缩小碾压比例。收割时要规划好线路,收割机尽量减少掉头,防止频繁掉头碾压损坏稻茬,一般8月20日前头季收割完毕。

1.2再生季栽培

1.2.1施肥

水稻收割前15 d即可追施催芽肥,可施45%三元复合肥(15-15-15)150 kg/hm2+尿素150 kg/hm2。头季收获后立即灌跑马水,收割后3 d灌浅水,收割后5 d追施提苗肥尿素75 kg/hm2。9月10日前后,喷施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90 g/hm2+新美洲星(叶面肥)2 250 m L/hm2,促再生稻早抽穗,能显著提高产量。如果抽穗期有连续3 d最高气温低于22℃的天气,在低温天气到来前3~5 d,喷施上述药剂,也能显著降低损失。2023年三觉镇21个品种再生稻试验中,平均结实率只有62%,9月的低温阴雨(9月日平均气温较前3年偏低,阴雨天多达18 d,较前3年均值多11 d)造成再生季结实率普遍较低,在这种特殊天气下,通过采取喷施碧护和叶面肥等措施,再生季仍获得最高产量4 777.5 kg/hm2、平均产量3 690 kg/hm2的较好收成。

1.2.2病虫害防治

再生季腋芽分化和再生苗生长时间在8—9月,受病虫危害较轻,正常年份无须喷施农药预防病虫害。但遇特殊年份,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三化螟发生严重的年份,则需注意防治这3种螟虫,某些年份则注意稻瘟病的预防。防治螟虫药剂可选用四氯虫酰胺、茚虫威、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四唑虫酰胺等单剂或复配剂。预防稻瘟病药剂可选三环唑(75%)、富士一号(40%)等药剂。

1.2.3适时收割

再生季因各节位芽生长发育不一致,抽穗时参差不齐,成熟期青黄谷粒相间,成熟度不一致,所以再生季不宜收割太早,太早青粒未成熟,结实率低;也不宜太迟,过迟收割,先成熟小穗已枝梗枯黄,机收易落粒,对产量造成损失。再生季收割期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此时气温较低,成熟缓慢,要判断收割适期,需要根据天气情况、成熟度等因素酌情考虑[7]。

1.3套种绿肥

在再生稻收获结束后,一个年度中还有4个多月(11月中旬至翌年4月初)的空茬期,这一时期可以种植绿肥,以改善土壤状况,特别对土质差的低产田,经过几年绿肥种植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疏松度,因而稻肥轮作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种植模式。由于空茬期短,不能充分满足绿肥的生长,必须在再生季收割前15~20 d播种紫云英或商品油菜籽(商品油菜籽价格便宜,可节约投入),用无人机撒播紫云英种子45~60 kg/hm2或商品油菜种子15.0~22.5 kg/hm2。再生季收割后,立即撒施尿素75.0~112.5 kg/hm2,及时开深沟,排水降渍,以保证紫云英和油菜的幼苗成活率和生长量。翌年春季气温上升时再追施1次尿素150 kg/hm2。清明节前后翻耕,沤制有机肥,将新鲜植物体翻压到土壤中,绿肥很快腐烂,既可改良土壤,又可培肥土壤,还可减少水稻季的化肥使用量,提高水稻产量[8]。


2、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

头季稻收割后利用原稻茬发展再生稻,再生季不需要播种、整田、移栽等环节,可节约生产成本[9]。再生季只需投入肥料和生长调节剂,特殊年份投入少量农药,而再生季产量可达到4 500 kg/hm2左右,且再生季稻优质优价,2季收益明显较1季中稻增加[10]。2023年三觉镇21个品种再生稻试验表明,21个品种2季(头季+再生季)最高产量达14 970 kg/hm2,平均产量达12 915 kg/hm2,头季平均产量9 225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3 690 kg/hm2。按平均产量和市场价格(头季稻谷售价2.7元/kg,再生季稻谷售价3.6元/kg)计算,2季产值38 191.5元/hm2。投入成本2季合计为11 085元/hm2,其中,头季生产成本8 685元/hm2(种子成本1 050元/hm2,机插秧成本600元/hm2,翻犁和耙田成本1 050元/hm2,水稻收割成本900元/hm2,病虫害防治成本450元/hm2,除草成本900元/hm2,化肥成本2 985元/hm2,晾晒及运输成本750元/hm2),再生季生产成本为2 400元/hm2(肥料及调节剂成本1 200元/hm2,收割成本600元/hm2,晾晒及运输成本600元/hm2)。扣除成本后,净收益27 106.5元/hm2。据调查,当地1季中稻净收益约为17 850元/hm2,再生稻相比1季中稻净增收9 256.5元/hm2。

2.2社会效益

一是有利于生产优质稻米。再生季孕穗抽穗时间在9月中下旬,灌浆期日平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积累,米质优,口感好。二是解决了劳动力、机耕紧张以及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三是头季和再生季水稻基本避开了病虫害高发期,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减轻了农药对稻米和环境的污染。四是通过套种绿肥,增加了土壤肥力,改良了土壤性状,特别对改造有障碍性低产田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激宇,张可,王丽,等.再生稻经营规模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安徽省再生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6):107-112.

[2]吴丽霞.再生稻栽培技术及其推广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2(3):24-25.

[3]孔令娟,潘广元.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J].中国稻米,2020,26(4):47-50.

[4]王天柱,骆文龙,张祖普,等.优质两系品种泰两优1332再生稻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0):38-39.

[5]丁和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2(12):9-10.

[6]郭宏政,刘伟,张承玉.沿淮地区再生稻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19):31-32.

[7]孔令娟,冯骏,汪永武,等.沿江地区稻—稻周年种植制度下再生稻丰产增效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36-40.

[8]蔡志鑫,傅荣富,李惠珠,等.绿肥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23(5):26-27.

[9]王学江,朱方霞.滁州再生稻栽培模式效益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0):16-19.

[10]王路永.水稻优化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12):33-34.


文章来源:胡璋伍,姚传云,戚士胜,等.寿县再生稻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4,(21):196-198+20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安徽农学通报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

期刊人气:214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安徽省农学会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7-7731

国内刊号:34-1148/S

邮发代号:24-146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