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调查并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8月至2024年3月入院的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一般疏离感量表(GAS)调查其社会疏离感现状,用线性回归分析了解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社会疏离感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社会疏离感得分为(41.64±3.92)分,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负性情绪是其社会疏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社会疏离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未婚、家庭及社会支持水平低及有负性情绪的患者社会疏离感较强,临床医护工作者应重视以上4类患者,做好心理疏导,采取个性化、精细化、精确性、科学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增强人文关怀,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减轻患者社会疏离感,让其更好地回归家庭和融入社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出现自身抗体并累及多器官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以多器官受累和自身抗核抗体阳性为主要特征,致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激素)、感染、免疫、环境等,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SLE患病人数高达100万,以年轻、育龄女性多见[2]。此病具有病情反复发作、预后差、病程时间长的特点,病情严重时突发狼疮性脑病和狼疮性肾炎,预后较差,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3]。社会疏离感最早是由Dean等提出,是指个体或团体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交往对方或他人的恶意消极对待,没有与外界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导致出现自卑和无助的负性消极情绪,是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4]。目前SLE患者多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其保持病情相对平稳,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激素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是治疗SLE的一线药物,但激素药物副作用大,再加上患病所带来的面部皮肤损害、脱发、关节肿胀、疲乏等一系列问题,会导致患者产生容貌焦虑、不愿意出门进行社交、封闭自己、不愿与人表达情感,进而慢慢与社会脱节,产生严重的病耻感和社会疏离感,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情绪、家庭生活和生活幸福指数,增加关节功能障碍和过早死亡的风险[5]。本研究通过调查SLE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改善其社会疏离状况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8月至2024年3月入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6];(2)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诊断为SLE患者;(3)神志清楚,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4)年龄≥18岁,治疗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符合其中一条即排除):(1)心、肾、肝功能不全者或伴有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如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2)有严重并发症、生活无法自理、无法进行正常的口头交流,存在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者;(3)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2000)评分≥15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审核(伦理号:KHLL2024-KY015)。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回顾和前期调查,课题组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及社会支持、病程、负性情绪8个条目。
1.2.2一般疏离感量表采用一般疏离感量表(GeneralAlienationScale,GAS)[7]来评估患者的社会疏离感。量表包括他人疏离感、自我疏离感、无力感、无意义感4个维度,共15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4分,总分范围15~6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社会疏离感越强。目前该量表已多次用于测量多种疾病患者的社会疏离水平,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6[8],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3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开始前,研究者成立课题组明确研究目的,并获得科室负责人同意,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向其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问卷填写注意事项等,获得其知情同意,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由研究者及课题组成员现场发放问卷,用统一、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解释填写内容和注意事项,研究对象现场认真填写后当场收回,两名课题组成员负责数据的核对及录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描述,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统计描述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E患者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SLE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80例SLE患者的社会疏离感得分为(41.64±3.92)分,处于中上偏高水平。
2.2不同特征SLE患者的社会疏离感得分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及有无负性情绪的SLE患者社会疏离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不同特征SLE患者的社会疏离感得分比较
2.3SLE患者社会疏离感相关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将表1中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赋值见表2),将SLE患者的社会疏离感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负性情绪是SLE患者社会疏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2自变量赋值
表3SLE患者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讨论
3.1SLE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社会疏离感得分为(41.64±3.92)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SLE患者往往面临慢性关节疼痛、面部红斑、皮疹、脱发、疲乏等症状[9-10],以及激素药物、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多种副作用,大部分患者产生了容貌焦虑,长时间不愿外出,导致社交能力逐渐下降,远离群体性活动,慢慢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关节疼痛的患者运动障碍程度高,会限制其出行活动,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这会导致患者对外界美好事物失去兴趣,社会疏离感水平上升。SLE患者通常以自我封闭的方式保护自己,最终导致出现自我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低及角色弱化的问题,所以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患者的社会疏离感,积极帮助患者肯定其价值[11],鼓励其多与外界交流,敞开心扉,积极表达情感,从而减轻社会疏离感。
3.2SLE患者社会疏离感影响因素分析
3.2.1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学历)是SLE患者产生社会疏离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以上学历的SLE患者社会疏离感得分较低[12],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SLE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更高,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疾病相关信息[13],由此深入了解疾病,自我调节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带来的困扰。另外,学历高的患者容易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经济基础较好[14],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以从容自信的态度解决,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初中及以下学历)知识有限,对SLE的认知不足,获取信息渠道不多,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缺乏自信,小心翼翼,特别担心他人歧视的目光,加上疾病带来的关节肿胀、面部红斑等症状,让患者更加害怕社交,不能很好地平衡疾病与生活的关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明显,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5],在社会交往中封闭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逐渐远离社会,从而有较强的社会疏离感。因此,建议医护人员在面对文化程度低的SLE患者时,应给予其更多关注、支持和帮助,日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耐心倾听其诉求,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简单易行的宣教方式提高其疾病认知水平,增加多种获取疾病信息的渠道,减轻其社会疏离感。
3.2.2婚姻状态(已婚)是SLE患者社会疏离感的保护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已婚的SLE患者社会疏离感水平低于未婚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配偶在SLE患者疾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6]。配偶的支持会使患者减少疾病的痛苦体验,被关爱、被理解时患者容易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共同解决疾病带来的困扰,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患者本人也会为了自己和家庭,更好地进行疾病管理,这能有效减少疾病带来的不良体验。家属的陪伴可以让患者与社会外界有更多的接触,外出社交时更自信,更愿意积极融入社会[17]。而未婚的患者恰恰相反,SLE患者患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女性未婚患者居多,疾病带来的蝶形红斑、皮疹、关节肿胀和激素药物带来的容貌改变、身体发胖、脱发等会让患者难以接受,加上治疗费用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患者会觉得自己是累赘,更加消极悲观[18],拒绝家人及朋友的关心和帮助,态度冷漠,久而久之远离家人、社会,孤独感、社会疏离感越来越强。因此,医护人员应增强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尽量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还要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并重视未婚的年轻女性,让患者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战胜疾病。
3.2.3家庭及社会支持多的SLE患者社会疏离感水平低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感受到支持、理解和关心,当患者社会支持少时,极易产生孤独感,孤独感又会促进社会疏离感的产生[19]。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及社会支持多的SLE患者社会疏离感水平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家庭及社会关怀是SLE患者社会疏离感的保护因素,高水平的家庭及社会支持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都起到正向调节作用[20],家庭成员和社会友人的关心支持会让患者在患病期间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人给予的爱和理解,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康复。而家庭及社会支持水平低的SLE患者难以从他人处得到理解和尊重,会感觉自己被家庭和社会抛弃,导致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持回避等消极态度。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让其家属参与进来,共同制订患者的治疗护理计划,家属的情感支持能使患者感受到爱意与归属感,减轻社会疏离感[21]。还可以鼓励患者多与家庭成员沟通,增加情感认同,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与亲人间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调节患者的心态,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增加社交,减轻社会疏离感。
3.2.4有负性情绪的SLE患者社会疏离感较强SLE难以治愈、病程长,患者需要反复进入医院进行治疗,长期的激素药物治疗副作用大,会给患者带来许多负面情绪[22],正常的社交活动会被打乱,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负性情绪,特别是初次确诊的患者一时间难以接受,其面部红疹等明显症状会引发其自卑心理,特别是当遇到他人的异样眼光时,患者不敢与他人对视,害怕被对方看不起,长此以往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社交恐惧和逃避心理[23],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特别是年轻女性患者,非常在意外在形象,容易产生病耻感,心情越是压抑就越不想与外界交流,治疗依从性差,形成恶性循环[24]。提示医护人员要重视SLE患者的心理诉求,帮助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引导其正确面对身体、面部形象的改变,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减少负性情绪,帮助患者重拾信心,减轻孤独感和社会疏离感,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身价值。
4、结语
SLE患者的社会疏离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提示医护人员要特别关注文化程度低、未婚女性、家庭和社会支持水平低、有负性情绪(焦虑、抑郁、自卑等)的SLE患者,力所能及地帮助其减少负性情绪,鼓励其积极乐观面对疾病,减轻社会疏离感,多与外界接触,尽早回归正常的社交活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只纳入了一家医院的SLE患者,代表性不足,后期还需进行大样本研究,继续探讨SLE患者社会疏离感影响因素,让结果更具说服力和代表性。
[2]沈南,赵毅,段利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7):775-784.
[3]任粉梅,赵秀兰,郝轶群,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预见性护理[J].循证护理,2024,10(9):1677-1680.
[4]徐亚南,栗文娟,赵淑芹,等.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9):1088-1094.
[5]梁亚清,林艳,黄林玲,等.宫颈癌幸存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2,37(16):64-67.
[7]吴霜,李彦章,赵小淋,等.一般疏离感量表在老年人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6):751-754.
[8]刘玉瑶,翁劳燕,张晓芳,等.肺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1,36(15):63-66.
[9]郑薇,高禹舜,李星凯,等.肺癌共病患者的社会疏离感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3,15(7):60-63.
[10]卢琼娜,林苗远,施楚君.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生育忧虑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4,22(10):1836-1840.
[11]徐滢佳,谢松洪,卢燕,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4,39(7):86-90.
[13]刘佳.城市留守青少年心理韧性在社会疏离感和歧视知觉之间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3):476-479,486.
[14]海力琪古力·买买提,王荣,阿斯娅·阿不都热依木,等.心理弹性对不孕症患者病耻感和社会疏离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24,15(2):41-45.
[15]郭海玲,陈一萍,王巧红,等.帕金森病病人社会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22,36(22):4018-4024.
[16]周梦姣,李美琳,孔利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预防医学,2024,36(4):292-295.
[17]张连云,朱蓓蓓,刘红霞.银屑病患者自我表露与社会疏离感和心理社会适应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9):94-97.
[18]郝丽敏,韩文萍,韩慧琴,等.卵巢癌术后化疗病人社会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23,37(10):1713-1718.
[19]李坤华,林翠琴,陈素燕.胃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12):1-4,9.
[20]杨凯文,姜岳,赵付英.家庭访视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中的实施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2):2880-2884.
[21]石晶晶,李雪梅.脊髓损伤患者社会疏离感体验的质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0):146-150.
[22]梁会,段岭雪,铁崧元,等.循证护理对孕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育知识认知水平、负性情绪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11):97-100.
基金资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放项目“Swanson理论联合中医辨证护理模式对ITP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2023YJZX-XY08);
文章来源:段岭雪,龙漫宇,铁崧元,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5,43(06):108-111.
分享:
银屑病属中医学“白疕”范畴,“血浊”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浊理论是指血液内成分异常,失去清纯状态或丧失正常循行规律,从而导致血液内产生污浊物质,这些污浊物质既属病理产物,又可酿痰、致瘀、蕴毒继而发展成为致病因素[3],与氧化应激的病理状态关系密切[4]。
2025-04-01AGA多存在头皮油脂分泌增多、瘙痒症状等[2]。目前研究表明,雄激素为AGA发病中的决定性因素[3]。然而多数AGA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处于正常区间,并无明显升高[4]。但脱发区域毛囊激素检测可见雄激素受体水平升高。米诺地尔为钙离子通道开放剂,可发挥扩血管作用[5]。
2025-03-21含有过氧化苯甲酰、水杨酸等成分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重度痤疮则需口服抗生素或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强脉冲光治疗主要通过选择性作用于皮肤深层的色素组织,实现色素的破裂和分解达到治疗目的,果酸换肤可以改善患者皮肤的色素沉着情况还能加速皮肤代谢,提高面部皮肤的细腻度和光滑度,两种方式联合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2025-03-20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出现自身抗体并累及多器官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以多器官受累和自身抗核抗体阳性为主要特征,致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激素)、感染、免疫、环境等,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SLE患病人数高达100万,以年轻、育龄女性多见[2]。
2025-03-14白癜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1],不受年龄、性别和部位限制,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黑素细胞自毁、自身免疫、氧化应激、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相关[2],最终导致表皮黑色素细胞减少或消失而诱发皮肤黏膜色素脱失,表现为皮肤或黏膜变白,临床易诊难治,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2025-03-07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是该病的重要炎症细胞因子,对于免疫球蛋白E(IgE)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嗜酸性粒细胞(EOS)募集具有诱导作用,从而破坏皮肤结构和功能,引起瘙痒[2]。以IL为分子靶点并作用于IL的生物制剂研发越来越受关注。
2025-03-04人体气机通过脏腑协调,循行于三焦玄府[6-7]之中,出入于孔窍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如湿热郁堵孔窍,都会导致气机郁滞,玄府郁闭,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皮肤失养,产生多种孔窍部位皮肤疾病,如唇炎、痤疮、玫瑰痤疮、白塞病、口腔扁平苔藓、肛周白癜风、肛周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2025-02-07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为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皮肤中, 无其他内脏器官受累,最常见的类型为斑状淀粉样变、 苔藓性淀粉样变及双相型淀粉样变。双相型淀粉样变 是指同一个患者同时存在斑状及苔藓样淀粉样变表 现[1]。本病病程长,剧烈瘙痒,易反复,皮损外观严重影 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2025-01-23鸡眼是一种足部常见的皮肤疾病,是由长期压迫和摩擦诱发的角质增厚[1],其特征为足底或足趾间皮肤表面角质层增厚硬化,呈向下锥状生长,并伴有疼痛感.治疗鸡眼的方法包括鸡眼膏贴敷、外用药物、液氮冷冻、激光及手术切除等多种方式.采用CO2激光治疗仪和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鸡眼的两种常用方法.
2025-01-16寻常型痤疮属于临床皮肤科常见疾病,常发于人体面部、胸部或背部等皮脂腺较多的肌肤部位,患者临床症状以局部粉刺、脓包、瘢痕为主,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结节或不同程度的皮脂过量等表现[1,2]。米诺环素胶囊为现阶段治疗本病的首要推荐药物,具有良好的脂质亲和力,可抑制脂质分泌,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改善患者痤疮病变组织。
2025-01-15人气:18472
人气:16537
人气:15461
人气:14983
人气:1456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期刊人气:2457
主管单位: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4040
国内刊号:36-1251/R
邮发代号:44-126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1.92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87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