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潜在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别患者的特征差异。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4月福建省某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乳腺内科、乳腺外科住院化疗的223例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癌因性疲乏问卷、阿森斯失眠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简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潜在分型,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疲乏分型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分为3种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中疲乏-认知障碍型(19.28%)”“低疲乏-情绪稳定型(57.40%)”“高疲乏-情绪不稳定型(23.32%)”。以“低疲乏-情绪稳定型”为参照,失眠(OR=1.141,P=0.009)、年龄(OR=3.231,P=0.000)、运动(OR=0.255,P=0.000)是“中疲乏-认知障碍型”的影响因素,失眠(OR=1.276,P=0.000)、焦虑(OR=1.509,P=0.001)、运动(OR=0.255,P=0.000)和化疗次数(OR=2.252,P=0.004)是“高疲乏-情绪不稳定型”的影响因素。结论 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存在不同的特征群体,医护人员可根据不同类别的乳腺癌化疗患者展开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轻癌因性疲乏。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为42万,为国内女性各类癌症新发病例之首[1],通常采用外科手术为主、化疗为辅的治疗方式,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预期寿命,但又容易造成睡眠障碍、恶心呕吐、疲乏、脱发、骨髓抑制、焦虑抑郁、疼痛等多种不良反应,而最常见、最持久的症状是癌因性疲乏[2]。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由于肿瘤及相关治疗引起患者紧张和痛苦的一种主观感受[3],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无力、疲劳、全身衰退和嗜睡感加重,症状可持续2周以上。癌因性疲乏可能会增加乳腺癌患者跌倒的风险概率,并降低机体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具有发病快、持续时间长、程度严重、难以预测的特点[4]。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 le analysis,LPA)是一种以独立个体为中心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通过潜在类别变量的分析,解释外部连续变量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变量之间的独立性[5]。与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相比较,LPA是基于模型拟合的客观统计指标,能更加精准、客观,实践性较强。因此,潜在剖面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类别个体,探讨不同类型组群的各个特征以及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性。本研究基于潜在剖面分析方法,以乳腺癌化疗患者为调查对象,探讨CRF特征亚组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可为进一步构建有针对性的缓解疲乏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4月在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乳腺外科及乳腺内科住院化疗的22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条件:病理学确诊为乳腺癌[6];年龄18~80岁;处于化疗诊疗期;可以独自完成量表或者在他人帮助下完成相应问卷;依从性较好,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条件:昏迷、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及其他的恶性肿瘤。所有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号:K2023-034-01)。
1.2调查工具与内容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运动情况;疾病相关资料:是否手术、化疗周期、临床分期等。
1.2.2癌因性疲乏问卷(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RPFS)
采用Piper疲乏量表中文版,有行为、情绪、感知、认知4个维度,共22个条目,各项从0~10分进行计分,总分以4个维度均分表示,最终划分标准为轻度疲乏:0~3.3分,中度疲乏:3.4~6.7分,重度疲乏:6.8~10分,该量表简单易行,能准确评估疲乏的主观感受程度[4]。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8,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1,内容效度系数为0.92[7]。
1.2.3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
也称亚森失眠量表,是临床推荐使用的睡眠质量自测量表,通过8个条目来评估个体近1个月内的睡眠质量情况和失眠状况,包括入睡障碍、早醒、睡眠质量、白天情绪、总睡眠时间、夜间苏醒障碍、思睡和身体功能等[8]。每个条目症状按照0~3分(从无到严重)进行评分,总分0~24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失眠情况越严重,AIS总评分>6分为失眠。研究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00[9]。
1.2.4广泛性焦虑量表简版(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2)
该量表是Spitzer等[10]编制形成的GAD-7的简化版本,包括感到焦虑、紧张和不能消失的着急和担忧2个主要核心条目。评估时,0表示“完全没有”,3表示“几乎每天”,量表总分0~6分,<3分为无焦虑,≥3分为存在焦虑,用于评估患者目前焦虑情况[11]。在筛查焦虑时,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12]。
1.3调查方法
统一对调查员进行培训,采用面对面访谈收集问卷资料,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问卷的条目和所需要的时间。对于无法自行填写的患者,由研究者按照条目内容逐句询问,待完全理解患者意思后再进行代填,并确保完全符合患者意愿。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223份,有效回收率为92.92%。
1.4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Mplus 8.3软件,根据RPFS得分情况,确定乳腺癌化疗患者CRF的最佳分类模型;使用贝叶斯信息标准(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艾凯克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校正的BIC(sample size-adjust BIC,a BIC)等指标来评估模型拟合的优劣情况,其数值越小,说明模型拟合的程度越佳。信息熵(entropy)数值越接近1代表患者分类越精确。似然比检验(lomendell rubin,LMR)和Bootstrap的似然比检验(bootstrap likelihood ratio test,BLRT)用于测量模型之间的拟合差异情况。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影响因素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问卷、阿森斯失眠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的得分情况
患者化疗期间RPFS量表的总均分为3.88±1.43分,42.60%的乳腺癌患者存在轻度疲乏,54.26%存在中度疲乏,3.14%存在重度疲乏,行为、情绪、感觉、认知各维度得分分别为26.72±12.84分、20.08±12.30分、16.96±12.02分、21.68±9.74分。AIS的得分为9.31±4.73分,69.51%患者存在失眠情况。GAD-2得分为3.31±2.08分,根据划分标准,本研究中143例(64.13%)患者存在焦虑,均处于较高水平,焦虑较为明显。
2.2乳腺癌化疗患者CRF的潜在剖面分析
对223例乳腺癌患者的RPFS得分进行以个体为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以其4个维度得分作为外显指标,从类别数目1的基准模型逐步依次拟合得到1~5类的潜在剖面模型,见表1。在所有的模型中,随着模型数目的增加,模型信息拟合指标AIC、BIC和aBIC的值逐渐降低。模型4、模型5的信息拟合指标值更小,但LMR和BLRT值均>0.05,提示模型4、模型5的拟合度不如模型3,3类模型的AIC、BIC及aBIC数值下降最明显,Entropy值>0.8,LMR和BLRT的P<0.05并且类别比例具有临床解释力。因此,综合以上结果,最终选择3类模型作为乳腺癌化疗患者CRF类别的最优模型。
表1 不同潜在剖面模型拟合参数指标的比较
2.3乳腺癌化疗患者CRF的潜在类别特征分析
根据潜在剖面分析结果,类别1占比19.28%(43例)、类别2占比57.40%(128例)、类别3占比23.32%(52例)。通过绘制RPFS各维度得分折线图(图1)来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CRF 3个潜在类别的特征。根据各维度均值折线图波动情况对各类别的特征属性加以命名,类别1为“中疲乏-认知障碍型”、类别2为“低疲乏-情绪稳定型”、类别3为“高疲乏-情绪不稳定型”。类别1、类别2、类别3的RPFS得分分别为3.96±1.49分、3.29±1.46分、4.17±1.14分。
图1 乳腺癌化疗患者CRF 3个潜在类别的特征分布
2.4乳腺癌化疗患者CRF潜在类别的单因素分析
223例乳腺癌患者年龄为18~80岁,平均51.25±10.06岁,性别均为女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IS得分、GAD-2得分、年龄、运动情况和化疗次数为乳腺癌化疗患者CRF潜在分类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乳腺癌化疗患者CRF潜在分类的单因素分析
2.5乳腺癌化疗患者CRF潜在类别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RPFS得分潜在类别作为因变量(“低疲乏-情绪稳定型”作为参照),以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低疲乏-情绪稳定型”,失眠情况越严重(OR=1.141,P=0.009)、几乎没有运动(OR=0.255,P=0.000)、年龄越大的患者(OR=3.231,P=0.000)发生中疲乏-认知障碍的风险越大。相对于“低疲乏-情绪稳定型”,失眠情况越严重(OR=1.276,P=0.000)、焦虑水平越明显(OR=1.509,P=0.001)、几乎没有运动(OR=0.255,P=0.000)、化疗次数越多的患者(OR=2.252,P=0.004)发生高疲乏-情绪不稳定的风险越大。见表4。
表3 变量赋值表
表4 乳腺癌化疗患者CRF潜在类别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乳腺癌化疗患者CRF的现状及特征
本研究中,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普遍存在疲乏症状,且程度不一,大多数患者处于中度疲乏水平(54.26%),这与王建东等[13]、胡保玲[14]的研究结果相接近。为此,医护人员需要关注化疗患者的CRF水平,及时评估其疲乏的主观感受。
本研究潜在剖面分析后发现,乳腺癌化疗患者的CRF存在个体差异性,可被分为3个潜在类别。(1)类别1,“中疲乏—认知障碍型”。本研究中19.28%的患者属于该类型,RPFS得分为3.96±1.49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该分型中维度4“认知维度”得分高于其他两个类别,说明该类别的人群产生的CRF中认知障碍程度最为严重。(2)类别2,“低疲乏—情绪稳定型”。本研究中57.40%的患者属于该类,占比较大,RPFS得分为3.29±1.46分,在3个类别中,该类别RPFS得分最低,其中该分型中维度2的“情绪维度”得分最低,说明该类别的人群情绪较为稳定,包括“令自己愉悦、没有破坏性、有正面积极情绪”等。(3)类别3。“高疲乏—情绪不稳定型”,本研究中23.32%的患者属于该类型,RPFS得分为4.17±1.14分,在这3个类别模型中,该模类别的RPFS得分最高,说明CRF最为明显,其中该分型中维度2的“情绪维度”得分最高,说明该类型的化疗患者情绪最不稳定,可能出现破坏性行为。郭欣然[15]将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的CRF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将CRF分为躯体-情感疲乏组和躯体-认知疲乏组两类。因此,CRF进行潜在剖面分类,不仅可以识别出乳腺癌化疗患者疲乏的异质性,而且有助于临床肿瘤专科护士认识到不同类别患者需求之间的差异,利用有限资源,抓住突出重点,实施针对性护理计划。
3.2乳腺癌化疗患者CRF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AIS得分(失眠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失眠是乳腺癌化疗患者CRF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失眠情况越严重的患者归属于“中疲乏-认知障碍型”和“高疲乏-情绪不稳定型”的概率越大。这说明,失眠情况越严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疲乏,突出表现为认知障碍和情绪不稳定。该结论与姚远[16]的研究结果相似,同时,研究表明[17],疲乏往往与认知功能障碍、不良情绪、睡眠障碍等合并一起出现,甚至形成症状群。高度癌因性疲乏的患者往往伴随着失眠症状,而失眠可能会加重疲乏程度。Ton等[18]发现,夜间自我报告睡眠困难的肿瘤群体中,有70%是正处于化疗期间的患者,当睡眠中断或夜间易醒时,患者更容易出现疲乏问题,而睡眠对人们社会情绪发展、自我调节和精神状态非常重要,美国的一项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19],相比非失眠群体,失眠群体的抑郁和焦虑分别提高了9.82和17.35倍,焦虑和抑郁随着失眠频率的增加而加重。失眠高风险人群存在更多的焦虑、抑郁症状,且不易识别和发现。另外,需要关注失眠患者的认知损伤问题。研究表明[20],睡眠质量不佳的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障碍,失眠程度越严重,认知功能损害越广泛,表现在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失眠情况严重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疲乏更为严重,且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和情绪不稳定症状。这提示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化疗期间失眠的乳腺癌患者,及时给予帮助睡眠的干预措施,避免进一步加重疲乏的症状。
3.2.2运动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是乳腺癌化疗患者CRF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相比于每日规律运动的患者,不运动或者不规律运动的人群越容易被归类到“高疲乏—情绪不稳定型”和“中疲乏—认知障碍型”。既每日规律运动的乳腺癌化疗患者,其疲乏的程度较低,情绪较为平稳,相反,没有运动,或者不规律运动的患者,其疲乏程度较高,且较为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认知障碍。研究表明[21],规律运动能提高个体的活动耐受力,缓解骨骼和肌肉的紧张状态,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同时能加速重要脏器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轻和消除疲乏的作用。同时,运动可以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外周浓度等途径,对认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延缓认知功能下降。除此之外,适当的体育锻炼还能改善不良情绪,如抑郁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应把运动干预作为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之一,应考虑将其积极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进一步常规化,从而达到降低患者疲乏感,提升认知和改善情绪等目的。
3.2.3年龄、焦虑和化疗次数影响乳腺癌化疗患者CRF的潜在类别
(1)年龄:本研究发现,与“低疲乏-情绪稳定型”相比,年龄越大的患者更容易归属于“中疲乏-认知障碍型”。说明年龄越大的患者,其疲乏程度越明显,突出表现为认知障碍,该结论与姚远[16]的研究结果相同,即相比年轻患者,年龄大的患者CRF的程度更严重,疲乏更加明显。随着衰老,身体各个器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其线粒体产生的能力和数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导致老年癌症患者经常自觉非特异性的疲乏,无力等。年龄越大的患者,其生理功能越容易明显下降,计算、注意力与执行功能也相应受损,Drew等[22]证实,个体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每增长10岁,认知能力就会下降4%。因此,更应该多关注高龄的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时对他们的疲乏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给予及时的处理。
(2)焦虑:本研究结果显示,焦虑水平越高的患者归属于“高疲乏-情绪不稳定型”的概率越大。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均是影响CRF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23]。患者面临疾病的确诊、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以及诊疗风险的不确定性,均可能产生较为强烈的恐惧感和抗拒心理,从而诱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不良情绪是影响治疗效果,加重疲乏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从而疲乏程度加重,随着CRF的加重,其疲乏程度反作用于心理因素,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的进一步加重,在刘冉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中也说明了CRF与患者焦虑、抑郁呈正相关[24]。因此,医务工作者应对有明显焦虑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指导,避免形成疲乏与焦虑等不良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
(3)化疗次数:化疗次数越多的患者归属于“高疲乏-情绪不稳定型”的概率越大。说明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患者的疲乏感越严重,不稳定情绪较为突出。其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化疗次数逐渐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逐渐累积,而患者身体机能降低,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耐受程度减弱,从而加大疲乏感。有研究指出,疲乏的严重程度可能随着化疗次数呈正比例关系,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患者的疲乏感逐渐明显[25],同时,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脱发、失眠等副作用明显,此时患者极易出现丧失治疗的信心,情绪不稳定等不良心理反应[26]。这提示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化疗次数提前评估患者CRF的严重程度,做好化疗期间的心理指导和沟通交流工作,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
4、结论
本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普遍存在疲乏症状,且程度不一,约一半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的CRF处于中度疲乏水平。潜在剖面分析证实,乳腺癌化疗患者的CRF可分为“中疲乏-认知障碍型”“低疲乏-情绪稳定型”“高疲乏-情绪不稳定型”3种特征性表现,且在失眠情况、运动、年龄、焦虑程度和化疗次数方面表现各不相同。但本研究仅选取了福建省1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研究范围较为局限,样本量不充足,未来可以扩大调查范围,进行国内多中心医院进行研究,同时可进行随访调查,后期进行CRF的轨迹分类,为乳腺癌化疗患者控制CRF干预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2020年全球癌症最新数据解读[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1,28(3):301.
[3]谢晓冬,张潇宇.癌因性疲乏最新进展——NCCN(2018版)癌因性疲乏指南解读.中国肿瘤临床,2018, 45(16):817-820.
[5]尹奎,彭坚,张君.潜在剖面分析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7):1056-1070.
[6]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J].中国癌症杂志,2022,32(4):363-372.
[7]厉柯轩,蔡媛媛,谢舒,等.常用癌因性疲乏患者报告结局工具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10):2683-2688.
[9]唐映丹,张玲,黄磊,等.上海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焦虑、抑郁、失眠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陆军军医大学学报,2023,45(13):1456-1462.
[11]谢婷,袁源,雍桂珍,等.GAD-2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焦虑状态的应用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1,30(6):643-647.
[13]王建东,赵春英,王凤,等. 1192例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3(3):427-435.
[14]胡保玲.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
[15]郭欣然.同步放化疗宫颈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2.
[16]姚远.结直肠癌患者家庭关怀度、睡眠障碍与癌因性疲乏的相关性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 2022.
[21]生金,潘宏铭.2023年第2版NCCN癌因性疲乏诊治指南述评[J].实用肿瘤杂志,2023,38(5):416-420.
[24]刘冉.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癌因性疲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0,40(2):54-55.
[25]姚利,吴燕,袁洋,等.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22, 29(5):795-802.
[26]孟迪.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睡眠质量、疲乏与日常生活记忆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D].锦州:锦州医科大学, 2020.
基金资助: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创新课题(编号:2022CXA030);
文章来源:胡小文,杨素娟,吴秀华,等.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21(12):1771-1778.
分享: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且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与遗传、环境暴露、年龄、行为生活方式、生育方式等密切相关[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一种存在于乳腺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通过促进癌细胞分裂、增殖、恶性转化使乳腺癌进一步发展。
2025-03-21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常见的手术方式,但术后病人需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病人极易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2]。
2025-03-17确诊为BC后应及时治疗,否则随着病情进展会导致乳房肿块、皮肤红肿、乳头溢液等症状发生,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最初癌细胞在乳腺位置,随着癌细胞生长繁殖会向周围组织或器官扩散,其中癌细胞最容易向腋窝扩散,一旦癌细胞扩散,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2]。
2025-03-12化疗药物除了对癌细胞产生破坏外,也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引发心脏毒性反应,导致心功能下降,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2],因此,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进行心功能评估显得尤为重要[3]。
2025-02-20临床对于TNBC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以往研究认为,早期乳腺癌病灶发生微转移,既往有专家认为考虑到患者出现胸骨旁内乳淋巴结转移风险,故手术采取扩大根治术治疗方案,腋窝淋巴结清扫是手术治疗关键[2];但实际临床显示,扩大手术清扫范围对提高患者生存率价值有限。
2025-02-20乳腺癌除常规癌症症状困扰之外,还会出现外在形象受损、性功能障碍、家庭婚姻关系改变等问题,故其癌因性疲乏度较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患者更为多见与严重,大量乳腺癌患者皆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疲乏感的伤害侵袭,成为其预后不良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生活质量因此受损者不在少数[3]。
2025-02-17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其他多种症状共同出现[2],这些症状被称为症状群。乳腺癌术后患者具有患侧上肢疼痛、精神心理困扰、癌因性疲乏等症状群,急需有效的症状群护理方式,然而临床护士当前仅根据护理常规方式进行照护,无法针对特定症状群给予精准护理[3]。
2025-02-08现如今乳腺癌已是导致女性癌症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恶性程度显著。乳腺癌的患病年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临床诊疗及预后效果等方面在不同分子亚型间表现不同。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no specific type,IBC-NST) 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分型,其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依据病理分子分型决定。
2025-02-06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是常见的乳腺癌亚型,超过70%的乳腺癌患者为HR阳性和/或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4]。乳腺癌内分泌疗法是治疗乳腺癌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存在并发症较多且难以缓解、耐药现象频发、细胞分子学机制未完全明确、治疗手段缺乏突破性进展等问题。
2025-01-27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分子水平高度异质性肿瘤疾病之一,孕激素、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对该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1]。有研究显示,HER2阳性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增殖活性、强烈浸润性和高远处转移风险的亚型,其临床特征包括疾病快速进展、治疗难度大以及预后较差,通常伴有较高的复发率[2]。
2025-01-25人气:18487
人气:15900
人气:14616
人气:13919
人气:1153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杂志
期刊人气:146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1692
国内刊号:33-1074/R
邮发代号:32-87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