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p53、C-myc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DLBCL组织中的PD-L1、p53及C-myc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对C-myc阳性病例进一步行FISH检测筛查高级别B细胞性淋巴瘤(HGBL)。结果:50例DLBCL中瘤细胞PD-L1、p53、C-myc阳性率分别为42%(21/50)、18%(9/50)、14%(7/50),PD-L1的表达与Hans分型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Ki-67指数、Ann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ECOG评分及有/无B症状无关(P>0.05);p53、C-myc表达与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FISH检测结果未出现高级别B细胞性淋巴瘤。结论:PD-L1在DLBCL中高表达,且在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中有更高的阳性率,可为临床应用抗PD-L1免疫抑制剂行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D20单抗美罗华的应用显著改善了疾病预后,但仍有30%~40%的患者因原发性耐药或复发而死亡[1]。免疫靶点治疗在现阶段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有研究证实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death-1,PD-1)及其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信号通路在DLBCL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D-L1可能是DLBCL的一个免疫检查点[2]。p53和C-myc是抑癌基因TP53和原癌基因MYC在蛋白水平的表达,二者直接或间接参与了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2]。本实验旨在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组织中PD-L1、p53和C-myc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三者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DLBCL临床免疫治疗的探索及疾病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2014-02—2018-12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为DLBCL的石蜡标本50例,诊断标准参照WHO(2017)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化疗和放疗,临床病例资料完整。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3~85岁,中位年龄61岁。非特殊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44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CNSDLBCL)2例,原发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腿型(PCLBCL)1例,原发纵隔(胸腺)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非特指型2例。按Hans分型法: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33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17例。
1.2方法
1.2.1免疫组化
所有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所用抗体PD-L1(克隆号SP263)单克隆抗体购于瑞士Roche公司,鼠抗人p53(克隆号ZM-0408)和C-myc(克隆号ZA-0555)单克隆抗体均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EnVision免疫组化试剂盒、生物素标记二抗工作液和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等均由华北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提供。用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FISH
MYC、BCL2、BCL6基因断裂探针试剂盒购于武汉康录生物公司。4μm石蜡切片经脱蜡通透至水,蛋白酶37℃消化10min,梯度乙醇脱水干燥。暗室中滴加探针,盖玻片橡皮胶封边,85℃共变性5min,42℃杂交8h;取出玻片,去除橡皮胶,2×SSC液洗涤并用镊子轻轻将盖薄片揭去;室温2×SSC洗涤1min,68℃0.3%NP-40/0.4×SSC溶液洗涤2min,37℃去离子水浸泡1min,暗处自然干燥玻片。DAPI复染,封片镜检。
1.3结果判定
(1)免疫组化结果:PD-L1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膜,为黄色或棕黄色,当任何着色强度的肿瘤细胞≥25%时定义为阳性[4]。p53、C-myc阳性染色均定位于细胞核,为黄色或棕黄色,当p53着色肿瘤细胞≥50%、C-myc着色肿瘤细胞≥40%时定义为阳性。(2)FISH结果:红色信号代表5’端信号,绿色信号代表3’端信号。2个黄色融合信号(2F)为阴性细胞,1红1绿1融合(1R1G1F)或2红2绿信号(2R2G)为阳性细胞。随机计数200个细胞,每个细胞计数1次,只计数有杂交信号的细胞(两种颜色信号均有)。1R1G1F信号和2R2G信号>15%为阳性;1R1G1F信号和2R2G信号<15%为阴性;阳性细胞的比例=15%时,加大计数数目或分析整张片子;若仍≤15%则判读为阴性,否则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均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2、结果
2.1PD-L1、p53和C-myc的表达
50例DLBCL标本中,PD-L1、p53及C-myc的阳性率分别为42%(21/50)、18%(9/50)和14%(7/50)(表1,图1~3)。
图1在DLBCL细胞胞膜中PD-L1(+)EnVision两步法
图2在DLBCL细胞胞核中p53(+)EnVision两步法
图3在DLBCL细胞胞核中C-myc(+)EnVision两步法
表1PD-L1在DLBCL及反应性增生的扁桃体组织中的表达
2.2PD-L1、p53、C-myc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PD-L1的表达与Hans分型有关,nonGCB型中阳性率70.6%(12/17),显著高于GCB型的阳性率27.3%(9/33),差异显著(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Ki-67指数、AnnArbor分期、IPI评分、血清LDH水平、ECOG评分及有/无B症状无关(P>0.05)。p53、C-myc的表达与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表2)。
表2PD-L1、p53、C-myc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PD-L1与p53和C-myc表达的相关性
PD-L1与p53和C-myc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表3)。
表3PD-L1与p53及C-myc表达的相关性
2.4MYC、BCL2、BCL6基因重排
7例C-myc蛋白表达阳性的双表达/三表达病例均为非特殊类型DLBCL,其中2例因标本量太少未能完成FISH检测,其余5例结果为单基因重排或无基因重排(1例仅出现C-myc断裂探针信号,2例仅出现BCL-6断裂探针信号,2例3基因均未出现断裂探针信号(图4)。
图4MYC基因重排,箭头所示为C-MYC断裂探针信号(1R1G1F)FISH
3、讨论
PD-1及其PD-L1信号通路是阻止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作用靶点。PD-1/PD-L1免疫检查点治疗已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初见成效,而免疫组化法是目前临床评估肿瘤组织PD-L1表达水平的最适宜手段。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越高,则意味着患者更有可能从PD-1/PD-L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5]。
截止2019年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5种PD-1/PD-L1阻断剂用于治疗几种实体肿瘤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相应的PD-L1抗体克隆号分别为22C3、SP263、SP142和28-8。不同临床试验设定的PD-L1cut-off值从1%~50%不等,取决于不同瘤种和药物[6]。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领域,不同克隆号的PD-L1判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报道PD-L1的阳性率也各不相同。Fang等[7]以10%的cut-off值为标准,测得PD-L1(SP142)在76例中国DLBCL患者肿瘤样本中TC表达率为26.3%。Kwon等[8]同样以10%作为临界点,却在61.1%(77/126)的DLBCL中观察到PD-L1表达。目前,涉及SP263的文献报道仅有1篇[4],其通过对PD-L1SP142和SP263在DLBCL组表达情况的对比,指出SP263在评估和识别着色的肿瘤细胞中更具优势。本实验证实了PD-L1在DLBCL中有较高的表达率,为未来DLBCL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数据。本组研究在截断值较为严格的设定下,依然获得了较高的PD-L1表达率,此现象是否与SP263的高敏感性有关,还有待今后补充其他抗体型号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同时证明,nonGCB型DLBCL中PD-L1的表达率明显高于GCB型,二者差异显著,提示预后较差的nonGCB型DLBCL患者具有新的治疗前景。这与梁莉等[9]的研究结果相符。
p53蛋白是TP53基因编码的产物,在DLBCL中的阳性率为20%~60%[10,11],而其表达与PD-L1的关系国内外报道十分少见。袁英等[12]的研究证明,p53在nonGCB型DLBCL中表达率更高,p53表达与PD-L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宋琪等[13]则报道p53表达与IP评分、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有关,而与Hans分型无关。本实验中p53的表达率略低,或与部分组织保存时间较长从而影响了抗原表达有关。但与各项病理特征及PD-L1表达的关系,尚需在今后扩大样本量继续验证。
原癌基因MYC位于染色体8q24,是人类致癌最频繁的基因之一。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分析证实MYC通过与CD47及PD-L1的启动子结合,在转录水平直接调节二者的表达,从而抑制先天性和适应性抗肿瘤反应,有助于肿瘤的生长和维持[14]。WHO(2017)血液系统肿瘤分类中将伴有双打击/三打击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归类为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以提示疾病的高侵袭性及高进展性,并指出DLBCL中出现双打击的概率为4%~8%。林珍珍等[15]报道的58例B细胞淋巴瘤中仅有2例为双打击,1例为三打击。本实验5例双表达/三表达DLBCL中未能发现HGBL,与此疾病的低发生率相一致,也证实了C-myc表达的激活机制不止重排,还有如微RNA扩增或突变等,同时也提示对HGBL的诊断更应审慎。
在分子层面,迄今为止仅有1篇报道指出LBCL患者的PD-L1在MYC易位或双打击中低表达,或使此类患者应用PD-L1/PD-1抑制剂治疗受益较少[16]。另有报道提出,p53的表达与具有非常态的MYC基因(MYC额外拷贝、MYC重排、MYC过表达)的DLBCL显著相关,且p53对预后的不良影响仅见于MYC重排淋巴瘤[17]。本实验将在今后扩大基因检测样本并进行预后随访,进一步探讨MYC基因重排与PD-L1、p53表达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PD-L1在DLBCL中高表达且与Hans分型有关,PD-L1在nonGCB中拥有更高的表达率。从涵盖4174名患者的meta分析来看[18],PD-L1的表达程度与疗效正相关,但即使是表达阴性的患者仍然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因此,PD-L1有望成为精准医疗时代淋巴瘤免疫靶点治疗的新希望。联合p53及C-myc检测有助于判断DLBCL的肿瘤状态及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9]梁莉,夏瑞祥,葛健.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配体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8,22(9):1706-1709.
[12]袁英.p53、PD1和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8.
[13]宋琪,任翠爱,卞倩玉,等.C-Myc,Bcl-6,p5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8,40(3):226-229.
[15]林珍珍,黄菲,马晓梅,等.BCL-2、BCL-6、C-MYC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35(8):906-910.
吴晨阳,王潇飞,张爽,罗丹,董丽儒,宋旭东.PD-L1、p53、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20,27(06):408-412.
分享: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具有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近年来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NSCLC临床症状较为隐匿,常被老年人忽略,当影像学检查局部有明显肺部结节、肿块影时往往已经发展到晚期。老年晚期NSCLC患者耐受力较低,靶病灶体积较大,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已经错过手术治疗的黄金时段。
2024-11-15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是儿童及青少年第二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目前对该类患者治疗后的无事件生存率(EFS)达到了75%~85%。然而,尽管T-LBL患者接受了治疗,但仍可能复发,且5年生存率很低。相关研究认为T-LBL与异常染色体质量排、DNA拷贝数改变和关键信号因子突变(如Notch1通路)有关。
2024-11-12目前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与传统的抗癌药物治疗(如基于铂的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如受体酪氨酸激酶RET、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然而,肺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因此,需要新的治疗方法。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是一种在活化T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
2024-10-30宫颈癌是所有国家中导致妇女发病和死亡的常见癌症类型之一,在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和肺癌之后居第四位。2020年全球新发宫颈癌病例60.41万例,死亡人数34.18万例。尽管推荐了宫颈癌筛查项目,但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稳步增长。尽管在临床实践中,手术、化疗和放疗应用于不同临床阶段的宫颈癌患者,但经过标准治疗后,一些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
2024-10-24结肠癌为消化道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其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分期较晚,预后不良。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中肝脏是结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周期较短。尽早判断结肠癌有无肝转移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和预后改善有重要作用。
2024-09-30肺癌临床发病率较高,是源于支气管黏膜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约80%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NSCLC),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虽然目前临床对肺癌治疗不断深入研究,治疗手段也逐步多样化及个体化,但仍缺乏理想的疗效及预后。
2024-09-29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发生于肾上腺髓质或椎旁交感神经系统的恶性病变,其发病率在儿童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其中低风险神经母细胞瘤往往可自行消退或通过诱导分化成熟,预后良好,绝大部分患儿均可长期不带瘤生存。而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存在较高的恶性风险,大部分患儿首次确诊便已出现转移,预后相对不良。
2024-09-27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是肿瘤实质和肿瘤间质内的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一类异质性淋巴细胞群体,主要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等组成[1]。
2024-09-24TAM是聚集在TME中的巨噬细胞,占乳腺癌间质细胞的50%~80%[14]。TAM参与了TNBC的发生、发展,同时对其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15]。由此可见,TAM与TNBC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本文就TAM在TNBC中的作用及治疗进行综述。
2024-09-24对于低危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LRGTN)目前多采用单药化疗,其中甲氨蝶呤(MTX)、放线菌素D(Act-D)是临床治疗LRGTN患者常用的一线单药化疗药物,其中MTX用于治疗该疾病的历史较长、疗效明确[3]。Act-D对LRGT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均与MTX相似,甚至治疗后患者完全缓解率更高[4]。
2024-09-24人气:17917
人气:15272
人气:14762
人气:14665
人气:146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研究与临床
期刊人气:2283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9801
国内刊号:11-5355/R
邮发代号:22-137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