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目的:鉴别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的效果,是否存在较高医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检查出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灶共111个,分别进行常规造影和超声造影,分析二者不同之处。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所有的111个病灶中48%为恶性病灶,52%为良性病灶,例数分别为54、57例;在对恶性肿块诊断中,常规超声特异度和准确率较低,分别为89.47%、84.68%,灵敏度为79.63%,而超声造影的特异度和准确率较常规超声高很多,更具备明显优势,分别为96.49%、93.69%,灵敏度为90.74%,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性,为临床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患的重大疾病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还会为其生活、心理造成很大影响,对女性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乳腺癌早期时,其病灶非常小,常规超声检测的精准度还不够高很难检测到这类极小的病灶,所以临床上出现误诊、漏诊问题也很常见,但是一旦误漏诊,患者如果不能及时对症治疗,将错过最好的之来哦时机,甚至治疗后病情更严重[1]。而超声造影技术利用了造影剂,能观察到非常微小的组织,具有非常强的分辨率,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的诊断率,所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选取了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检查确定的111个乳腺肿瘤病灶,由此来对病情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从而判断超声造影与传统超声方法的区别。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选取于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最低年龄为34岁,最高68岁,平均为50岁。对这100例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诊断以及超声造影诊断。100例患者共检查出111个乳腺肿瘤病灶,包括64个左乳病灶,以及47个右乳病灶。纳入标准:经医院诊断为乳腺肿瘤。
1.2检测方法
常规超声方法:采取常规超声模式,对患者的乳腺实施多个切面的连续动态扫描和查看,对其病变的形态、具体的产生部位以及肿瘤的血流情况等进行详细观察。
超声造影方法:首先,医护人员需要选定能够同时观察到正常乳腺和周围病灶乳腺的切面,并有大量的血液流动,进入造影模式。在进行造影前,医护人员首先按照标准配置造影悬浮剂2.4毫升,经肘静脉快速团注同时开启计时模式,人体注入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5毫升。超声造影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步储存灌注,方便观察、判定。其次,通过BI-RADS分类系统引入超声诊断,超声判别良恶性病灶的主要指标包括内部及后方回声、组织浸润等。依据以上分类,4A及以下为良性病灶;0、4B为恶性病灶,交界性肿瘤为良性病理结果。为保证两项研究不互相影响,两种超声技术联合诊断以及常规超声分开完成,超声技术联合在入院后完成,常规超声在住院后完成[2,3,4]。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
2、结果
2.1肿瘤类型诊断结果
数据表示,本组研究所选100例患者中共检查出111例病灶,其中包括良性及恶性病灶各位57个、54个,占比分别为52%,48%。良性病灶中存在5中不同类型的病灶:乳腺病、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炎性包块、脂肪瘤,前两者居多,后三种较少。在恶性病灶中,包括两种病灶,分别为浸润性癌和原位癌,前者居多,后者较少。
2.2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诊断结果
数据显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提示的诊断结果与真实的病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详细数据见表1。
表1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结果对比
2.3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等方面的对比
数据表示,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常规超声差异很大,灵敏度、特异度等方面都大不相同,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两种检测方法的各项诊断指标结果对比[n(%)]
3、讨论
肿瘤生长过程、侵袭以及转移过程都在肿瘤血管内发生,肿瘤超声造影的病理解剖建立在肿瘤的分布、走形以及形态之上。相关研究表明,乳腺良性肿瘤的新血管形成形态、分布与恶性肿瘤的新血管有显着差异,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判断较为困难,此类肿瘤形态各异,分布密集,管腔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生成因子后引起会陡然增殖,人体内大量毛细血管会在小静脉受到刺激后逐渐形成,进而产生大量不仅外形不规则,而且管径粗细不均、无定向走向的肿瘤新生血管,并围绕在恶性肿瘤细胞边缘,管壁内由于缺乏正常的基层和基底膜,导致管壁相对较薄,血管透明性的增加,很容易阻塞出血,甚至出现坏死,静脉瘘、盲端静脉甚至静脉湖都会在频繁运动后形成,管腔内甚至会形成狭窄和阻塞。要想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相关医护人员就必须仔细研究该血管的形态结构,比对良恶性肿瘤的生长分布差异,完善病理学分析基础[5]。
通常使用常规超声诊断肿瘤血管,在乳腺肿瘤的诊断中,常规超声手段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局限性较为显著。例如,在诊断时,当微血管直径小于0.1mm时,常规超声手段无法正常显示,就会出现误诊、漏诊现象,严重者将导致医疗事故;超声造影,一般来说是功能成像,并通过静脉注射方式注入六氟化硫,这是超声造影常用的微泡造影剂,业内也称其为诺维)。通过非线性成像技术,配合一定手段,可清楚显示细小血管,让检测更细致,有助于判断良恶性肿瘤,这是一般超声检查所不能够达到的;在灰阶模式下可以观察肿瘤血流的全过程,也可实时、连续且更清楚地显示致敬较小的细小血管,大大提高了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超声造影对于研究血液动力学也有建设性的意义,因此,医院正在逐渐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在临床上减少了漏诊、误诊[6]。
超声造影剂的结构相对特殊,在低机械指数超声下通过物理谐振原理,结合低声能发射声波与反向脉冲谐波,从而展示整个新生血管全貌,这样的技术进步使医疗诊断更加方便准确。由于肿瘤新生血管网络十分不规则,所以不必担心造影剂结构中的微气泡进入人体组织间质,只是形成反射,显示出整个血管网络。
在这项研究中,超声造影对于乳腺肿瘤的准确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度;一般形态学中,血管形成速度远远低于恶性肿瘤中的血管生成速度,超声造影剂可显示血液流动时,由于血液浸润而形成的不规则血管状态。对比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局部易缺血性坏死且生长速度快,导致超声造影后会出现灌注缺损,一般来说,医生在术前要根据血流灌注缺损来判定乳腺癌预后。从时间上看,恶性肿瘤相对于良性肿瘤造影剂的显示时间更短,消退也用时更少。从增强强度角度来看,良性肿瘤造影剂增强强度更小,而恶性肿瘤的增强强度更加显著。在分析血流灌注特征时,对比正常乳腺组织,恶性肿瘤内造影剂会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出小血管信号,这是因为恶性肿瘤内部造影剂以及肿瘤周边都以迅速进入、快速涌出的方式出现,并且良性肿瘤组织周围的造影剂走向缓慢,相较于正常乳腺组织强度较低,恶性肿瘤组织周围的造影剂走向高速、迂曲,对比明显。
综上所述,比对常规超声诊断,超声造影可以观察到更细微的组织,这大大提高了乳腺瘤诊断准确率,有效降低了误诊率,不仅能提高患者后期的治疗效果,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是乳腺肿瘤临床治疗有效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建梅,曹云峰,闫荟同.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36).
[2]丁波,李秀兰,肖艳,等.乳腺肿瘤应用实时超声造影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94):209.
[3]陈沛芬,赖瑾瑜,邝永培,等.超声造影在乳腺BI-RADS评分4类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11):1640-1643.
[4]文福英.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034(012):115-116.
[5]蓝宁辉,黄伟俊,熊玥.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000(022):P.36-37.
[6]王琳琳,方建强,李尔清.超声造影在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20,17(01):29-32.
李向红,李彦娟.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9):40-41.
分享:
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其他多种症状共同出现[2],这些症状被称为症状群。乳腺癌术后患者具有患侧上肢疼痛、精神心理困扰、癌因性疲乏等症状群,急需有效的症状群护理方式,然而临床护士当前仅根据护理常规方式进行照护,无法针对特定症状群给予精准护理[3]。
2025-02-08现如今乳腺癌已是导致女性癌症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恶性程度显著。乳腺癌的患病年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临床诊疗及预后效果等方面在不同分子亚型间表现不同。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no specific type,IBC-NST) 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分型,其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依据病理分子分型决定。
2025-02-06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是常见的乳腺癌亚型,超过70%的乳腺癌患者为HR阳性和/或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4]。乳腺癌内分泌疗法是治疗乳腺癌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存在并发症较多且难以缓解、耐药现象频发、细胞分子学机制未完全明确、治疗手段缺乏突破性进展等问题。
2025-01-27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分子水平高度异质性肿瘤疾病之一,孕激素、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对该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1]。有研究显示,HER2阳性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增殖活性、强烈浸润性和高远处转移风险的亚型,其临床特征包括疾病快速进展、治疗难度大以及预后较差,通常伴有较高的复发率[2]。
2025-01-25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临床治疗早、中期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由于乳腺及腋窝区域淋巴组织丰富,病灶切除对淋巴通路均会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导致淋巴液循环代谢功能下降,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形成淤积,进而出现上肢水肿,导致患肢运动功能受限,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
2025-01-21新辅助化疗(NAC)又称术前化疗,指在手术前使用化疗药物缩小肿瘤病灶,降低肿瘤分期,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是乳腺肿瘤根除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NAC治疗后患者手术前都推荐进行此手术,能够为后续的切除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对腋窝区域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进行控制,可以提高肿瘤根除术效果。
2025-01-18乳腺癌现已位于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手术治疗是目前国内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术后患者会出现淋巴水肿、局部感觉异常等并发症,文献[2]表明,乳腺癌患者在术后患肢正常功能受限,甚至1年后仍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025-01-15乳腺癌发病率在中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于首位。由于手术范围广、创伤面积大,术后肩关节容易发生功能障碍,甚至会出现患肢水肿、肌肉僵硬,导致患者肢体外观异常,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因此,寻找有效的乳腺癌上肢功能锻炼策略非常重要。有研究证实。
2025-01-06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方式,改良根治术可完整切除病灶,避免术后复发和转移,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且易破坏乳房结构,使乳房塌陷,影响乳房美观性。乳腺区段切除术是一种保乳术式,具有切除彻底、操作简便等优势,并可保持乳房外形。但有研究显示,区段切除术术后存在复发、转移风险,影响患者预后。
2025-01-03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检测具有致密乳腺组织的病变,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定量分析可以客观地提供反映肿瘤血管分布和通透性的多个药代动力学参数[3],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速率常数(Kep)等参数可以比形态学参数更早地显示出有诊断价值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评估肿瘤微血管特征[4-5],但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2025-01-02人气:16236
人气:15684
人气:15175
人气:14909
人气:1384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期刊人气:1838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7807
国内刊号:11-9349/R
创刊时间:201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