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辽宁省具有增殖放流产业化发展的水域条件,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通过合理开展增值放流工作,能够促进渔业稳步发展。基于此,首先分析了辽宁省开展增殖放流的条件,进而分析了辽宁省增殖放流的基本情况,最后分析了增殖放流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国从1984年开始在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进行试验性对虾增殖放流,从1985年开始开展了对虾的增殖放流工作,并取得明显的增殖效果。30多年来,辽宁省陆续增加增殖种类,相继开展了海水品种的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褐牙鲆、大竹蛏、中华虎头蟹、日本对虾以及河豚鱼等品种以及淡水品种的鲢鳙鱼、亚洲公鱼、中华绒螯蟹、瓦氏雅罗鱼和细鳞鲑等品种的增殖放流工作,效果显著。
增殖放流是国内外公认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面临自然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状态,辽宁省不断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做实、做细、做强,并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渔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1、辽宁省开展增殖放流的条件
辽宁省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海域(大陆架)面积约为15万km2,其中近海水域面积6.4万km2,沿海滩涂面积2 070 km2,陆地海岸线全长2 920 km。此外,全省境内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 000 km2以上的有l7条。上述资源是辽宁省增殖放流产业化发展的水域条件。
辽宁省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浮游、底栖、游泳3大类生物500多种。沿海捕捞业直接利用的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有鱼类117种,虾类20多种,蟹类l0多种,贝类20多种。此外,内陆水域有淡水鱼类l19种,淡水虾蟹类5种,淡水贝类7种。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构成辽宁省增殖放流产业化发展的物质条件。
辽宁省有沿海地级市6个、沿海县级市7个、沿海县4个、沿海区8个、渔业乡131个、渔业村850个、渔业户204 455户和渔业人口815 208人。渔业是辽宁省沿海市、县、区的主要产业。
2、辽宁省增殖放流的基本情况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度捕捞及海洋资源环境受污染严重,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为了修复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从1984年开始在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进行试验性中国对虾增殖放流工作,从1985年开始开展了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工作,并取得明显的增殖效果。30多年来,辽宁省陆续加大增殖种类,相继开展了海水品种的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褐牙鲆、大竹蛏、中华虎头蟹、日本对虾、河豚鱼等品种以及淡水品种的鲢鳙鱼、亚洲公鱼、中华绒螯蟹、瓦氏雅罗鱼和细鳞鲑等品种的增殖放流工作,效果显著。
2.1统一组织品种增殖放流工作
1985-2019年,由辽宁省统一组织的增殖放流累计投入资金28 025.9万元,累计放流368.8亿单位,其中中国对虾364.9亿尾,三疣梭子蟹3.52亿只,牙鲆鱼220万尾,大竹蛏0.3亿粒。
黄海北部近岸海域的中国对虾资源丰富,最高年产量曾达4 991 t(1973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虾资源量明显下降。开展中国对虾增殖放流前的1980-1984年的平均产量仅200 t,最低年产量40 t。为恢复和增殖黄海北部的中国对虾资源,1984年首先进行了中国对虾标志放流试验。从1985年开始开展了中国对虾生产性增殖放流,取得了明显增殖效果。其中。最高年份为1988年,产量为3 777.5 t。1985-2019年的35年黄海北部共投入资金16 849.1万元用于放流入海中国对虾仔、幼虾246亿尾,回捕增殖对虾27 393 t,直接产值15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8.9。2013-2019年,黄海北部累计投入资金1 148万元放流梭子蟹12 554.2万只,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辽宁省在2009年统一组织实施辽东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2009-2019年,辽宁省共投入资金8 588万元,放流入海中国对虾仔虾118.9亿尾;回捕增殖对虾6 094 t,直接效益86 981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0。辽东湾三疣梭子蟹于2012-2019年共投入资金2 385万元,放流两期仔蟹24 270万只,回捕三疣梭子蟹4 514 t,产值31 631万元,投入产出为1∶13。2013年,辽宁省投入资金174万元统一组织放流褐牙鲆鱼苗220万尾;2019年统一组织增殖放流大竹蛏3 012万粒。
2.2地方组织增殖放流工作
辽宁省积极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地方品种的增殖放流,从2009年开始稳步开展。2009-2019年,地方组织增殖放流苗种302亿单位,包含鱼类、虾类、蟹类以及贝类共32个品种。其中,海水15个品种37亿单位,淡水16个品种265亿单位。
3、增殖放流工作开展情况
3.1增殖放流技术逐渐成熟
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放流品种繁育技术的不断突破,优质苗种生产及运输能力显著提高,为增殖放流工作提供良好的苗种保证。辽宁省积极开展标识放流、跟踪调查、效果评价等增殖放流技术研究,并建立省级地方标准《中国对虾增殖放流及验收技术规范》(DB21_T 3168—2019)、《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及验收技术规范》(DB21_T 3167—2019),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2增殖放流工作程序逐步规范
辽宁省成立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领导小组及由省、市、县各级行政、科研人员以及渔民代表参加的现场验收组,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增殖放流工作制度方案和规程,包括《辽宁省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实施方案》《辽宁省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供应招标实施方案》《黄海北部中国对虾中间培育实施方案》《黄海北部中国对虾、红鳍东方鲀、褐牙鲆相对资源量调查实施方案》《黄海北部捕捞船抽样调查实施方案》《黄海北部、辽东湾近岸海域中国对虾放流验收操作规程》《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验收操作规程》《褐牙鲆增殖放流验收操作规程》等。增殖放流的资金使用、苗种采购、放流验收等系列工作已经做到公正、规范和透明。
3.3民众保护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
辽宁省通过连续多年举办增殖放流活动仪式,广泛吸引社会各界民众参与,中央电视台对增殖放流活动连续2 a进行现场直播,省、地方新闻媒体多年连续跟踪报道宣传,社会民众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保护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许多地方的渔民已自发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增殖放流活动,为进一步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加强渔业资源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3.4增殖放流综合效果日益显现
连续多年的大规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流种类的渔业资源量明显增加,初步达到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恢复种群目的。生态群落结构和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初显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经济效益: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的投入产出比为1∶8以上,加上其他相关效益,总投入产出比为1∶10以上,大幅度提高了渔民的收入。社会效益:渔民生产效益提高促进了渔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游钓、餐饮等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使渔民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增殖放流也带动了苗种繁育、运输、渔需物资以及增养殖产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水产增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
李成久.辽宁省渔业资源增殖简介[J].江西农业,2020(08):99-100.
分享:
作为全球海洋大国之一,中国海陆位置优越,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东临浩瀚的太平洋,环绕着四大海域:北部的渤海、东部的黄海、东南部的东海,以及南部的南海。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中国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国家经济及食物供应提供了宝贵的海洋财富。
2024-10-17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为工程调水和大坝阻隔对流域水资源、河流水文情势、水环境与水生生态的影响,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对九洞天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在保证下游河道生态和环境用水,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使工程土流失风险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2023-07-05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人为增加自然水域各类生物资源量的一种主要技术手段,主要通过人工繁育苗种,将苗种投放入自然水体,补充野生种群数量。放流种群在自然水体中的存活率和放流后自然水体中资源量的变化,是衡量增殖放流是否有效的主要指标。乌伦古湖是位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的断陷湖,由大小两湖区布伦托海(大海子)和吉力湖(小海子)组成,是新疆的第二大天然渔业基地。
2020-12-14海洋捕捞业是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我国作为海洋捕捞第一大国,捕捞产量和渔船数量均居世界首位。2018年实现海洋捕捞总产值2228.76亿元,其中远洋捕捞总产值达262.7266亿元,比2017年增加26.9466亿元,远洋捕捞业成为我国海洋捕捞业新的增长点[1]。
2020-12-14脊椎动物的肌肉生长分为限定性生长与非限定性生长,如鸟类和哺乳类的肌肉生长模式为典型的限定性生长,它们的肌纤维数量在出生前已经固定,出生后肌肉的生长主要取决于胚胎期形成的肌纤维数量和增加已有肌纤维尺寸的大小。不同于鸟类与哺乳类,大多数鱼类的肌肉呈现非限定性生长模式,肌纤维数目不是固定的,兼有肌纤维数目增生(Hyperplasia)和肥大(Hypertrophy)的“马赛克”式生长。
2020-12-04龙头鱼(HarpadonnehereusHamilton,1822)俗称狗母鱼、九肚鱼、虾潺、豆腐鱼、鼻涕鱼等,为灯笼鱼目(Myctophiformes),龙头鱼科(Harpadontidae),龙头鱼属(Harpadon)的底层中小型经济鱼类,在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均广泛分布,也是定制网和底拖网的重要渔获对象[1,2]。龙头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是受到消费者广为喜爱的海产品之一。
2020-11-17我国从1984年开始在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进行试验性对虾增殖放流,从1985年开始开展了对虾的增殖放流工作,并取得明显的增殖效果。30多年来,辽宁省陆续增加增殖种类,相继开展了海水品种的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褐牙鲆、大竹蛏、中华虎头蟹、日本对虾以及河豚鱼等品种以及淡水品种的鲢鳙鱼、亚洲公鱼、中华绒螯蟹、瓦氏雅罗鱼和细鳞鲑等品种的增殖放流工作。
2020-07-29过度捕捞、水体污染和工业化开发等人类活动已导致世界上多数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出现严重衰退现象,增殖放流是近海渔业资源短期恢复的有力措施。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6年,20个国家共放流了187个品种[1]。截至2018年,世界沿海80多个国家开展了约200个物种的增殖放流,但绝大多数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
2020-07-29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统计,1970-2011年全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比重从由3.8%上升到41.2%,由此可见,水产品产量的增加源自于养殖行业的大力进步,而基于中国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情,中国养殖业的进步对渔业产生的效益贡献更是巨大[1]。水产养殖业对水质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水环境状况的优劣是养殖成败和水产品的质量是否安全的关键所在。
2020-07-29青岛市通过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在相关海域设立渔业资源增殖养殖区,投放人工鱼礁,开展人工放流苗种,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改良沿海渔场。结合近岸传统池塘养殖,浅海滩涂养殖和底播养殖,在部分区域开发筏式养殖、网箱养殖以及深水抗风浪网箱等渔业模式,多方向多产业综合开发,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多功能的休闲渔业园区促进海洋经济产业共同发展
2020-07-29人气:4677
人气:4341
人气:4284
人气:4110
人气:377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期刊人气:2003
主管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5-3832
国内刊号:23-1363/S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698
影响因子:0.77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