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肌电图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7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和70名周围神经正常志愿者,分为神经损伤组和对照组。两组人员均开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神经损伤组患者接受肌电图检测,比较两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股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各检测肌肉肌电图异常情况。结果 神经损伤组患者的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患者(P<0.05)。神经损伤组检测120条受损神经均存在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主要类型依次为安静时存在自发电位(95.00%),多相波增多(63.33%),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呈单纯型或混合型(62.50%),不能主动进行肌肉收缩(29.17%)。结论 肌电图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可明确损伤的性质与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神经肿瘤、创伤性损伤、局部卡压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损伤[1]。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细胞体及效应器、轴突等在生化、生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变化[2]。一旦造成周围神经病变涉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及自主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4]。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尽早得到准确诊断和科学的治疗干预是实现良好预后的关键[5]。现阶段临床主要通过患者体征表现、病史和相关辅助检查诊断周围神经损伤,辅助检查手段主要以电生理检查和实验室检验为主,其中电生理检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7]。伴随着电生理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临床诊断、治疗方案、预后效果判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肌电图检查作为一种电诊断技术,旨在精确捕捉并记录肌肉的生物电活动以及神经传导情况。该检查方法能够明确损伤的具体位置与程度,为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至关重要的证据支持,也为后期评估治疗与干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9-10]。本研究旨在探讨肌电图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7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和70名周围神经正常志愿者,分为神经损伤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1)神经损伤组患者符合周围神经损伤诊断标准,主要为上臂受压、外伤引起,存在虎口区麻木、垂腕垂指等表现;(2)所有入组人员或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因尿毒症、糖尿病、药物、酒精等作用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者;(2)存在恶性肿瘤、肾脏、肝脏等重要脏器病变者;(3)存在认知、精神障碍者。
二、方法
两组人员均进行常规检查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神经损伤组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将检查室内温度控制在25℃,对7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120条受损神经进行检测分析。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在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股神经以及胫神经等各自所支配的肌肉肌腹部位,精确放置记录电极,采纳正负极相隔2.5 cm刺激器,带通频率:100 Hz~2kHz,刺激强度:20~60 mA,显示灵敏度:5 ms/D,放大倍数:1 000。
肌电图检测:于记录肌肉的肌腹内刺入同心圆针电极,在检查部位肌肉处于静息状态、大力收缩状态、轻收缩状态时开展测定。静息状态下测定存在自发电位情况,轻收缩状态下测定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时限,大力收缩状态下测定引起募集电位类型。测定灵敏度:10µV/cm,滤波带通范围:20 Hz~2kHz。肌电图检测异常标准:静息状态下自发电位增多;轻收缩状态下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正常值的20%;波幅小于正常值的75%或者波幅大于正常值的1.5倍;多相波>正常值的20%;大力收缩状态下呈单纯型/混合型放电。
三、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股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各检测肌肉肌电图异常情况。
四、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对照组与神经损伤组一般资料比较
健康对照组和神经损伤组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照组与神经损伤组一般资料比较
二、对照组与神经损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神经损伤组患者的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三、神经损伤组患者肌电图检查结果
肌电图检测神经损伤组所有患者均存在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主要类型依次为安静时存在自发电位(95.00%),多相波增多(63.33%),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呈单纯型或混合型(62.50%),不能主动进行肌肉收缩(29.17%),见表3。
3、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肌腱反射减退、无力、肌肉疼痛等症状,情况严重时甚至可发展为肌肉萎缩,引发众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1]。针对周围神经损伤及时明确诊断和对症治疗,能极大程度避免机体组织退化和功能的严重丧失[12]。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患者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综合判定,其中肌电图检查更是被临床普遍认为是周围神经病变的最佳诊断方法[13-14]。现阶段肌电图检查已在临床应用中十分成熟。通常情况下人体肌肉收缩会出现微弱电流波动,肌电图检查通过将电极附着在适当部位,可测定肌肉电流活动,通过记录肌肉在收缩/静止状态下的肌电活动,评估在特定刺激下诱发的电位变化,能准确判断肌纤维的健康状况以及终板(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功能状态[15]。肌电图检查可准确地反映神经肌肉系统的生物电变化和特性,以具体的数值来实时呈现和评估肌肉活动状态,故在以往很长时间肌电图用来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鉴别各类神经源性损害。根据不同的电生理表现,能获取到患者神经纤维具体损伤部位、损伤性质和程度,临床上联合针极肌电图检测还能进一步了解神经损伤恢复情况。肌电图检查对于研究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手术方案及评价康复效果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神经损伤组患者的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肌电图检测神经损伤组所有患者均存在周围神经损伤,主要类型为安静时存在自发电位、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呈单纯型/混合型、多相波增多、无法主动进行肌肉收缩等。肌电图检查可有效获取传导异常和肌电异常状态,帮助诊断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损伤类型。在艾芳和李进[16]的研究中,纳入15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和80例健康志愿者开展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肌电图检测,发现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所检测的228块肌肉全部异常,主要表现为在安静状态下,多相波显著增加,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异常,出现自发电位,以及患者无法主动进行肌肉收缩,且与健康者相比,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运动传导速度明显降低(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共同验证了肌电图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治方面的重要价值。
表2对照组与神经损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表3神经损伤组患者肌电图检查结果[例(%)]
综上所述,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肌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损伤的性质与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3]张华.肌电图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7, 16(2):74-77.
[4]蒋丽丽,袁端华,黎玲.肌电图检查对临床常见的手臂麻木的临床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3, 30(2):78-80, 84.
[8]谭梓骁,齐腾飞,蔡金全.周围神经损伤电生理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21, 26(4):190-192.
[10]冯海燕,刘云峰,刘青蕊,等.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 36(10):802-804.
[16]艾芳,李进.神经肌电图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0, 27(4):235-237.
文章来源:罗坤能,丁小洁.肌电图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4,31(04):221-223.
分享: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一类神经科危重症,根据病程分类包括急性意识障碍和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根据意识状态分类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 植物状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vegetative state,UWS/VS)、最低意识状态(minimallyconscious state,MCS)及认知运动分离等。
2025-03-25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主要由间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细胞组成[1],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其属于血管间充质、非脑膜上皮性肿瘤[2]。HB是高血管性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2.5%,占后颅窝肿瘤的7%~12%[3]。
2025-03-20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是目前常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及脊柱不稳的手术方法。然而,由于手术过程中涉及椎间孔及神经结构,MIS-TLIF 手术具有一定的神经损伤风险,可能引发神经根损伤、感觉丧失或运动功能障 碍 等 不 良 后 果 。
2025-03-17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发生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血肿,血肿在头部受到创伤后数周(3周以上)出现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好发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2]。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深入,某些学者认为该病大部分是由硬膜下积液演变而来[3]。
2025-02-28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神经外科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式,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但由于神经外科患者多数伴有意识不清,在手术期间无法自主配合手术医师,易导致导管异位等不良情况,若患者发生导管异位,需立即进行复位处理,且由于部分患者导管异位后可引起穿刺失效,故需进行二次穿刺,临床上应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2025-02-18寰枕畸形是指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枕骨底部、寰枢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异常发育。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上接颅骨靠近脑干,下连颈椎,是连接生命中枢的必经之路,因其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病情变化快,术后常保留气管插管以保证安全。气管插管和头颈部制动导致该类病人留置胃管时一次成功率低,置管不良反应多,留置胃管会导致病人舒适度差,加重病人的心 理 负 担。
2025-02-07常用的苯二氮䓬类镇静药物可能损伤患者认知系统,引发认知功能障碍、谵妄等,临床使用受限。右美托咪定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不仅具有镇静、抗炎等作用,还可保护脑组织,且有研究显示,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3-4]。
2025-01-25常规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切除部分颅骨缓解脑水肿压迫,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颅内高压,为受损脑组织提供空间,但仍存在骨窗较小、术后颅内压控制不理想等局限性[1]。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通过扩大骨窗、优化术野,有助于更彻底地清除血肿与挫伤脑组织[2],但目前临床对其长期疗效及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尚缺乏深入探究。
2025-01-20脑干出血属于神经系统急重症疾病,对患者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巨大的威胁,并且由于脑干出血位置相对比较特殊,疾病导致的致死率、致残率也相对较高。脑干出血的诸多类型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是脑桥出血,然后是中脑出血,比较罕见的类型则是延髓出血。
2025-01-13手汗症,也称为多汗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疾病,患者表现为异常多汗,特别是在手掌、脚底和腋下等部位[1]。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可有效治疗手汗症,通过切断导致异常出汗的神经链,可以显著减少多汗症的症状,并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
2025-01-09人气:18472
人气:16538
人气:15878
人气:15461
人气:1519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期刊人气:1046
主管单位: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0458
国内刊号:13-1327/R
邮发代号:18-295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