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应用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来源: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住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患者分组方法:随机抽签法。100例患者分为药物组和亚低温组两个组别。药物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亚低温组给予亚低温治疗。观察指标:(1)预后良好率、死亡率;(2)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的差异。结果:(1)亚低温组相比于药物组预后良好率更高,死亡率更低,X2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相似,t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亚低温组相比于药物组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改善更显著,t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医疗效果优于醒脑静注射液,在降低颅内压,缓解血糖和血乳酸方面作用更加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
急性重型颅脑创伤发病急,预后差,需及时开展救治。为了探讨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治疗的有效方法[1],本研究对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对比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住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患者分组方法:随机抽签法。100例患者分为药物组和亚低温组两个组别。所有患者均受伤后24小时内入院,未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50例亚低温组患者中:男病人27例,女病人23例;年龄低至18岁,高至78岁,年龄中位数(41.34±4.29)岁。弥漫性轴索损伤、广泛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分别25例、14例和11例。50例药物组患者中:男病人28例,女病人22例;年龄低至19岁,高至77岁,年龄中位数(41.89±4.13)岁。弥漫性轴索损伤、广泛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分别24例、15例和1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上述,P>0.05,研究有较强的可行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治疗,并常规给予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
药物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醒脑静40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注射,1天1次;亚低温组给予亚低温治疗。用水循环式降温毯,亚低温维持1-7天,颅内压降至正常水平后继续维持治疗24小时后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预后良好率、死亡率(根据格拉斯哥预后[2]评分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死亡);(2)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研究数据统计软件为SPSS21.0软件;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均统一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均统一以(`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衡量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死亡率相比较。亚低温组相比于药物组预后良好率更高,死亡率更低,X2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
表1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死亡率相比较[例数(%)]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相比较。治疗前两组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相似,t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亚低温组相比于药物组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改善更显著,t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2.注:与治疗前相比较,#表示P<0.05;与药物组治疗后相比较,*表示P<0.05。
表2治疗前和治疗后颅内压、血糖和血乳酸相比较(`x±s)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病理组织学、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亚低温疗法在急性重型颅脑创伤中的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和认可[3],其作用体现在:降低脑组织耗氧,减少氧需量,减少乳酸产生和堆积,以减轻代谢性酸中毒所致脑损伤;减少脑组织结构蛋白破坏,可维持脑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减少内源性一氧化氮产生和钙离子内流,减轻再灌注期损伤[4];保持脑缺血后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通畅。醒脑静注射液则是安宫牛黄丸改制后由黄连、郁金、麝香、栀子、黄芩和冰片等组成的水溶性注射液,有芳香开窍、醒神止痉和清热解毒之功,现代药理学证实其可减轻脑损伤后脑水肿的缺血缺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可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发挥脑保护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优于醒脑静注射液,在降低颅内压,改善血糖和血乳酸方面作用更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
参考文献:
[1]刘帮清,勇磊,孙国生等.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4(11):116-117.
[2]孟鹏.重度颅脑创伤患者应用早期亚低温联合后期高压氧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7):72-74.
[3]胡群亮,张民,涂悦等.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的疗效分析[J].天津医药,2012,40(8):760-762.
[4]陈燚.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5,18(17):92-93.
[5]漆建,唐晓平,苟章洋等.早期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1,18(2):115-117.
宗希涛.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对比分析[J].特别健康,2017,(16):64-65. DOI:10.3969/j.issn.2095-6851.2017.16.087.
分享: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一类神经科危重症,根据病程分类包括急性意识障碍和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根据意识状态分类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 植物状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vegetative state,UWS/VS)、最低意识状态(minimallyconscious state,MCS)及认知运动分离等。
2025-03-25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主要由间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细胞组成[1],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其属于血管间充质、非脑膜上皮性肿瘤[2]。HB是高血管性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2.5%,占后颅窝肿瘤的7%~12%[3]。
2025-03-20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是目前常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及脊柱不稳的手术方法。然而,由于手术过程中涉及椎间孔及神经结构,MIS-TLIF 手术具有一定的神经损伤风险,可能引发神经根损伤、感觉丧失或运动功能障 碍 等 不 良 后 果 。
2025-03-17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发生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血肿,血肿在头部受到创伤后数周(3周以上)出现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好发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2]。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深入,某些学者认为该病大部分是由硬膜下积液演变而来[3]。
2025-02-28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神经外科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式,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但由于神经外科患者多数伴有意识不清,在手术期间无法自主配合手术医师,易导致导管异位等不良情况,若患者发生导管异位,需立即进行复位处理,且由于部分患者导管异位后可引起穿刺失效,故需进行二次穿刺,临床上应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2025-02-18寰枕畸形是指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枕骨底部、寰枢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异常发育。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上接颅骨靠近脑干,下连颈椎,是连接生命中枢的必经之路,因其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病情变化快,术后常保留气管插管以保证安全。气管插管和头颈部制动导致该类病人留置胃管时一次成功率低,置管不良反应多,留置胃管会导致病人舒适度差,加重病人的心 理 负 担。
2025-02-07常用的苯二氮䓬类镇静药物可能损伤患者认知系统,引发认知功能障碍、谵妄等,临床使用受限。右美托咪定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不仅具有镇静、抗炎等作用,还可保护脑组织,且有研究显示,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3-4]。
2025-01-25常规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切除部分颅骨缓解脑水肿压迫,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颅内高压,为受损脑组织提供空间,但仍存在骨窗较小、术后颅内压控制不理想等局限性[1]。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通过扩大骨窗、优化术野,有助于更彻底地清除血肿与挫伤脑组织[2],但目前临床对其长期疗效及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尚缺乏深入探究。
2025-01-20脑干出血属于神经系统急重症疾病,对患者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巨大的威胁,并且由于脑干出血位置相对比较特殊,疾病导致的致死率、致残率也相对较高。脑干出血的诸多类型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是脑桥出血,然后是中脑出血,比较罕见的类型则是延髓出血。
2025-01-13手汗症,也称为多汗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疾病,患者表现为异常多汗,特别是在手掌、脚底和腋下等部位[1]。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可有效治疗手汗症,通过切断导致异常出汗的神经链,可以显著减少多汗症的症状,并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
2025-01-09人气:16529
人气:15875
人气:15451
人气:15184
人气:1453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人气:2054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7770
国内刊号:32-1727/R
邮发代号:28-316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