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的灵魂,是落实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核心环节,是马克思教育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实践,需要一线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三大核心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研究成果,论述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形成、理论基础与内涵,结合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几个关键问题,总结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挖,怎么融”的问题。
随着课程思政指导性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各级各类高校已经拉开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序幕。有关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悄然从个体高校在“点”上的钻摸索转变成为党中央与教育界在“面”上的共鸣[1]。伴随课程思政改革的大面积推广,高校教师们开始疑惑,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要怎么干?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近几年研究成果,围绕课程思政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一、课程思政的发展与形成
“课程思政”全面概括了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课程思政概念经历了探索、凝练、推广几个阶段,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在创新育人方面的突破。
(一)中央相关文件
从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教育部不断出台重要文件逐步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意义、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目标和举措。2013年《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贯穿于从幼儿园教育到博士生教育的教学教育全过程[2]。随后,2014年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再次强调了德育在我国教育构架中的首要地位,落实“立德树人”的至关重要性[3]。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以及确定发挥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已经成为“课程思政”的标签,也完美的揭示了课程思政的内涵。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2017年中共中央出台文件明晰了各类各阶段教育必须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以及家国情怀等价值导向。教师需要挖掘各学科中的育人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逐步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随后,教育部提出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要求、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施行纲领,将下一步教学改革的主旨定为“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广。
随之2018至2019两年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5],以及印发的一系列有关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深化思政课改革等文件,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0年5月,在教育界的热切期盼中《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纲要对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对课程思政的内容、标准、分类等具体实施问题给出了建议。纲要不仅明确了近年来教育界对课程思政各种疑惑“哪些内容算是课程思政”“如何挖掘育人元素”以及“从哪里融入”的争论,同时也解答了教师关于“是否必须要开展课程思政”的疑问。
(二)上海经验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高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的,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上海市教委提出[6]。上海市教委将教育部倡导的“德育”工作,与本地教育特点相结合,经过十几年在中小学学段的探索,完善了中小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得到教育部的认可。随后,2014年上海市教委总结多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践的“学科德育”经验,根据教育部的“一市两校”(即上海市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的契机,启动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改革的探索工作,并取得喜人成绩;进而创造性的将思政课程教改经验推广至通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建设中,教育部为之点赞,上海市教委及各高校在德育之路上的实践经验被称为“上海经验”。
打响“课程思政第一枪”的是上海大学顾俊教授等专家团队开设《大国方略》课程,其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内容、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追捧。课程内容紧扣时代发展,将专业知识与大学生关切的热点、疑点相结合,演绎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传道、授业、解惑,受到党中央、教育部的肯定,央视《新闻直播间》进行了报道,这是央视新闻首次针对某一门课程的新闻报道。随后,上海各高校根据市教委要求,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学科特长,组织各领域专家开设了一系列以“中国”开头课程,即“中国系列”课程,截止2018年底共有60多门课程开设,形成了以聚焦中国为主题的系列课程,“中国系列”课程成功开创了课程思政新起点。因此,上海市的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和成效受到了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及批示,并荣获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据上海市800多公里的齐鲁工业大学,从2015年开始,由教务处牵头启动了“德融课堂”活动,鼓励在校教师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并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开展了新生入学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课德融课堂等几个不同层次德育模式,并涌现出了一批理、工、文、经等各学科的优秀老师和优秀教案,在山东省高教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齐鲁工业大学的“德融课程”活动几乎与上海市高校的“课程思政”同时开展,二者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内涵却惊人的相似,可以看出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均意识到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问题的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如何有效育人”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探索。正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质变与量变的理论,事物发展必须经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上的升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课程思政亦是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新性成果,为我国由大国到强国转变提供了人才保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二、课程思政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国家密集的出台这么多文件来论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一系列问题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我们实力越强盛,遇到的外部阻碍和压力便随之越大,面临的危机也会越严峻,这是我国由大向强成长历程中不可逃避的挑战。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我们必须要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青少年的爱国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家国情怀,因此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把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地的最高统治权和管理权。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我们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家国情怀,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与专业学科的关系、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坚持四个自信、家国情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三、课程思政的原理与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教育思想认为,优质的教育应该是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规律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能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课程思政是我党在新时期下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在新时代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与创新。
高校课程体系中其它(专业)课程占80%的比重,深挖这些课程所蕴含的隐性德育元素,例如医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仁心仁术精神、工科专业课程中隐含的科技报国等家国情怀和职业信念,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财富,不容忽视。将这些教育要素与课程知识有机结合,融于教学活动、教学改革中,通过熏陶、渗透、感染等方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缓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孤岛式”育人现状,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乐于教,潜移默化中起到三全育人效果,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可以实现课程体系性与关联性的高度契合、课程理性价值与工程价值的完美融合,以及各专业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互通。如果我们将“课程思政”比喻成一架国产大飞机,用“一体两翼”来概括上面三点:“一体”指思维方式上,课程思政将原本专业课程的相对单向度的、片面化的、孤立的知识体系由“育人”元素这条隐性的内线贯穿起来,形成了系统、综合且全面的知识体系;“两翼”则指课程模式和价值引导方式,从课程模式上说,课程思政将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中相对分裂、非此即彼的知识,在“育人”这个最终目标上达到统一、融会贯通;价值引领是指,课程思政将原来不同学科中相对割裂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在价值引导层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课程思政可以最终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的融合统一。
总之,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创新的综合性教育理念,是落实育人育德的有效途径,是铸造教育灵魂的一种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思政理解误区
首先,“课程思政”不是开设一门新课或者增设一个教学活动,不是在专业课知识体系中镶嵌思政课程的学习内容,更不是将原有的专业课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深刻发掘和提取专业课程中隐性的教育元素,例如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价值范式,将这些育人元素提升为思政教学资源,将其无形的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和各方面中,充分发挥专业课育人功能,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其次,课程思政不是要求专业课中每节课都要包含思政内容,不能生拉硬套,也不能“广告植入”或“捆绑销售”,需要结合课程知识点自身的隐性育人要素,并显性呈现出来,开展育人活动。虽然每一门专业课的德育活动看似是非体系化、非系统化的,但是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完成一个大思政格局,从而全面的、全过程的实现了德育。
(二)课程思政原则
结合当下课程思政的范例,来总结一下课程思政的挖掘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课程中的育人元素需要与知识本身紧密结合,或者是知识本身的提升或外延,不可以生拉硬套,让学生有植入广告的感觉或者说教式灌输,尊重知识的行为便是立德树人的最佳表现。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课程是医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难免产生恐惧心理,张黎声教授通过每一位“大体老师”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第一课”中就感受到感恩、敬畏、责任这样的课程核心价值,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从冰冷的手术台感觉到了生命的意义、人间的温暖和身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为后期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情感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信仰。
2.注重实效原则
课程思政不仅要结合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更要结合当下最感人的社会故事、最新的大政方针、最热的新闻话题等,引领学生运用专业课知识深刻剖析现象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三观和家国情怀。例如上海大学顾俊教授的《大国方略》课程,教学内容紧扣当今社会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如“中国梦,谁的梦”,将这类容易混淆学生视听的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行事态度。这类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大胆创新、课堂上教授讲解风趣幽默、师生讨论各抒己见,在一次一次思想和心灵的碰撞中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牢铸了理想信念。
3.创新思维原则
很多专业课教师都迷茫不知道如何在原有课程知识上增加思政元素,其实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打破以往的课程体系,利用创新思维将本课程知识与科技、人文、经济、社会等知识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扑捉到、并穿插到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作业与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展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像《大国方略》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是全新的,课堂上由两位老师一问一答式搭档完成;《人体解剖学》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课前、课后向大体老师默哀、鞠躬等课内活动的同时,还增加了清明感恩怀念活动,遗体登记捐献者家访、探望,遗体登记捐献者与学生座谈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和解读遗体捐献者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愿汝秋叶之静美,唤吾夏花之绚烂”、“我不知道您是谁,但我知道您为了谁,您让我们知道我们以后要为了谁”,学生能写出这样发自肺腑的感言,说明大体老师的故事震撼了孩子们的灵魂,从而坚定其理想信念和职业素养。
4.注重启发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说教,是无声的感染和无形的熏陶,是将专业课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呈现出来,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体会科学、人文等素养,树立理想信念。目前主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创新课堂理念也是同样适用课程思政,例如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的《电路原理》课程中,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索戴维南定理,培养学科思维,总结科学精神、传输科技报国信念。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起到了“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反思
1.从“中国系列”等课程中,我们可以总结成功的课程思政需要有行业专家牵头的教学团队、需要有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但是对于势单力薄的个体教师而言,这些要求几乎很难达到,因此就需要多学、多看、多研究优秀案例,所以课程思政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与时俱进的教改工作。
2.思政“元素”从哪里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阐明了老师们关心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进行了分类列举,方便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参考。另外,专业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修养,还需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努力提高自己,方面一,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运用方法,掌握人类思维工具;方面二,学习党中央、教育部的主要文件内容,研读《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领会;方面三,结合本专业方向,领会中央在政事、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环保等的相关理论。
3.思政“元素”从哪里融?首先,可以从原有的教学平台进行,包括固有的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作业考试、实习实验等等,开展对应的课程思政;其次,可以从隐性专业通道或学科平台融入,可以将育人要素与课程目标、课堂活动相联系。比方,讲授专业规章时增加法治思维与社会道德;论述专业项目推进过程可以将物质运动理论相关联;讨论专业或设备发展史时深化到事物发展观;也可以将专业学习难题与事物矛盾观相关联、将专业能力提高和实践出真知关联等,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目标。最后,可以从创新教学环节实施,即教师从专业背景、个人阅历、知识结构、育人反思等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推出教学规章中没有的新的育人载体和方法,如学生课前自学心得交流、制订小组合作学习行为规范条例、鼓励学生对小组发言提出质疑、布置研究报告、介绍优秀学长艰难成长经历、对校园不文明现象拍照后作出分析等,从实际案例出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总结,将学生高阶思维训练与立德树人在高层次融合。
五、结束语
如果被称为“百味之祖”的食盐是美味菜肴的灵魂,那么思政要素就是专业课的灵魂。随着部分高校在课程育人做出的研究与探索,课程思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为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帮助和指导。广大教师必须深刻体会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文件、国内外重要时政新闻,结合自身阅历和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从日常教学各个环节、潜在的专业通道等,加深了解专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大趋势,树立民族复兴信心,明确个人努力目标,愿意将人生规划融入国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韩宪洲.课程思政“三问”: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N].中国教育报,2020-03-03.
[2]本社.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3.
[3]韩震.立德树人:中国高等教育迈入新境界[N].光明日报,2017-10-11.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5]陈宝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人民日报,2019-04-23.
[6]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单洁,卢光跃,田巧娣.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1(05):189-192.
分享:
实施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教学目标的“舍本求末”,教学方法的“水土不服”,教学活动的“随心所欲”等,这些都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迫于当前困境,本文提出基于“+1”跨学科项目模式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思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
2024-11-04新工科建设的发展也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高校课程而言,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之间存在承接与递进关系,思政目标间也应具有一定联系,并在育人过程中形成思政体系,以满足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3-4]。
2024-10-22为实现课程思政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出场,是党和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格局拓展、质量提升的应然性创新,其实质就是要突破思政课“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之围,实现专业课程同思政课程“互为补给、协同作战”。
2024-10-09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明确提出“坚持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新时期引领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指南,也是我国未来网络安全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
2024-10-09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激励新时代的思政教师为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思政教师的实践探索,历经数年的全国教学能力大赛的洗礼,思政课教学从理念到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政课的抬头率、点头率和微笑率都有所提升。
2024-09-06在融媒体背景下,融合思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育主体要想打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必须引入融合思维,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的融合发展。反之,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套用到网络教学中必然会“水土不服”。
2024-08-30“场景”一般指的是某一种情景,通常出现在电影艺术作品中,根据具体的环境与所处环境的人和物的因素构筑出了某一种概念性的空间,为当下的人和物赋予意境式的情景化条件。以传播学的视角,“场景”通常被划分为“场”和“景”两个独立的字,它们各自具有涵盖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独特功能。
2024-08-30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应用农药防治农林及城市环境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学科。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基础知识,明确农药与环境安全的关系,解决农林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了植物化学保护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了对思政教学的要求。
2024-08-29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全国高校的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及育人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高等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凸显教育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24-08-22网络已经成为现今大学生的重要活动领域,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作的创新发展,真正地为学生考虑,获得学生的认同,从而很好地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1]。
2024-08-22人气:4921
人气:2888
人气:2315
人气:1997
人气:171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高教学刊
期刊人气:4776
主管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6-000X
国内刊号:23-1593/G4
邮发代号:14-357
创刊时间:201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