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金融学课程思政设计探究

  2021-03-06    82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金融学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金融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金融学课程思政到目前为止,虽然做出了许多尝试,但总体上看仍然缺乏体系性,整体设计不足,认识深度不够。课程思政的核心目的在于“育人”,因此要做好课程思政就要加强课程的认同感而非知识性。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讲好金融学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四个自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金融学课程思政的引领核心,一方面能够串联起其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设计,另一方面也能够落实“四个自信”,做到入脑入心。

  • 关键词:
  • 教学设计
  • 教学评价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课程思政
  • 金融学
  • 加入收藏

一、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作为资本运转的载体,是经济运行的中心。金融学课程的传授是武装金融专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头脑的重要途径,即着重培养供金融行业更完善地运作和发展所需的人才。但作为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学科,金融学科的话语权长期为西方所占据,当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大都体现为西方本位式的话语体系。但由于社会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许多理论和方法在中国遇到“水土不服”的现象,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因而金融学研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的实际。立足本国国情和本土实践,以实践指导金融教学和研究,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和经世济民的情怀。


二、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维度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只有把金融学设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高度,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金融人才。因此金融学课程思政从总体的课程设计上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明确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加强金融专业学生对金融在一国经济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进而产生竭力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意识,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任务。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和高度凝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处理个人、集体、社会的一套价值准则,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最佳方案。在金融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看待小我和大我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摒弃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西方长期以来的工具理性让很多具有高级技能的知识分子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金融学相关理论中最常用的说法“经济人假设”,这是西方式的工具理性深层次的弊病。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义利之辩”,强调道德意识,追求君子人格。这既是要求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通过文化感召力来增强当今大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金融学主要以西方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学生会树立西方价值观念的思维方式,因而在金融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解决金融专业学生“蔽于用而不知文”的境况。

(四)树立金融安全意识

基于行业的特殊性,金融风险客观存在且影响力巨大,当今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加强,犯罪率不断上升,金融安全不容忽视。金融专业学生大都是未来的金融从业者,除了具备上述理想信念的内在规范外,还要明晰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金融学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对金融发展史上的金融犯罪案例介绍展示我国当下的金融监管体制,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同时树立起敬法畏法的底线思维。

(五)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各行各业劳动者要有劳动的自觉性,同时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金融、法律、保险、期货、证券等专业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思想品德[1]。以培养合格的金融人才为目标就要在金融学课程思政的设计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增设实践和实训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意识到金融的正常运转事关国计民生,从业者不仅要有底线思维,更要爱岗敬业,自觉、自主地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


三、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索


(一)课程思政要筑牢“课程”建设的根基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金融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金融学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金融学课程的有机融合[2]。

第一,深度挖掘课程内容,整理课程内部知识结构。

金融学教材由金融运行的基础要素,再到金融运行的支撑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管体系,呈现出详细而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因此,要把课程体系脉络介绍清楚,促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政策和特点,才是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根基。

第二,加强金融学科的实践性。

注重将金融学课程所学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领域有效结合。专业知识的传授要有时效性,信息化时代金融形势变化日新月异,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只有涵盖当今经济金融发展的新情况、新观点,才能保证学以致用。因而要求授课教师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确保讲授的知识能够在金融实践中有效运用。

(二)课程思政要把握住思政教育的核心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课程思政不是碎片化的知识叠加,因此要讲好课程思政,就要树立一套完整的思政理念体系。因此,金融学专业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掌握思政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对思政教育体系要具备系统的运用能力。

另外,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以此展开教学可使金融学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譬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政府采取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等多项金融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存活及发展[3];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再贷款再贴现、增设专项优惠再贷款等多项金融支持政策措施。各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均为我国进行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特殊时期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有效性和重大效应。

(三)课程思政要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

课程思政的目标既然是立德树人,那么就应当把“育人”这一目标贯穿到学习的整个过程。育人不仅是教学授课,因此课程思政也就不局限于课堂。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在此基础上,还应关注学生的课下课外,兼顾起学习和生活,实现“三全育人”。

第一,教师要把课程思政不仅仅局限在一节50分钟的课堂上,还要设计丰富的课堂学习形式和课外实践,把知识和理念延伸到课堂之外,形成课内课外协同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合作企业设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模拟综合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设置仿真的职业岗位,让学生按实际工作的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分工协作,进行业务处理。促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岗位技能,增强集体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

第二,“言传”之外还需“身教”。育人既然是一种建立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工作,那么金融学授课教师就不能仅靠知识传授,还要以身作则。教师是专业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4]。换言之,课程思政做得好不好,不仅在于教师能否合理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还需更加注重教师自身“四个自信”是否落实,教学组织“三进”工作是否到位。

第三,要想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总结,就需要设计相应的效果评价机制。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要更多关注德育因素,可以从知识评价和素质评价两方面来设计评价方式。知识评价主要以知识考核的方式,来考查学生政治素养、理想信念、文化水平、法治精神、职业素养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储备。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考查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看“立德树人”是否落到实处,因此素质评价更要抓住过程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凯,亓娇.互联网时代高校国学教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10-11.

[2]闫静.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档案课程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以“档案管理学”为例[J].山西档案,2020(6):103-111.

[3]程实,钱智俊.“直达性”政策如何纾困中小微企业?[J].商业观察,2020(11):70-71.

[4]田娟娟.金融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2020(7):245-246.


王璐瑶,康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金融学课程思政设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3):11-12.

基金:西藏民族大学2019年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课程思政在金融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的成果(201942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思想政治课研究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课研究

期刊人气:126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4-0505

国内刊号:31-1771/G4

邮发代号:4-902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