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为开展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相关实践提供现实条件。教学实践主要从组建个体与集体兼备的教学激励信息收集机制、课堂现场与课后延伸兼容的教学激励赋值网络、出众型表现和参与型表现兼顾的教学激励评价格局多方面展开,取得了明显成效,包括思政课整体学习氛围不断向好、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及学生的思政课考试成绩大幅上升等。同时,教学实践也发现了学生学习态度“两极分化”、学习行为“舍本逐末”及学习过程“虎头蛇尾”等问题。应从更好把握一般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发展路径、优化实施策略和完善机制建设等方面出发,针对性解决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中的相关问题。
智慧课堂是网络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采用的有效教学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1]。如何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发掘智慧课堂的独特作用,持续增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是值得我们不断尝试探索的课题。
一、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现实条件
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智慧课堂技术得到较成熟的开发,受到高校教学的热切关注,其属性、功能等已得到师生们的广泛重视。这为我们清晰审视智慧课堂与高校教学特别是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提供了可靠的现实条件。
首先,智慧课堂与教学激励之间存在着一定共性,均适应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运用。智慧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微助教等网络学习软件加强教学的教学方式与技术。教学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凭借奖赏勉励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教学方式。从属性来看,智慧课堂与教学激励都是各级各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方式,极具普遍适用性。以层级而言,大中小学的课堂均能充分借助智慧课堂技术直接用于教学之中,也都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采用教学激励的做法;以门类而言,无论是理工科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还是艺术体育类课程都可以和智慧课堂技术广泛结合,同时,教师在这些课程中也都可以适时进行教学激励。从功能发挥来看,智慧课堂与教学激励都是当前各种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手段。智慧课堂以新技术见长,有利于为各种教学改革打开新的视野;教学激励以回归教学初心为重,有利于在各种教学改革中带来积极活跃因素。
其次,智慧课堂与教学激励之间存在着相应差异及互补效应,二者之结合有助于更充分发挥各自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智慧课堂与教学激励在产生背景上存在差异,亦各有优长。智慧课堂是产生于信息技术之上的全新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更新。教学激励则是自古以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具有更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可贵的教学激励资源与智慧可资借鉴。这些教学激励资源中,有的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教学,如孔子实行的“有教无类”[2]157“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有的强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如孔子对弟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92,引导弟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86,孔子教颜渊时“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2]106;有的大力推崇奖励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如清代思想家颜元指出,“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益劝也,且全恩。”[3]238外国教育教学思想中的激励资源同样丰富。古希腊柏拉图曾强调“引导兴趣”高于“强制”,“若把‘强制’与‘严格’训练少年们孜孜求学的方式,改为引导兴趣为主,他们势必劲力喷涌,欲罢不能。”[4]478美国教育家詹姆斯从人性高度强调对学生“肯定”的意义,“人性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5]18。鉴于教学激励与智慧课堂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各自优长,也带来了二者所不同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智慧课堂的运用需要更多的硬件支持,也要求师生紧跟时代的科技变化,确立敢于尝试新技术新手段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激励则对教学硬件的直接需求不多,偏重于自身用心投入的问题。另一方面,二者之间的互补结合非常重要。智慧课堂作为信息社会兴起的教学技术与方式,其自身所包含的价值导向较为缺乏。如果说其中有一定价值导向,那便是与其工具属性相联系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导向。教学激励作为人类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教学思维与智慧,则带有较强的充满人文底蕴、积极进步的价值导向。二者相互之间的差异既提示我们对二者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从不同层次启示我们重视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其互补性效用。
最后,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智慧课堂与教学激励之间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一方面,智慧课堂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具有技术辅助和效果优化作用,特别有利于化解信息化冲击所形成的教学生态失衡。在社会信息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影响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高校课堂早已悄无声息地实现互联网技术的“无死角”“全覆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应该顺应这种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手段。”[6]如何顺应此趋势并发挥其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减少其对课堂教学的阻力成为重要课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广泛采用智慧课堂进行教学激励正是顺应此趋势的有力之举。从教师方面来看,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智慧课堂为高校思政课实施更好的教学激励提供了硬件、软件支持。仅就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教师普遍面临着课堂空间较大、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协调较难等制约条件,即便积极实施教学激励等措施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仍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智慧课堂技术的融入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化解上述难题。教师发布的各种教学激励活动通过互联网信息传递可以被任何一位同学清楚接收,不会因空间过大而受遮蔽;学生在课堂参与活动的良好表现会即时记录并不断积累,克服因人数众多而被忽略的缺陷,同学们在学习中收获更多肯定,学习获得感更直接、更显著。从学生方面来看,这一做法也有利于帮助大家应对“课堂手机”难题。当前情形下,同学们在课堂上带手机、用手机已成习惯,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内容又相较其他课程更抽象乃至枯燥。因而,一味追求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完全离开手机专注听课不易实现。借助智慧课堂技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持续激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就能达到让大家拿起手机也能投入课程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对于智慧课堂具有价值指引和功能激发作用。思政课教学激励蕴含丰富正能量价值导向,可以弥补智慧课堂本身价值导向缺乏的不足,发挥科学合理的指引作用。对此而言,在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合力用心、同向同行的作用之下,智慧课堂技术潜藏着的众多对思政课堂教学有益的功能会得到不断激发,绽放更多光彩。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智慧课堂与教学激励二者之间潜藏着相互制约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不能始终保持开放创新的心态,会影响我们对智慧课堂技术的深入开发;反之,教师对智慧课堂不恰当使用,也会导致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秩序的干扰。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警惕出现思政课本身的价值观念被智慧课堂技术“消解”的问题,包括被智慧课堂技术隐含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倾向“喧宾夺主”的隐患。
二、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实践探索
根据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面对的共同特点,针对思政课传统式教学激励遇到的主要问题,在较为充分掌握了智慧课堂技术与教学激励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着手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探索。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面对的共同特点主要包括不同专业学生通修相同的思政课、课堂教学规模较大、课堂学习氛围参差不齐等。这些共同特点确定了我们进行教学实践考察的主要考虑标准,包括学生专业类别、班级规模、学习氛围等。其中,专业类别标准主要涉及学生所学专业存在着人文社科、理工科、文理交叉学科和艺术学科等方面的学习基础差异。以此为准,我们在H高校选择了法学、计算机科学(软件)、信息管理、酒店管理、会计学及艺术设计类等6个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课堂。班级规模标准主要按照50人、100人的标准来划分。大体上看,100人以上的班级规模占多数,50人及以下的班级规模占少数。学习氛围标准主要涉及该班级一贯的学习作风等。通过前期的走访考察,我们发现所选课堂中学习氛围较好的课堂占40%、学习氛围中等的课堂占50%、学习氛围较差的课堂占10%。此外,考虑到智慧课堂技术的运用对照问题,我们还特意进行了跨年级选择。所选学生包括了2020级和2021级两个年级的同学。其中,2020级同学的学习中虽受到教学激励,但融入的智慧课堂技术较少;而2021级同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均接受了融入较充分智慧课堂技术的教学激励。
高校思政课传统式教学激励遇到的主要问题主要在于师生配合太少、教师“独木难支”。在此情形下,教师一力承担教学激励的全部任务,包括活动发起、信息收集汇总、奖励赋值到最后综合评价的全部任务。且不说教师是否具有充分的积极性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单是考虑到超大的课堂人数规模,教师个人客观上也难以将任务顺利完成。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智慧课堂众多技术软件支持下实施教学激励,组建起个体与集体兼备的教学激励信息收集机制、课堂现场与课后延伸兼容的教学激励赋值网络、出众型表现和参与型表现兼顾的教学激励评价格局。
个体与集体兼备的教学激励信息收集机制着眼于最全面地掌握课堂教学激励中同学们的各种可激励表现。借助于智慧课堂技术协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建起教师主导、学生干部为骨架、优秀学生为脉络、其他学生为触角的教学激励信息收集机制。在此机制下,教师发起的任何一个课堂激励活动都会被师生全体同步接收,每一位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都会得到收集记录。这一效果在学生人数多的大课堂上尤其明显。为调动同学听课兴趣,老师们会对坚持坐前排的同学予以奖励,但面临的困难是无法短时间内对这些同学的表现予以全部确认。通过信息收集机制,这一困难便可迎刃而解。在课堂上议题讨论自由发言时,学习氛围好的班级或者探讨大家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时,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发言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活跃;在小组集体参与课堂表演活动时,登台展示的小组同样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气氛同样热烈。类似的场面与气氛既让师生对课堂倍增热情,但同样也难免让人应接不暇。而我们通过信息收集机制同样可以做到高枕无忧,教师可以确保每位同学、每个集体的发言表现得到即时清晰记录,大家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表现被遗漏统计的问题。
课堂现场与课后延伸兼容的教学激励赋值网络着眼于激励时间的合理分布。借助于这一赋值网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布的激励活动可以灵活确定赋值时间,并不局限于上课时间之内。围绕课程讲授的重难点、社会上的时政热点,教师精心设置并当堂发布讨论议题、布置习题,鼓励同学们积极表达。一些同学围绕讨论议题主动发言、踊跃答题,其出色表现便能通过智慧课堂技术得以即时记录,现场获得奖励分值;而另外一些限于课堂内时间不足没有获得机会的同学或想表达但课上思考尚未成熟的同学,亦同样能借助智慧课堂技术在课后继续作答,也能获得相应的奖励分值。与此相应,在课上就相关问题与老师交流尚不充分的同学,亦能通过智慧课堂与老师持续深入交流,收获更丰富、更彻底。
出众型表现和参与型表现兼顾的教学激励评价格局着眼于激励覆盖面的合理分配。其中,出众型表现主要集中于少数同学身上。从概率上讲,课堂上主动或被教师用“滚动选人”“摇一摇”等智慧课堂技术选中发言答题的同学本身就只是部分同学,其中能有出色表现的亦是少数;教师所布置的小组展示环节,包括主题演讲、翻转授课、集体情景剧表演、革命诗词朗诵等,同样也只能部分同学获得表现机会。而通过智慧课堂技术,则还可在此基础上给更多乃至全部同学以获得奖励的机会。一方面,教师通过“竞猜”“话题投票”等网络方式,不定时设置吸引课堂全员参加的活动,甚至能掀起课堂互动“小高潮”,以此做到“愿奖尽奖”。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少数同学出众型表现过程中,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参与方式获得一定奖励。在学生组队参加的课堂展示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智慧课堂技术赋予同学们“表演者”“评价者”的多重身份。在台上的同学以自己的表演获得奖励,而台下的同学也并不就是纯粹的旁观者,他们要在观看的同时以观众评委的身份“打分”。在老师的评价体系中,“打分”的同学事实上也在进行另一种“课堂表现”。表演的同学自须尽力才能获得好的评价,打分的同学也不能马虎,同样需要公正履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情形下,学生们的“评价者”“被评价者”的身份随时互换,自然而然会让他们体验到“推己及人”的感受,大家在潜移默化中也加深了自身“敬业”“友善”“诚信”等价值观的成长。
通过对以上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实践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主要取得三方面的成效。首先是思政课教学课堂的整体学习氛围持续向好变化。观察显示,原先氛围较好的课堂有了“锦上添花”的氛围变化。这些课堂中好学的同学们更加奋勇争先,为争抢前排座位一度达到“白热化”程度。有的同学为占前排座位提前两节课到教室,有的同学几人组成“占座联盟”将前排座位长期“承包”等。原先氛围中等的课堂同样让人欣喜。虽然这些课堂还达不到那种次次前排满座的景象,但最初相对分散的同学们开始向教室中前排集中,学生上课的“抬头率”“点头率”在明显提升,课堂活动参与度也不断增强。原先氛围较差的课堂也有一定积极变化。这些课堂上曾困扰教学的“迟到率高”“抬头率低”的现象得到遏制,虽然他们离整体氛围改善还有距离,但始终有一部分同学能较好投入课堂学习中,值得欣慰。我们在课后调查问卷中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不少同学反馈了一种“意见”:“老师上课时用学习通‘摇一摇’随机选人回答问题让人心中时刻满怀紧张,神经始终紧绷”。这里表面上是对教学中智慧课堂技术选人答题的方式不满,但同学们所说的“紧张”情绪却正好反映了他们正在全身心投入课程之中,而无法对课堂教学置身事外,客观上正显示了教学氛围的良好培育。
其次是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在更多教学激励的作用下,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在学习中的收获也日渐上升。从课上学习来看,各个课堂上参与讨论问题的同学增多,他们所发表的观点的思想性、理论性都有所增强。特别是涉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思政课话题时,表现尤其明显。在法学专业课堂上探讨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文章内容时、在计算机专业课堂上探讨“人工智能”问题时、在会计专业课堂上探讨“金融垄断资本”时,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显著提升,所发表的看法更专业、更深刻,甚至一些课堂中同学们还引发了高水平的辩论。对比同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多使用智慧课堂技术进行激励的2021级的同学明显比2020级的同学积极性更高。一些同学不仅发言而且向教师发问,不少回答和问题都颇具启发性,成为教师教学改善的触发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授课中,一些同学做足了课外功课,甚至偶尔会提出将老师“问住”的难题。从课下学习来看,不少同学积极自学老师发布的在线学习资料。一些班级的QQ群中,同学们在课后自发探讨课程中的问题、难题,还主动邀请老师参加,场面甚为热烈。
最后是学生在思政课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大幅上升。纳入到我们此番教学激励考察的2020级、2021级两个年级的同学采取的考试方式完全相同,考试题目难度相当,最后的成绩则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总体成绩来看,较少采用智慧课堂进行教学激励的2020级同学平均考试分数只有73.5,而充分采用智慧课堂进行教学激励的2021级同学平均考试分数达到了82.5,上升了9分之多;分专业来看,2020级平均分数最低的是艺术设计类课堂,分数为65.5,2021级平均分数最低的也是艺术设计类课堂,但平均分数达到了79.1。2020级平均分数最高的课堂是经济学类课堂,分数为81.3;2021级分数最高的课堂是法学类课堂,达到了88.1。就不及格人数来看,2020级10个课堂755人,不及格人数32人,不及格率为4.2%。2021级10个课堂1086人,不及格人数下降到了25人,不及格率为2.3%。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唯分数”,但同学们能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仍然是教学效果改善的合理反映,也是智慧课堂融入教学激励发生积极作用的客观体现。
三、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问题与改善对策
我们通过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实践探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即成为我们持续改善优化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重要入手之处。
首先,部分课堂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冒头。这种“两极分化”最明显地体现于同学们在教室中的落座情形。2021级某专业课堂共有学生100多人,他们是在一个可以容纳180人的大教室中上课。在课程开始的初期,同学们呈散射状落座,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均有人落座。经过智慧课堂融入教学激励一段时间后,大课堂教室中的同学们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大阵营”。前面几排座位全部坐满,后面几排也挤挤挨挨,但教室的中间却成为无人问津的“真空”地带。很显然,原先分散落座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向前排集中,这反映了我们教学激励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是反过来,一部分同学向后排集中,则说明了我们的教学激励存在着不足,导致了相反的负面作用。其次,部分同学课堂学习行为的“舍本逐末”倾向有所显现。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激励,其目的是引导同学们在思政课学习更积极主动,并非以激励本身为目的。但是一部分同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却有意无意把获得激励奖励本身当作了目的。一些同学在上课时费尽心思长期“抢”坐在教室前排,却经常开小差,没有认真专心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一些同学在课堂讨论中看似踊跃主动发言,却没有真正围绕讨论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只是为了增加自己受奖励的发言次数;一些同学看似积极参加课堂主讲或表演活动,但却没有在课下进行过认真准备,而是上台照本宣科或随意聊天,为自己受奖励来“攒”够时间而已;还有些同学甚至利用智慧课堂技术的漏洞在网络作业中通过复制文字、频繁刷屏来博取更多奖励分数等。如此种种,皆是部分同学在实用主义的驱使下所实施的负面行为。最后,部分班级的教学激励效果的可持续性不尽如人意,呈现一定程度的“虎头蛇尾”效应。从我们重点观察的2021级10个课堂来看,在教学激励下课堂学习氛围持续浓厚并坚持到最后的有6个课堂。其余课堂中有3个课堂前期效果较好,但在课程进入最后1/4阶段时,整个学习氛围便呈现下滑趋势;还有1个课堂只在前半学期效果不错,后半学期的学习氛围日渐衰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考虑从三个方面着手对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具体做法实施优化,以期弥补缺陷、放大优势。
首先是从一般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角度探索改善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发展路径,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在前期实践考察中一些教学课堂之所以出现“两极分化”问题,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们所进行的教学激励没有很好地做到一般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所有课堂上采取了大体相同的教学激励做法,这就没有考虑到不同课堂、不同同学的多样化需求。部分同学或因自身无法在已实施的教学激励中获得突出认可或因不认可某些激励环节等缘由,对智慧课堂融入教学激励之措施有所抵触,以消极态度面对课堂教学,形成了课堂上的“另一极”。解决这里面的问题本质上也是更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关键。”[7]智慧课堂融入教学激励的做法整体由教师来规划主导,这是通过发挥教师自身主体性作用抓住了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此良好基础上,就需要我们化解已出现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抵触态度,激发全体学生的主体性,抓住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我们应更进一步研究智慧课堂技术,将其运用于教学课堂的前期调研,更科学细致掌握课堂中同学们的优长与不足、偏好与反感,更好突出专业特色、班级特色,从而制定出更符合课堂学生个性特点的激励措施,而不是泛泛了解之后粗率进行激励。
其次是以强化“质量重于数量”的导向探索优化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实施策略,解决“舍本逐末”问题。一方面,要在教学激励中更灵活把握动态调整与实施节奏问题。前期实施教学激励时,出于尽快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迫切心态、期待尽早实施创新做法的殷切希望,老师们做法上难免有些急于求成。大家常常在短时间内将一些好的激励做法集中展开,对于激励实施后的效果也没有及时关注并做出合理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在感受教学激励时的盲目和急躁心理。与此相应,接下来需要对课程的教学激励进行总体规划,结合前期调研中发现的学生需求合理安排具有不同特点的激励措施,并适时结合课程中期调研反馈调整激励部署。通过种种措施,力求使整个课程的教学激励节奏与相应思政课教学进度相符合,与学生课程学习时的心理变化相吻合,形成一种错落有致、起伏跌宕的教学激励变化曲线。另一方面是改变前期过于追求激励数量而对激励质量重视不够的问题。前期进行思政课教学激励项目设置时,出于操作方便的考虑,更多采取将所有激励项目“平均赋分”式发放给学生的做法。没有细致考虑不同激励项目的内容差异,没有评估不同激励项目对于学生思政课学习带来的影响大小、水平高低。这样难免就让学生滋生了在选择激励项目时“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绕开难题、专攻简易”乃至“分数至上、学习其次”等不好倾向。基于类似原因,下一步我们实施教学激励将从“数量增长”为主转向“质量提升”为主。以带动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提升、水平增长为标准全面评估已有教学激励项目,适当精简其中低水平、重复性、给学生带来不好倾向的项目,增加高水平、有创意、吸引学生投入课堂的项目;按照项目各自质量高低重新确定赋分值权重大小,确保学生在教学激励付出的努力、有价值收获与所受激励分值相一致。通过这些措施,务求解决前期教学激励课堂出现的“舍本逐末”现象。
最后是凸显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建设导向,完善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机制建设,解决部分课堂可持续性弱的“虎头蛇尾”问题。从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地位衡量,“可持续性”正是实施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所务求达到的必要目标。做到这一点,其根本仍离不开“用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讲道理,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8]。思政课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激励方法,都根源于对学生、对教学的“用心”。其中,教师既要秉持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态度要求,坚守心系天下、不忘初心的责任要求,更要投入爱心、关心、耐心和敞开心扉的关怀引导。我们设计的教学激励也要朝深入沟通师生心灵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仅仅追求学生的‘抬头率’和‘微笑率’,还要注重‘互动率’与‘皱眉率’,即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接受和思考,唯有真正进入学生内心深处和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9]。唯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我们方能实现教学激励推动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从追求单纯的成绩分数向追求思想理论知识、提升政治素养乃至坚定社会主义志向信念方面发展。在此之上,要借助智慧课堂技术更加完善地构建起高校思政课师生之间的教学共同体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实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筑梦人与主力军必须共同发力,才能形成中国梦缔造合力,于伟大新征程中共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7]以这种形成师生“合力”为指向,应在智慧课堂帮助下,探索建立起“重组格局-强化网络-充实资源-活化价值”的思政课教学激励机制。重组格局,即改变思政课教学传统的师生“输出—接受”关系,确立师生在教学中双向的“生产—受益”的生态关系。强化网络,即更充分发挥智慧课堂优势,强化课堂内师生之间、课堂现场与场外、课上与课下、开课前与结课后乃至在校时与毕业后的信息联系,组建起涵盖各类相关群体的庞大网络。充实资源,即科学分析课堂内外各种资源特点,更具有针对性地联结智慧课堂音频、视频、虚拟情境等技术优势,促使教材中“平面”“静止”的理论“饱满”“活动”起来;促使课堂内外松散的信息连贯起来;促使“沉默”的场所设备“灵动”起来。活化价值,即更坚实地确保思想政治价值主导智慧课堂技术的运用方向,在良性思政课教学生态中活跃浸润,营造师生同步取得思想生长、智慧生长、品格生长状态。
智慧课堂融入思政课教学激励的实践做法,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一种必要选择,也反映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将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协调统一的现实需求,对于在社会信息化潮流中更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深入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1.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郭东斌.格言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4]黄库.辞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5][美]戴尔·卡耐基,朱凡希,王林,译.人性的弱点[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6.
[6]易新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本遵循[J].湖北社会科学,2021(12):149-153.
[7]黄岭峻,许换换.习近平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思维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4):39-44.
[8]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4-26.
[9]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84-90.
基金资助: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优秀文化典故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魅力的路径研究”(21JDSZK002);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智慧课堂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优化研究”(YB202225);
文章来源:谭绍江,李红梅,汪倩.智慧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07):144-149.
分享:
新工科建设的发展也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高校课程而言,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之间存在承接与递进关系,思政目标间也应具有一定联系,并在育人过程中形成思政体系,以满足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3-4]。
2024-10-22为实现课程思政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出场,是党和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格局拓展、质量提升的应然性创新,其实质就是要突破思政课“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之围,实现专业课程同思政课程“互为补给、协同作战”。
2024-10-09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明确提出“坚持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新时期引领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指南,也是我国未来网络安全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
2024-10-09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激励新时代的思政教师为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思政教师的实践探索,历经数年的全国教学能力大赛的洗礼,思政课教学从理念到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政课的抬头率、点头率和微笑率都有所提升。
2024-09-06在融媒体背景下,融合思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育主体要想打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必须引入融合思维,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的融合发展。反之,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套用到网络教学中必然会“水土不服”。
2024-08-30“场景”一般指的是某一种情景,通常出现在电影艺术作品中,根据具体的环境与所处环境的人和物的因素构筑出了某一种概念性的空间,为当下的人和物赋予意境式的情景化条件。以传播学的视角,“场景”通常被划分为“场”和“景”两个独立的字,它们各自具有涵盖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独特功能。
2024-08-30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应用农药防治农林及城市环境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学科。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基础知识,明确农药与环境安全的关系,解决农林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了植物化学保护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了对思政教学的要求。
2024-08-29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全国高校的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及育人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高等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凸显教育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24-08-22网络已经成为现今大学生的重要活动领域,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作的创新发展,真正地为学生考虑,获得学生的认同,从而很好地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1]。
2024-08-22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地理学科不仅在学科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人文环境、资源分布等,在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等方面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24-08-2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课教学
期刊人气:205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588X
国内刊号:11-1589/G4
邮发代号:2-78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116
影响因子:1.248
影响因子:0.28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