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省茶文化与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助力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育人资源,有助于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活力,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忠实信仰者、坚定捍卫者和模范践行者。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为例,探索利用优质的福建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发挥“大思政”教育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1、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对如何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探索地方特色茶文化和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厚植家国情怀,有利于学校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动”起来,以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1.1 有益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方向
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都是中国特有的先进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烙印。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其所蕴含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着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福建省很多主要产茶区,也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融合了各个时期、众多地方志士仁人们的爱国精神。茶文化和红色文化相融合的教育机制,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航功能,是“大思政”育人的天然资源,与新时代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可以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迎难而上、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确保高校教育方向不走偏。
1.2 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茶文化与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两大文化瑰宝,各自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特点。福建省既是革命老区,又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省、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茶文化以其温和、内敛的特质,传递着和谐、尊重与谦逊的生活哲学;红色文化则以其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激励着人们追求正义、自由和进步,将茶文化强调的内在修养与红色文化倡导的社会责任相结合,有机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提供多元视角,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体验实践的宝贵机会,还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引导他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真理、情理、事理,内容愈发丰富。
1.3 有利于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向度
国内许多革命老区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比如福建省安溪县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也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与属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天然的契合点,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高校将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能够突破传统教育空间的束缚,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生动和具体,不再是抽象的说教、简单地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文化实践,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接受教育,推动学校、社会不同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实现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激发大学生受教育的兴趣度,培养出更多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2、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高校愈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工作,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创新优化,提出了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但目前,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还是存有些许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2.1 融入内容单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够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设置茶文化、红色文化类课程较少,现有教材中较少茶文化和红色文化内容,并且少有高校开展茶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育人教材的编订,可见茶文化和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的程度并不高,在融入内容上是比较单薄的。这也是由于部分高校对具有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合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水平教育研究成果不多,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除了政工干部和思政课教师外的其他教师参与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在课堂上缺乏有效引导,这就导致地方特色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整体上比较单薄,部分学生对福建茶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感知缺乏系统性。
2.2 融入方式简单,教育协作形式创新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茶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入需要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目前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多是采用“灌输式”“说教式”的课堂授课方式,茶文化和红色文化创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同质化与形式化严重,寓教于乐的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解读不够,仅仅只是对文化背后的故事、人物、历史进行碎片化整合与静态加工,无法将地方特色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学生个体成长、国家与社会发展中进行解读,以至于学生无法对地方特色文化真正认同,缺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认知。
2.3 融入路径单一,学生文化价值认同不高
当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比较有限,茶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深层价值和精神内核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传达,限制了学生对茶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体验。比如有的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茶文化教育资源体系,对茶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分析、应用等相对比较薄弱[2],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导致茶文化的认识不足、认同感不高。而对于红色文化,普遍存在对红色文化感性认识多、理性认识不足的现象,体现在组织广大学生到革命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党史馆和烈士陵园等地方实地学习,但通常是表面上搞得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学生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拍拍照,不走心、没入脑,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以致无法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3、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创新路径
基于福建省得天独厚的优势,属地高校应努力挖掘福建特色茶文化和红色文化,使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优质的特色鲜明的育人资源,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
3.1 革新教育观念,盘活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
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成为福建红色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3]。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4]。这为推动福建省特色茶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发挥茶文化所具有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修身养性德育教化功能和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价值取向,将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将茶文化、红色文化相关课程教学情况、科研情况、教育质量以及学生评价等纳入高校思政考核体系中;将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转化为专题化、故事化的课程资源,贯彻运用到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上,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当中;将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嵌入到“三全育人”体系中,融入到“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突出茶文化、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色和实效,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另一方面,要以育人为导向,化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通过推进校地合作,共建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将高校文博专家和茶艺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协同联动,挖掘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内涵、时代价值,持续挖掘和正确解读特色文化故事和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坚实、生动的课程素材储备,为高校运用茶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实现“社会大课堂”与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深度耦合。
3.2 挖掘文化内涵,构建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模式
茶文化具备多种文化意识形态,能够延伸出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思想等认知[5];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的集物质和精神为一体的宝贵资源,茶文化和红色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首先,可以将茶文化、红色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以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重要节点为契机,定期开展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通过开展主题党团日、专题班会、经典诵读、故事汇、图片展和舞台剧等系列活动,推进茶文化、红色文化进校园,营造浓厚的福建特色文化氛围。比如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站式”社区建设,高校可以打造一个雅俗共赏的功能茶室,定期邀请茶艺技能大师为学生科普茶文化,提升青年学生文化修养与艺术品位;也可以将红色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让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景观、楼宇道路、主题雕塑和文化墙宣传栏当中,使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其次,可以将茶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到学生社会实践当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唱主角,“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6],通过开展专业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茶文化基地、茶园、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多维立体的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体验感,通过定期举办茶文化节、红色文化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和体验这两种文化的机会,感受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茶文化、红色文化,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好青年。
3.3 延伸教育载体,优化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场景
创新文化育人方法,对于推动茶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推动各高校把培养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计划,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茶文化、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教育中来;实施“地方特色文化好教师成长计划”,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茶文化、红色文化理论素养,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学习和研讨等方式,提高他们对茶文化、红色文化教育的思想认识,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强化他们对福建红色文化精神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引导他们将红色文化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利用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红色文化知识提升课程质量[7],将思政课讲在“生活中”、刻在“理想上”。其次,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探索“新媒体+地方特色文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开展全方位教学,灵活使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场景中受到茶文化、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比如,可以将AI与信息传播相融合,赋能茶文化、红色文化教育,打造集思想性、价值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大学生地方特色文化宣传教育平台,利用AI技术形象化、通俗化地宣传阐释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让茶文化、红色文化教育“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福建茶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效补充,以其鲜活的史实、厚重的历史、独特的魅力滋养助力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构、优势互补,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探索将茶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实现茶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青年学生地方特色文化入脑入心,以更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建功立业,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是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为拓宽思政教育场域、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2]李婧雯.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育人中的契合作用[J].福建茶叶,2021(4):229-230.
[3]李金荣.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融合新路径——以福建省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26-31.
[4]杜尚泽,颜珂.“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记“十四五”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J].绿色中国,2021(07):8-14.
[5]余永梅.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与茶文化教育融合探讨[J].福建茶叶,2021(8):261-262.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7]李晓,丛景妤,王华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时代报告,2021(12):114-115.
基金资助:2020年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项目编号:JAS20035);
文章来源:柯江锋.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路径[J].福建茶叶,2024,46(08):127-129.
分享:
实施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教学目标的“舍本求末”,教学方法的“水土不服”,教学活动的“随心所欲”等,这些都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迫于当前困境,本文提出基于“+1”跨学科项目模式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思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
2024-11-04新工科建设的发展也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高校课程而言,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之间存在承接与递进关系,思政目标间也应具有一定联系,并在育人过程中形成思政体系,以满足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3-4]。
2024-10-22为实现课程思政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出场,是党和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格局拓展、质量提升的应然性创新,其实质就是要突破思政课“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之围,实现专业课程同思政课程“互为补给、协同作战”。
2024-10-09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明确提出“坚持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新时期引领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指南,也是我国未来网络安全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
2024-10-09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激励新时代的思政教师为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思政教师的实践探索,历经数年的全国教学能力大赛的洗礼,思政课教学从理念到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政课的抬头率、点头率和微笑率都有所提升。
2024-09-06在融媒体背景下,融合思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育主体要想打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必须引入融合思维,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的融合发展。反之,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套用到网络教学中必然会“水土不服”。
2024-08-30“场景”一般指的是某一种情景,通常出现在电影艺术作品中,根据具体的环境与所处环境的人和物的因素构筑出了某一种概念性的空间,为当下的人和物赋予意境式的情景化条件。以传播学的视角,“场景”通常被划分为“场”和“景”两个独立的字,它们各自具有涵盖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独特功能。
2024-08-30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应用农药防治农林及城市环境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学科。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基础知识,明确农药与环境安全的关系,解决农林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了植物化学保护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了对思政教学的要求。
2024-08-29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全国高校的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及育人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高等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凸显教育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24-08-22网络已经成为现今大学生的重要活动领域,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作的创新发展,真正地为学生考虑,获得学生的认同,从而很好地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1]。
2024-08-2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课教学
期刊人气:213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588X
国内刊号:11-1589/G4
邮发代号:2-78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116
影响因子:1.248
影响因子:0.28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