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冶市为了更好地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农闲田地以及农林废料,让没有工作的老百姓们再创收入,探索农业转型的新方式,通过对稻·菇轮作模式的引进,对黑木耳进行稻田袋料栽培试验。结果显示,黑木耳‘‘91F’抗性好且产量高,产干黑木耳可达800蝇/667m2左右,产值达4.6万元/667m2,纯利润达到1.6万元/667m2,取得不错的经济社会效益。
为了改变大冶市现有的食用菌产品结构和生产模式,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2018年,通过与大冶市荣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稻田露地袋料黑木耳栽培试验,地点选择在金湖街道办事处皇踩畈某稻田进行,面积1133.4m2,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菌种选用黑木耳主推品种‘‘919’,由浙江省丽水市大山菇业研究所提供。培养基原料包括木屑、麸皮、石膏粉、石灰粉等。对原材料要求,木屑选用阔叶树多树种混合比单一树种的黑木耳产量要高,边材丰富的幼林树枝比中老龄要好,直径3cm一10锄,木屑颗粒不能太小;麸皮以中粗、红麦麸为好,麸皮要求新鲜、不结块、无霉变,应存放于低温干燥的条件下,高温季节随买随用;石灰粉和石膏粉主要提供钙素,调节和培养料酸碱度,以熟石灰为好。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选择在一季稻收割后的大田中进行,形成“稻一菇”轮作。根据黑木耳生长对营养的需求,采用木屑80%、麸皮18%、石膏粉1%、石灰粉1%的配方,该配方具有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的特点。
2、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露地袋料栽培黑木耳摆放8000袋/667m2,直接生产成本约3万元,产于黑木耳可达800蚝/667m2左右,产值达4.6万元/667m2,扣除成本,纯收入1.6万元/667m2。
2.2 社会效益
使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及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能安排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为大冶市农业转型发展探索了新途径。
2.3 生态效益
露地袋料栽培黑木耳是利用来源广泛的木屑、棉籽壳、山区树枝茅草、农作物秸秆及工业下脚料作为栽培原料,既使农林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又使森林资源及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栽培技术要点
3.1 耳场选择
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排灌方便、远离污染源的稻田或缓坡地作耳场,耳场应开沟分厢,厢长40m,厢宽2m,人行道0.5m,起沟的土平整厢面,用熟石灰消毒,并铺上一层稻草以防杂草。用小竹杆和铁丝搭成支架,横杆行距0.3m。耳场中间0.5m高处竖立一排小木桩,上放水管,安装雾喷设施。
3.2 拌料装袋
培养料的水分应控制在65%,用手抓拌好的培养料以指缝间有水迹而不滴落为宜。培养料最好使用拌料机,如果人工拌料,至少要保证辅料先拌2遍~3遍,主料和辅料混合拌2遍~3遍;也可先把辅料混合拌匀后,一层主料,一层辅料,混合后正反方向各拌2次~3次即可。培养料加水拌匀后要堆闷2h,让水分浸润湿透,以免影响灭菌效果。装袋松紧度以中等力度抓住培养袋,料袋表面有轻凹陷指印为佳,若有凹陷感或料袋有断裂痕说明太松。一般每支标准耳袋(15cm×55cm规格聚乙烯袋)的干料重为1kg左右,料水重为1.7kg左右。料袋搬运要轻拿轻放,最好用周转架。装袋场所和搬运需铺麻袋或薄膜,防止刺破料袋。
3.3 高温灭菌
料袋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堆放时,一要确保蒸汽畅通,温度均匀,灭菌彻底;二要防止塌棒,采用一字形叠法。每排间留一定的空隙。塑料薄膜灶的四角采用井字形,中间采用互连井字形排列,防止塌棒并保持蒸汽通畅。塑料薄膜灶一次性灭菌料袋控制在3000袋一5000袋。灭菌开始时,要在4h内使灶内温度上升至100℃,可以有效防止料的酸变,当料袋温度达到100℃一10一试验硼弈以上开始计时,维持12h。
3.4 冷却接种
冷却室要事先做好清洁工作并进行杀虫、灭菌处理。灭菌结束后,待灶内温度降至80℃以下打开,趁热把料袋搬到冷却室冷却,待料温度至28℃以下后接种。接种前,应对箱内进行清洗消毒,用气雾消毒剂进行空箱熏蒸消毒,然后将灭菌冷却后的料袋快速搬至箱内,同时将接种棒等接种器皿及菌种放入接种箱内。接种人员双手用“新洁尔”灭溶液洗净,伸人接种箱内,再用75%的酒精棉擦双手:然后将打穴棒用75%的酒精棉擦洗消毒,并灼烧灭菌,再打穴接种。接种时,在料袋表面均匀打出35个~50个接种穴,深2cm以上,取菌种条块,用手分块塞人接种穴,菌种块必须与穴口膜紧密接触,最后套好套袋、扎紧袋口。
3.5 菌丝培养
黑木耳在5℃~30℃菌丝均能生长,但温度低于15℃菌丝生长缓慢,高于28℃菌丝纤弱,下地后易出红黄水,进而出现杂菌污染。养菌期间,菌室温度要控制在22℃~26cc,防止温度过高。接种后的前10d~15d,大棚内保持26℃,有利于菌种萌发和菌丝封面。当菌丝全部封满料面达整袋的1/4时,棚内温度要逐渐降至22℃。随着菌丝的扩展,代谢旺盛,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要防止棚内高温,以免形成高温菌,这种菌极易老化,抗逆性差,划口后不出耳。为了解决棚内温度的高低悬殊,应安装通风设备,使空气流通,袋内温度不超过26℃。每7d~10d倒堆一次,互换位置,随时排除杂菌感染的菌袋。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尤其是黑木耳,光线刺激易形成耳基,消耗营养,影响出耳产量。
3.6 剌孔催耳
在适宜条件下,菌棒经过50d~60d,耳袋已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少量黑色耳基形成,此时可进行刺孔。使用打孔机打孔,每袋刺3mm~4姗圆孔1∞个。刺孔后,采用“井”字型堆放,有利散热及空气流通,打开棚门,创造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菌丝恢复及生理成熟。菌丝恢复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菌棒刺孔后如连续大风无雨,采取在地面喷水的办法增加空气湿度。经过7d一10d养菌,刺孔茵丝恢复,即可排场出耳。
3.7 排场催耳
当气温稳定在22℃以下时,选晴天或多云天气,将成熟的耳棒袋运到事先准备好的稻田进行排场,耳棒袋以铁丝为依托,采取斜靠式均匀摆放,每亩排8000棒袋左右。露天催耳能增加光照时间,提高耳场温度。此方法的关键是保持耳袋不失水,应分多次少量喷水,要防止刺孔处积水,耳基形成后至长成小耳片,每天喷水1次一2次,随着耳片的长大,加大喷水量,以促进诱耳生长。
3.8 木耳采收
当黑木耳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变薄、耳根收缩、八成熟时即可采收,应采大留小,此时的耳片品质佳、重量大。如果拖延采收,孢子弹射,既保证不了质量、耳片无弹性,又会造成减产和流耳;另外,刚下过雨或喷过水后,不要马上采耳,让子实体在菌袋上晾晒半天,半干后采收,可避免出现蜷耳。采摘下来的黑木耳应剪去耳根,撕成片晾晒或人工烘烤干制。
刘先辉,周华众,胡定汉,等.大冶市稻田袋料栽培黑木耳试验[J].湖北植保,2019,(3):9-10,13.
分享:
中国茶艺馆发展40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茶文化学者陈文化指出全国茶艺馆1/3盈利,1/3持平,1/3亏损。新时代茶艺馆的使命是什么,新时代茶艺馆应何去何从,值得所有茶艺馆经营者及相关学者研究和思考。
2021-02-05勉县地区苦瓜露天栽培于3月中旬播种,大棚冷床育苗,4月中旬定植,6月开始采收,一般选用长身苦瓜、汉中长白苦瓜等;生姜4月中下旬播种,11月中下旬采收,选用汉中黄姜等品种。生姜喜阴,不耐高温,生长期正值天气炎热、光照强烈季节,必须采取遮荫措施,以保证生姜幼苗正常生长,而苦瓜藤蔓上架时间刚好是生姜栽培需要遮荫的阶段,苦瓜套种生姜,可大幅提高生姜的产量、品质和价格,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2021-01-11舒城县地处安徽中部,年平均温度15.6℃,无霜期224天,年降雨量1100mm。本地区采用大棚春甜玉米—夏毛豆—冬莴笋栽培模式,实现了大棚蔬菜周年生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且整个生产期用工少,效益显著,群众普遍采用,现将该项栽培模式整理如下。。生产中,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甜玉米、毛豆、莴笋等品种,采用育苗移栽方法种植,加强田间管理。
2021-01-09甜高粱是普通高粱中的一个特殊农艺类群,其茎秆多汁、含糖量高、具甜味。甜高粱同高粱属的其他植物一样也属C4作物,具有光和效率高、生物量大、高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广、茎秆富含糖分等特点。甜高粱作为青贮饲草利用在美国已有150多年历史。甜高粱是以茎叶利用为目的、适合中低产田种植的高产牧草品种,在畜牧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更适合西北旱作农业区草牧业的发展需求。
2020-12-28薄皮甜瓜别名小香瓜、梨瓜。北疆地区早春气温回升速度较快,加之大风降温、倒春寒天气过程等均会对薄皮甜瓜的商品性造成一定影响。采用膜下滴灌配套小拱棚生产模式,可提早播种时间,预防春季不利气候因素对甜瓜生长的影响。现将阜康市薄皮甜瓜双膜滴灌配套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2020-12-05因阿克苏地区棉花播种大多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适墒播种技术,达不到节水增效的目的,2019年田苗科技公司在兵团第1师6团和沙雅县塔里木乡央塔克村进行盐碱地植棉干播湿出(滴水出苗)技术试验,示范面积32公顷。示范结果表明:干播湿出示范田667米2平均保苗株数比对照增加1124.5株,667米2平均籽棉产量比对照增产40.6千克,增产率为11.35%。
2020-12-05光合作用是影响甜菜(Betavulgaris)块根产量和含糖率的重要因素。水分亏缺是影响干旱区或半干旱区甜菜光合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新疆是我国甜菜三大产区之一,甜菜总产量及产糖量仅次于我国内蒙古。因此,干旱仍然是制约新疆甜菜产量形成的最大逆境生态因子之一。
2020-11-23不同间套种栽培模式会形成不同的茶园生态环境,从而对茶叶品质产生影响。香草类植物会释放大量特殊挥发性物质,对害虫具有引诱及趋避的效果,也能被其他植物吸收利用。本文开展了香草与茶叶套种试验,以期为开展茶园套种香草模式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生态茶园间套种香草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和茶园生态环境,减少茶园病虫害。
2020-11-04耕地资源与粮食产量问题是当前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及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有效缓解该问题至关重要。随着全球人口逐年增加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间作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能更有效地利用一种或多种资源的种植方式被广泛应用。间作系统中,豆科和禾本科作物间作是传统农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组合,同时玉米是晋中盆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该区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
2020-11-04该试验安排在崆峒区草峰镇明星村,该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地形为塬地。根据我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19年化验结果:土壤类型为黑垆土,土壤PH为8.02,养分含量中等偏上水平,平均有机质9.47g/kg、碱解氮107mg/kg、有效磷14mg/kg、速效钾101.2mg/kg。前茬作物为小麦,种植前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kg。
2020-10-28人气:4671
人气:4283
人气:3720
人气:3288
人气:304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食用菌
期刊人气:692
主管单位: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农科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0-8357
国内刊号:31-1257/S
邮发代号:4-292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925
影响因子:0.91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