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揭开了国学文化传播的新篇章。本文以文心一言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在国学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包括拟人化、平民化和协同化策略,使国学文化更贴近大众,加速了知识流动与交融共创。然而其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如批判性思维缺失、内容浅显和跨文化传播受阻。因此,本文提出了算法优化、模型精细化、语义映射等应对策略,旨在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为国学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自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ChatGPT 3.5版本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以其卓越的能力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海量数据进行学习,通过模拟人类的行为来生成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灵活解决问题,还能够产出具有创意性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国学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且独特的舞台。
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智慧结晶。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明确提出:“要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国学文化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与创新,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文心一言作为国内领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以其卓越的技术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为国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可能。因此,本文旨在以文心一言为例,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国学文化传播的优势、风险及未来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人工智能赋能国学文化传播的优势分析
(一)拟人化传播:重塑国学文化的生动体验与情感连接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再只是一种无灵魂的生产装置,而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以参与拟人际传播的主体,与提问者进行拟人化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与传统搜索引擎提供的机械式答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带给用户的是一种更加自然、生动的传播体验。文心一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理解用户的意图,并以类似人类的语言方式进行回应。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与AI进行互动,参与到信息的生成和解读过程中。其优点之一就是答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相同的问题,由于提问者的表达方式和策略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种多样性为用户提供了选择空间,也使得国学文化的传播更加丰富。拟人际传播的形式还为用户带来了一种特殊的陪伴感。通过与文心一言的交流,用户仿佛在与一个有着丰富国学知识的朋友对话,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有助于增强用户对国学文化的归属感,从而发挥出国学文化的情感共鸣作用。例如,当输入“我想家了,用李商隐的口吻和我交流”,文心一言便回复道“闻君思乡情切,似明月照孤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愿有朝一日,我们能共聚故园,话桑麻,忆往事”。富有针对性的回答不仅创造性地转化和传播了国学文化,也起到了情感安慰的作用。
(二)平民化传播:加速国学文化的知识流动和鸿沟消弭
生成式人工智能检索便利、操作门槛低,具有平民化的优势。它就像一本有关国学文化的活字典,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迅速筛选出与国学文化相关的核心信息,为人们提供有逻辑、有针对性的回答。这有助于人们从信息过载中解放出来,加快了知识流动的速度,弥合了知识沟。除了检索能力,其围绕关键词自动生成、创作文本的能力也同样令人瞩目。只要用户给出国学文化的有关元素,它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符合起承转合、平仄规律的诗句,且文笔流畅、不乏新意。这种能力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了创新扩散论中的重要网状点,完成国学文化的高效生成与传播。同时这个过程也在帮助普通人对国学文化完成祛魅,使之不再是人们心中触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当要求其创作一首有关春天的唐诗,它迅速回复“青山绿水映斜阳,芳草萋萋满路香。云雾缭绕仙境里,花开花落水流长”,当要求其加上几句使意境更深远,它又回复“尘世纷扰皆如梦,唯有此景永难忘。愿得长居此仙境,逍遥自在度时光”。其生成的唐诗既符合韵律要求,又豪放清丽,帮助大众在交互过程中完成知识流动。
(三)协同化传播:促进国学文化的交融共创和崭新演绎
在信息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成为了连接国学文化与全球优秀文化的新型纽带。它像一个高效运转的“中央厨房”,将各种学科、领域的信息进行整合与提炼,再通过其独特的拼凑式创作能力,实现了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促进了全新的交叉性知识领域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深入剖析国学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还能够精准把握其他文化的特色与魅力。通过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它能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点与差异点,进而实现文化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简单叠加,而是基于深度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再创造。例如,当询问文心一言“可以将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情节融合并改编成一个新故事吗?”它回复“当然可以!东方的大唐帝国和西方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魔法力量”,并给出一系列新颖的人物设定“唐僧:一位在霍格沃茨毕业的优秀魔法师,被大唐皇帝委以重任,前往西天取得魔法经卷”。从其表现来看,文心一言的回答既尊重了用户的提问设定,又发挥出充分的想象。这种人机协同的方式为国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助于激发各国人民学习国学文化的兴趣。
二、人工智能赋能国学文化传播的潜在风险
(一)盲从冷漠: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与情感理解的局限
人工智能在处理信息时,虽然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能力,但它们的“思考”过程是基于预设模型,缺乏人类思维中的批判性,而只是简单依附于人类的指令。这种绝对的服从性更像是对人类的“侍奉”,缺乏有价值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例如,当向文心一言提问“说出一个儒家代表人物和他的贡献”,它回答“荀子,战国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而当发出否认指令“你说错了,是孟子提出的”,它便立即回应“感谢您的指正,我的回答有误。该观点是由孟子提出的”。同时,机器缺乏复杂的生物反应,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和理解情感。而在国学文化传播中,情感是文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工智能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到不同文化用户的情感需求,导致回复冷漠,无法传递出国学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当提问其“你认为‘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什么思想”,得到的回答是“坚贞不渝的爱国之情”。浅显的回答足以见得人工智能在民族文化记忆上的空白,在情感识别和模拟等环节上与人类仍有差距。
(二)能力有限:生成回答的浅显与核查真实性的负担
就当前发展阶段来看,我们依然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这意味着机器的学习和推理能力仍存局限。尽管AI技术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面对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时,其表现却显得捉襟见肘。它生成的关于国学文化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有时,它甚至无法理解或回答一些较高层次的问题,而选择编造一些虚假的内容来敷衍了事。例如,当要求其“列举一些古汉语中表死的字,并指明出处”时,它回答,死是最直接表示死亡的字。出自《论语·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直接列举“死”字太过浅显,而且引用出处中并未出现“死”字。这种缺乏准确性和深入性的回答,不仅无法有效地传播国学文化,还可能误导提问者。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其生成的回答严格地进行监督和核查,确保其准确性和真实性。然而,这种人类介入的方式也对提问者的国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降低了人工智能最引以为傲的效率。
(三)语言障碍:理解转译的困难与跨文化传播的受阻
国学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精神财富,其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更应走向世界。然而,文心一言的语料库基于大量中文训练,因此它在中文问答方面表现卓越,而对其他语言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这种局限性可能导致国学文化在对外传播时遭遇障碍。国学文化对外传播的目标人群的母语多为英语,如果人工智能无法有效地理解和回应他们的需求,那么国学文化的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此外,某些国学文化中的独特概念或价值观可能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过度依赖中文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可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导致信息失真或误解,甚至加深文化刻板印象,歪曲传统国学价值观。当用英语提问文心一言邯郸学步:“Do you know the Chinese idiom Handan Learning to Walk”,它表示不清楚:“Please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or context”。可见,在文心一言不擅长的语言环境下,其存在诸多国学文化知识盲区,并未最大程度发挥出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三、人工智能赋能国学文化传播的风险应对
(一)引入深度分析与评价机制
要提升人工智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发者可以优化其算法模型,引入更多的逻辑分析和推理机制。这包括训练模型以识别并处理矛盾的信息,使其能够在接收到否认指令时,不仅进行简单的更正,而是能够基于已有的知识库进行深度分析,给出进一步的探讨。同时,开发者也可以设计一种基于对话质量的评价机制。例如,当机器给出答案后,可以设置一个评价环节,让用户对其回答的质量、深度和逻辑性进行评分或反馈。这些反馈数据可以被用来进一步优化模型,使机器在未来的对话中更加注重反思和修正自己的错误。
(二)模型精细化与人工二次把关
要增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国学文化的深入理解,需要对其算法进行精细化调整。通过引入更多的国学文化语料库,并结合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使模型更好地捕捉和理解国学文化的精髓。同时,还可以利用知识图谱等技术,将分散的国学知识点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模型的回答深度和广度。此外,为了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复杂内容的能力,可以引入更加先进的生成算法。例如,可以通过引入变分自编码器(VAE)等生成模型,来增强模型在生成文本时的创造性和多样性。同时,对于一些关键性或争议性的问题,还可以引入人工审核环节,由具备深厚国学素养的专家进行最终把关。
(三)多语言语料库扩展与语义映射
为了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多语言的处理能力,我们可以扩大其语料库的多样性。除了基于中文的大量训练数据外,还应引入其他语言,特别是英语等全球通用语言的语料库。通过多语言数据的训练,模型可以学习到更多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词汇表达,从而增强其跨语言理解的能力。针对国学文化中独特概念或价值观在英语中无完全对应表达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语义映射和概念对齐功能。通过建立中英文之间的语义关联和映射关系,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转译国学文化中的独特元素。
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历史悠久的国学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得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更为亲民、生动的方式接近民众,跨越时空的界限。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何确保国学文化在数字时代不失其本色,如何克服技术带来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让这一文化瑰宝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与尊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展望未来,国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不仅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与保障。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手段,例如算法优化、模型精细化、多语言语料库扩展等方法,以克服当前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惠及世界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陈龙、经羽伦2023 《生成式AI的道与术及其对媒介实践的影响》,《当代传播》第4期。
杜娟2019 《从“人机协同”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构建》,《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黄松、谭腾2023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走向:技术驱动与范式创新》,《学术交流》第9期。
焦立涛2023 《论ChatGPT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民族学刊》第8期。
汪永亮2023 《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创新》,《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第7期。
相德宝、曾睿琳2023 《人工智能:数智时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新范式》,《对外传播》第10期。
赵元成、何叶2023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式下的文化传播:变革、风险与治理》,《理论导刊》第3期。
周亭、蒲成2023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国际传播能力及潜在治理风险》,《对外传播》第4期。
朱永新、杨帆2023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7期。
文章来源:汪景业.人工智能赋能国学文化传播的优势、风险及应对研究[J].汉字文化,2024,(18):44-46.
分享: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AR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传统文化得以朝着大众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技术融合与创新,延续国学文化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将国学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让国学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2024-09-02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海量数据进行学习,通过模拟人类的行为来生成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灵活解决问题,还能够产出具有创意性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国学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且独特的舞台。
2024-09-02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红色文化认同的生成与培育,对于弘扬传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国家富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数字赋能的新时代,让红色文化搭乘这趟“快车”,走进大学生的视野,入脑入心,还需要高校和社会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
2024-08-1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统战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在统战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战略地位。高校统战文化是广大高校青年及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氛围和统战环境,既发扬“尊重、理解、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统战精神,又遵循新时代发展规律,顺应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要求。
2023-08-29唐代,虽不禁止女子学习,但即使是贵族士人家庭的女性,也不能到官办的学校中学习,所以女性受教育的形式依然为家庭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有女子在家接受家庭教育的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而谢道韫将白雪比作“柳絮因风起”的形容更是让谢太傅开心不已,流传至今。
2021-07-22在中国北方的很多民族中,都信奉萨满教,如鄂伦春、赫哲、达斡尔、锡箔等,在以往,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都曾经信奉过萨满教。萨满面具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巫师面具,人们信仰这种面具有着神力,跳神时戴上萨满面具,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防止妖魔认出萨满,并且人们还认为面具上拥有法力,有着战胜妖魔的力量。
2021-07-22敦煌俗赋指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的唐代民间俗赋。这类赋多是韵散结合、以四六言为主兼以杂言,运用当时口语写成的故事赋,有极强的说唱性质,是游艺艺人在街头、寺院等聚众演出的底本或稿本。戏曲是叙事代言的艺术表演形式,即演员为剧中人物代言来敷衍故事。敦煌俗赋的这种说唱艺术为古代戏曲表演的成型与成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021-07-21中国传统孝道,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是中国老百姓伦理道德精神的支柱之一。孝道,慎终追远,光宗耀祖,家国情怀,溢于言表。但不加分辨,简单照搬,全盘接收,并不可取。真正抓住孝文化的真谛,并根据社会发展和现实需要对其进行当代阐释与创造转化,是当务之急。本文针对传统孝道中存在的问题,对传承孝道文化进行一点思索。
2021-07-2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汉字文化
期刊人气:1958
主管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1-0661
国内刊号:11-2597/G2
邮发代号:82-381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20.020
影响因子:0.517
影响因子:1.022
影响因子:0.60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