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在深度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与方向。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合理应用,我们可以为国学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技术手段和虚拟场景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国学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为国学文化的延续、传播和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
一、推进技术融合创新,延续国学文化生命力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AR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传统文化得以朝着大众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技术融合与创新,延续国学文化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将国学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让国学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例如网络上爆火的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的创新之路,展示了如何让传统内容与现代科技相融相通,用数字技术助推国学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与活力。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具体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国学经典的弘扬与传承,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在增强现实古诗词教学方面,通过AR技术,将汉语文学古诗词中的内容以3D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生动、全面和直观的方式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情感表达。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蕴藏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第二,在三维交互学习系统方面,基于AR和语音识别技术,创建一个三维交互学习系统,通过立体视觉获取国学内容的场景图像,并将虚拟场景叠加在现实场景上,实现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系统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互动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在探索和实践中学习国学知识。
第三,在虚拟场景体验方面,利用VR技术创建虚拟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历史事件、文化遗产或文学作品中,通过人机交互和剖析古诗词内容体验,增强学生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兴趣。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明晰化。还有通过VR技术创建全景虚拟展馆,让用户全面了解国学里的君子六艺等内容。
第四,在智能交互场景方面,在虚拟展馆中设置多个触发点,通过文字介绍等方式,让用户在互动中学习国学知识,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开发VR国学游戏,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国学知识,这种方式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兴趣和掌握程度。通过结合VR和AR技术的特点,可以在教育领域创造出多种具体应用国学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促进国学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这些都增强了国学文化的生命力。
(二)新型“数字国学馆”提供了国学进校园新的形式
人工智能为国学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得国学文化能够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例如,“数字故宫”和“数字敦煌”项目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的成功案例。具体来说,数字技术在国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虚拟现实、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学文化艺术的创新呈现和传承中,使得国学文化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加生动和互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第二,数字化叙事与优秀国学文化的融合。通过将优秀国学文化内容与多种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营造出真实的全身心感知氛围,带来有温度的视听盛宴,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第三,推动文化基因代代传承。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许多沉睡多年的历史文物和濒临保护危机的珍贵遗产拥有了自己的数字形态,以全新的样式回到人们视野中,助力文化基因的代代传承。
第四,示范性数字展示形式。数字展区别于传统的文物展览,不受时间、空间、馆藏文物的限制,可独立作为全新的“数字式沉浸式文旅”体验景点,深度挖掘文物内涵,其展出思路具有可借鉴性。数字技术在优秀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国学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文化体验。
二、提升传播效率广度,扩大国学文化影响力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无疑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在文化传播领域,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国学文化,这一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和智慧的文化遗产,急需找到更为高效和广泛的传播手段,以向世人展示其博大精深和独特韵味。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巧妙运用,为国学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轻松实现个性化推荐。这一技术能够精准地分析用户的兴趣、习惯以及浏览历史,从而将国学文化的内容准确地推送给对此感兴趣的人群。这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不仅提高了传播的针对性和效率,还让用户感受到更加贴心的服务。同时,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受众的内心需求和偏好。通过对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受众对国学文化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为国学文化的传播策略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传播方式,无疑将使国学文化的传播更加精准和高效。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助力我们创新国学文化的传播形式。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我们可以为受众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国学文化体验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受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涵和价值。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提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不仅如此,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国学文本的内容和特点,发现传统文献中的新知识和价值,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形式,我们可以让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学文化,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的热情。除了上述几点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智能交互、智能问答等方式,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国学文化学习体验。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国学文化的学习门槛,还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我们相信,在技术的持续助力下,国学文化将焕发出新光芒,人工智能技术为国学的传播注入更为强大的动力。
三、优化认知体验,推动国学教育创新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学习能力,正逐步改变着传统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国学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在优化学生的认知体验上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一)情景再现
人工智能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仿真的古代文化环境。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自由探索,亲身体验古代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以及文学艺术。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对话,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学的内涵和精神。
(二)解析经典
人工智能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度解析和呈现。学生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轻松查阅古籍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认知层次,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智能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和路径。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让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中学习国学,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这种优化的认知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培养了对国学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直观、深入和丰富的认知体验。这种优化的认知体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青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国学文化传承的困境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学文化传承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深度融合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
(一)技术难点
摆在第一位的是数据获取与处理。国学文化资源分散且形式多样,数字化整合工作量大且技术难度高;同时古籍文献的识别和解析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手写体的识别、古籍版面的自动分析等。然而技术应用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处理复杂文化背景和隐喻含义时仍存在困难。
(二)受众痛点
用户接受度和参与度也是影响人工智能与国学文化传承结合的重要因素。尽管新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但用户可能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国学文化的兴趣。
(三)成本堵点
从设备的投入与使用来看,资金与资源投入也是制约人工智能与国学文化传承结合的关键因素。大型的文化数字化项目需要巨额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开发、人力成本等。如何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地激活国学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还需要对国学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对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准确把握。
五、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急需与现代科技结合,探索出一种新的传承与创新方式。为了克服上述困境推动人工智能与国学文化的深度融合,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统一的国学文化数据库是关键
通过整合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资源,建立统一的国学文化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通。这将有助于解决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度问题,并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便利。我们需要研发更智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投入更多研发力量,提升古籍文献的识别和解析能力,以更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和知识,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深入挖掘国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关联,为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强化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也是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开发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AI应用,如智能书法、古诗词创作等,以激发用户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同时,鼓励跨界合作与创新,将AI技术与国学文化紧密结合,推动国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为人工智能与国学文化传承的结合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整合解析学生学习数据是重点
我们在深度融合的方向上通过开展个性化与智能化教育,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不断优化智能推荐算法,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建议和资源;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定制独特的学习路径,提高学习效果。在全球化背景下,AI可以成为国学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我们通过智能翻译和多语言处理技术,将国学经典翻译成多种语言,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学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了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未来我们可以利用AI技术提供多维度的学习体验。例如,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古代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等。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发互动游戏、在线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鉴于此,我们可以期待,AI与国学文化的完美结合为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推动其走向世界舞台。
人工智能为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在国学文化传承中的潜力并应对相关困境,我们可以推动国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需要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国学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韩林珊2020 《人工智能在传播中华国学文化中的应用与思考》,《科技传播》第7期。
刘乃千、孔朝蓬2022 《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产业迭代升级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第3期。
汪永亮2023 《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华优秀国学文化传播模式创新》,《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第7期。
杨娟2023 《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力研究》,《人民论坛》第2期。
赵璐2024 《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国学文化融入数字自我的建构路径与未来向度》,《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第2期。
周建新、谭富强2020 《中华优秀国学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模式创新》,《中原文化研究》第4期。
周雅雯2024 《人工智能融入国学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价值与路径》,《汉字文化》第7期。
文章来源:王慧,王勇.人工智能赋能下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汉字文化,2024,(18):47-49.
分享: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AR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传统文化得以朝着大众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技术融合与创新,延续国学文化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将国学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让国学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2024-09-02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海量数据进行学习,通过模拟人类的行为来生成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灵活解决问题,还能够产出具有创意性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国学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且独特的舞台。
2024-09-02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红色文化认同的生成与培育,对于弘扬传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国家富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数字赋能的新时代,让红色文化搭乘这趟“快车”,走进大学生的视野,入脑入心,还需要高校和社会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
2024-08-1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统战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在统战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战略地位。高校统战文化是广大高校青年及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氛围和统战环境,既发扬“尊重、理解、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统战精神,又遵循新时代发展规律,顺应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要求。
2023-08-29唐代,虽不禁止女子学习,但即使是贵族士人家庭的女性,也不能到官办的学校中学习,所以女性受教育的形式依然为家庭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有女子在家接受家庭教育的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而谢道韫将白雪比作“柳絮因风起”的形容更是让谢太傅开心不已,流传至今。
2021-07-22在中国北方的很多民族中,都信奉萨满教,如鄂伦春、赫哲、达斡尔、锡箔等,在以往,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都曾经信奉过萨满教。萨满面具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巫师面具,人们信仰这种面具有着神力,跳神时戴上萨满面具,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防止妖魔认出萨满,并且人们还认为面具上拥有法力,有着战胜妖魔的力量。
2021-07-22敦煌俗赋指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的唐代民间俗赋。这类赋多是韵散结合、以四六言为主兼以杂言,运用当时口语写成的故事赋,有极强的说唱性质,是游艺艺人在街头、寺院等聚众演出的底本或稿本。戏曲是叙事代言的艺术表演形式,即演员为剧中人物代言来敷衍故事。敦煌俗赋的这种说唱艺术为古代戏曲表演的成型与成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021-07-21中国传统孝道,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是中国老百姓伦理道德精神的支柱之一。孝道,慎终追远,光宗耀祖,家国情怀,溢于言表。但不加分辨,简单照搬,全盘接收,并不可取。真正抓住孝文化的真谛,并根据社会发展和现实需要对其进行当代阐释与创造转化,是当务之急。本文针对传统孝道中存在的问题,对传承孝道文化进行一点思索。
2021-07-2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汉字文化
期刊人气:1958
主管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1-0661
国内刊号:11-2597/G2
邮发代号:82-381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20.020
影响因子:0.517
影响因子:1.022
影响因子:0.60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