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语言与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和文化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化的表现载体是语言,而且文化也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与多彩,具有很深的内涵。基于此,下文就以中国和韩国为例,对其进行语言文化进行对比,以供参考。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现象,不但展示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背景,还体现了该民族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中韩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构造文化、语言含义文化以及语言使用文化上,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构成了多元化的语言环境,为各自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
一、中韩语言构造文化的差异
语言构造文化主要是指中韩语言中单词、词组以及句子的构造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区别,因为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模式有所差异[1]。从文化背景来看,汉语属于意向性语言,其文字兼具表意与表音的功能。汉语主要是通过词语之间意义的逻辑关系来构建相应的语言环境,进而使词语或者句子能够完美连接,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按照语法的标准,汉语并未改变文字结构形态,没有相应的关键词,句子之间的辅助词较少,主要是根据词语之间的意义排列出合理的语序,从而进行完美连接。而韩语则属于形象性语言,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形态变化与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表现出字句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而表达出想要传递的感情与思想。从语法关系来看,韩语所添加的助词较多,且具备较为强烈的黏着性,即靠粘着在词干后面的大量、丰富的词尾的变化来表达语意[2]。比如对于“你唱歌”这一含义的表达,汉语与韩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汉语可以直接采用主语、谓语、宾语的连接简明扼要地概述出“你唱歌”,而韩语则需要由“主语(너)加上宾语(노래)加上宾格助词(하다),最后加入词尾(사밀고)”来构成,汉语韩语的语言结构差异可见一斑。
从思维方式来看,受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影响,汉语一般较为强调主体意识,多用“人”为主语。而韩语则与之相反,韩国人更为强调客体意识,在韩国人的思维中,沿用着“重客体,轻主体,依据自然”的思想观念。比如对“花朵好不好看”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汉语通常是以人的感知为主体,回答为好看或者不好看。而韩语则是以花朵这一事物为表达主体,回答为꽃송이곱다/예쁘지않다(花朵漂亮/不漂亮),由此可以看出汉语与汉语的差异较为明显。
二、中韩语言含义文化的差异
语言含义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部分词语的含义也略有不同,其中不仅仅是包括词语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特征下的特有事物或现象。比如在韩语中,有不少词语是承载了丰富的韩国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差异较大。第一,韩语中部分词语表现了韩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或现象,在饮食文化中的깻잎便是韩国国民蔬菜“苏子叶”,这在韩国是特有饮食素材,通常在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中较难见到[3]。在戏剧文化中,韩国独有的탈춤(假面舞)为韩国文化的象征,在韩国传统戏剧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第二,与汉语相比,部分词语概念相同,但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含义也有较大的差异。诸如韩语里的선생(先生),与汉语中的先生基本上是指成年男士,但具体的含义有所不同。韩语中教师、技艺出众的知识分子及艺术工作者、经验较为丰富的人都可以被称作先生,而在汉语中,古代可以称呼医生为先生,私塾教师也可以被称作先生,与韩语最为不同的一点是,在汉语中可以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先生,但韩语中却并不能这样称呼。由此可见,基于中韩文化的差异,语言词语的含义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三、中韩语言使用文化的差异
语言使用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时,要遵循一定的民族文化约定,俗话说入乡随俗,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要尊重其民族文化,所采用的语言也应当接地气,不违背其民族文化中的禁忌。在韩语语言使用文化中,所使用的诸如相互称谓、招呼问候用语、答谢道歉用语等等,与汉语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古代开始对人际关系就较为重视,因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表达亲属关系的词汇。诸如古代会敬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为令慈,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反而对自己的亲属关系称谓则较为随意,如称呼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呼自己为鄙人等,这说明了我国汉语语言使用文化是较为谦逊真诚的,无论这也是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的由来。而在韩国,其计算亲属关系的方法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异,韩语中采用汉语中表示空间距离的“寸”来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在韩语中,夫妻之间为零寸,父子之间为一寸,兄弟姐妹之间为二寸等,以此类推[4]。以韩国夫妻之间的亲属关系称谓为例,韩语中家庭成员的长幼尊卑区别较为严重,年轻的后辈对于长辈具有“敬”的传统礼仪观念,妻子称呼丈夫的父亲为장인,意味“尊敬的老丈人”,而在汉语中往往是直接称呼“爸爸”或者是“父亲”,因为我国讲求一种家庭和睦,平等共处的生活观念。在汉语中一般称呼丈夫的妹夫或者妻子为弟妹,或者是直呼其名,但在韩语中却不能够这样称呼,因为在韩国文化中,女婿是“万年客人”,妻系亲属不能够直呼女婿的名字,同样的女婿也不能直呼其他人的名字,必须加以敬称。由此可以看出,汉语与韩语在语言使用文化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分别从中韩语言文化的语言结构、语言含义以及语言使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综上所述,汉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文化土壤的不同,带给了人们不同的思维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无论是学习哪一门语言,都要明确其文化背景,了解其文化特征,才能够在语言的学习中事半功倍。近年来在我国赴韩旅游学习等方面的人群急剧增加,要想在韩国展现出我国的精神风貌,就应当充分了解韩国的文化背景及特征,避免出现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流沟通误会,进而让韩国人认识到我国的强大国力。
参考文献:
[1]朴庆珍.汉韩语言接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2]初枋林.基于中韩文化价值观对比的对韩汉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7.
[3]金东顺.汉韩俗语对比及对韩俗语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刘军.中韩文学作品翻译中语言与文化对比探析——以《再见,妈妈》的汉译本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7,19(01):66-69.
梁纯玉.中韩语言文化对比研究[J].魅力中国,2019,(25):30-31.
分享: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加持下,研学旅行作为文旅融合发展下的细分市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研究和建设热度极高,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4-09-03当今时代,文化成为越来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地区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于2009年7月13日颁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将位于四川宜宾的苗族刺绣收录其中。川南苗族民间刺绣属于川黔滇型,其刺绣纹样的特点是以高度几何化纹样为主,既有自然纹样抽象化形成的几何纹(如涡纹、勾纹、十字纹),也有工艺限制形成的几何纹。
2023-07-12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与党性观念,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引导全党共同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奋进精神与迈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3-07-07傩文化又称鸾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巫术活动,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变迁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字形和读音与“雀”和“鸟”有关,“傩”为远古图腾祭祀之仪,而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在仪式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和媒介。黄朝斌先生的《傩言艺语———傩戏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著述,是作者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07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现有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引发一些思考: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要以满足受众为前提,以内容制作为基础,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媒介融合为路径。
2022-05-2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
2022-04-07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的陕西省,目前仍然面临着革命遗迹红色文化不能进行有效传播的困境,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而无法对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弥补这些不足,本项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并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2-04-02厘清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阐述其存在状态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保护的对象、主体与经费;探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回答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等颇具"纲领性"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2-03-05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2022-03-05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它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这种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为这种文化实践者的生活方式。陕西秦绣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形成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发展原则。
2022-03-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人气:2014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4-621X
国内刊号:52-1150/C
邮发代号:66-165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33
影响因子:0.176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