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禁忌”来源久远,原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之意为“禁止的”和“危险的”,多指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壮族节日习俗有很多禁忌,他们在面对神秘的、不明的、危险的事物会有恐惧和敬畏的心理,从而选择退而避之,探讨壮族节日习俗禁忌和作用,认清节日禁忌给人们带来的另一种生活意义。
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人们在过节的时候,总是带着与自然斗争,与邪恶反抗的心态,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农耕方式,使壮族形成了安稳祥和的节日文化。在欢乐的节日里,人们一直都遵守族群共处活动的行为规则,传承共同的文化认知,形成了很多的节日禁忌。
禁忌习俗起源久远,在人类社会早期时代已经出现。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认知能力极度有限,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如其来的疾病,人们无力抵抗,只能将这一切归咎为神秘的自然力量。面对未知的一切,人们认为是危险的、神秘的,不由得萌生敬畏、祈盼或回避的心理。在壮族节日中,禁忌现象十分普遍。正如詹秦川所说的那样,在“中华民族的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存在着禁忌事项。禁忌,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特有民俗”[1]。禁忌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发展形成的,《说文解字》中说道:“节,竹约也。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引申为节省、节制,节义。”[2]由此可以看出,节日是需要人们带着约束、节制去参加各种活动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们在过节的时候,总是在饮食、行为、语言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禁忌。
一、壮族节日禁忌的分类
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以及生计模式,同时会有不同的禁忌风俗,形成多样的禁忌文化。对于壮族人来说,节日给人们带来欢乐吉祥的休闲心境,节日中的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壮族节日禁忌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探讨饮食、行为、语言三个方面的禁忌。
(一)壮族节日的饮食禁忌
壮族人民喜欢吃糯米制作的菜肴,在壮族的饮食文化中,糯米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在节日中,壮族喜欢用糯米做成各种特色美食,如粽子、糍粑、五色糯米饭、汤圆、油团等等。在节日饮食方面,壮族人民存在着一定的禁忌事项。如除夕必须回到自己的家吃年夜饭,不能在他人家守岁。做好饭菜后,人们要先祭拜祖先,才能上桌吃饭。吃饭时,年纪最大的坐在主位。在吃饭中途不能换碗,他们认为换碗意味着婚后换夫,不吉利。筷子不能插入饭碗,也不能伸手到别人面前夹菜,更不能用筷子敲碗,否则家里贫穷。吃完饭忌不声不响地放下碗筷走开,否则被视为没礼貌。春节时期煮粽子忌夹生,怕来年办事不顺,煮饭也忌夹生,怕第二天事情不顺。壮族的中元节又名“鸭节”,不能拿鸡拜神,只能拿鸭拜神。有部分壮族人民忌吃牛肉、狗肉,认为吃了牛肉、狗肉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幸。过年“送头岁”,寓意赶走不吉利的事,并交代一些注意事项,当天不能吃狗肉,否则就不能完成“送头岁”等等。
壮族节日的饮食禁忌不仅体现了壮族节日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也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不管在禁忌中有很多表达的是要去做或者不要去做的巫术行为,但最终的指向是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人们对于神的敬畏心理以及对不吉利饮食的避让也是如此,因此,节日的禁忌更多地不是饮食禁忌因素,而是更为深层次的人类行为,形成一种习惯并代代相传。
(二)壮族节日的行为禁忌
在节日禁忌中,行为禁忌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表现在节日的方方面面。在壮族节日的行为禁忌中,春节与中元节的行为禁忌最为突出。同一个区域,也有不同的行为禁忌。
在德保县,小年之前不能拆炉灶,大年初一,忌借东西,否则会惹他人不高兴。忌扫地,否则有损纳财之运,等于“扫走财运”。忌花钱,亦有“散财”之意,只进不出。忌洗衣服,因为当地人认为当天是祖先洗衣服的日子,洗衣服怕冲撞了祖先。忌串门,惹他人不高兴,因为去别人家,如果空手而归,来年会收获不好,当然,他人也不愿意给。忌吵架、打架等等。人们去土地庙祭祀时,忌穿短袖、拖鞋、短裤,要穿戴整齐简洁的衣服,表示对祖先的尊重。煮好饭菜要先烧香拜神后,家里人才能吃饭,否则受到祖先责怪。除夕忌洗头,否则头发白得早。过年后,人们在拜土地庙之前也不能工作,要让道公去土地庙完成祭拜仪式方可动工,是为了祈求得到祖先庇佑,保佑平安,一切顺利。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回娘家,不能同居一屋,出门之前吃饭忌将碗和筷子掉在地上,怕出门后遇到不吉利的事等等。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德保县马隘古寿一带,初一可出门散心,但不能串门来往。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到娘家登门,初二方可自由行走。忌吵架、打骂、大声说话、忌赖床,不能碰剪刀,不能收红包,不能扫地。过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三、十四,晚上尽量不出去游玩,出去的话也要早去早回,要在门口或者路口烧纸钱。而在敬德一带,大年初一都要早起吃早餐,要吃粽子。忌洗头发、打扫卫生,过了正月十五方能剪头发。在巴头一带,大年初一到初十,忌露天烧火或晾衣服,否则来年会不下雨,忌起太晚,否则整年都会很懒。春节期间不能摔碗、吵架,否则会不吉利。在龙光一带,大年初一不能睡午觉,认为睡午觉的话,田里种的稻谷会被牛踩。
节日行为禁忌在整个节日活动中体现得更为全面,使人们小心谨慎,尽量在行为上遵守各种规则,当然,如果不小心破坏了这些行为,就要用一种巫术解除,如筷子掉了就要用语言来解除,也就是说“快乐”,因为“快乐”与“筷落”是谐音。如果碗掉下来碎了,就说“岁岁平安”等。
(三)壮族节日的语言禁忌
壮族节日的语言禁忌也有多方面的表现,“对于含有凶险、厄运、不祥意义的言辞,人们通常还有戒备的心理,不喜欢去接触和使用”[3]。为了避免说出让自己遭受不吉利的话,人们尽量使用委婉的言语表达,从而淡化该言辞原本的“凶”意。语言禁忌存在于节日活动的各方面,人们在禁忌语的使用过程中,往往是“含蓄”的,这是禁忌语中明显的特点。在节日活动中,人们对于某一事物、言语不敢或不愿直接做出界定,因为担心这样的表达太直接会给对方带来反感,所以使用的语言会用别的来替代或对原意进行抽象化,甚至是用比喻、褒义的手法替代其中不愉快的色彩,使得交流的双方感到舒适自然,避免说出不合时宜的话而感到愧疚。
名字是一个人的重要标志,有不少人认为,忌讳他人的名字是禁忌形成的开始。臣子、子女、晚辈不许直接唤皇帝、父母、长者的姓名,要用其他的字或读音代替。因名字产生禁忌,而后被人们相传得以推广,渐渐渗透到生活中,更是在节日期间愈演愈烈,壮族传统节日中的名字的禁忌更为流行。在壮族地区,大人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通常会忌讳与祖先、长辈同名,怕引起祖先的不满。大年初一忌说粗口,否则“口臭”。在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作为年幼者,对待长辈禁止使用粗鄙,轻佻的话语,或是直呼其姓名,应使用尊称,要持尊敬的态度,举止上要较往常更加彬彬有礼,言语上较平日更加含蓄柔和。不能大声提到老鼠,怕它听到了晚上会到家里来报复。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比如“死”,要用“去了”“没了”等较委婉的言辞代替。晦气的话,如“倒霉”“生病”“贫穷”“光”“鬼”“输”等都不能说。如果需要了解老人身体的康复情况,不可以直问“病好了没有”,而应当说“您舒服了没有”。路上遇见棺材,要说“你死我发财”,怕冲撞了死者,给自己带来不幸。去土地庙祭祀的时候要说一些吉利的话,祈求土地神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小孩在收到大人给的红包时,要说一些祝福的话语,如“恭喜发财”。与饮食、行为禁忌一样,壮族节日的语言禁忌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一种幸福的生活模式。
二、壮族节日禁忌的作用
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4]。想要维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制约人的言谈举止,避免破坏和谐,而禁忌是维护这种秩序的有效手段。禁忌大多看似无理,却有现实的作用,壮族的节日禁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寻求心理安慰
一般来说,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禁忌同样是积极与消极共存。积极有利的禁忌就是要去做什么,才能对自己有利。例如在春节期间,要贴春联、穿新买的喜气服装。生活中的仪式感被人们看得很重要,贴春联、穿新衣这样满满的仪式感能够营造良好节日氛围,让人们更好地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消极不利的禁忌是不允许做什么,否则会对自己不利。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维护节日祥和的氛围,也防止节日中出现不适宜的言谈举止冒犯祖先,引起祖先不满,从而对节后工作生活引起不好影响,令人内心惶恐。在节日里,人们利用禁忌手段,将一切言行过筛,摒弃不吉利、不讨喜的东西,留下人们认为美好的内容,也就是吉祥和欢乐。从这一方面来看,禁忌是保持节日气氛的有效手段,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让人神清气爽。很多时候,人们对打破禁忌的解决方法是很有意思的,如前面说的那样,如果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感到紧张和不知所措,长辈不会像往日一样责骂,而是立马碎碎念:“碎碎(岁岁)平安”,同时安慰小孩,让其不必太自责。在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化解禁忌的方式。不能将怨气撒在小孩身上,因为相对于节日的欢愉,轻微的过错是无伤大雅的,不应该因惩罚过错者而打破原本、和谐的节日氛围,也通过运用“岁岁平安”这样的美好祝愿掩盖打碎碗的现实,达到了内心的自我安慰。
其实,这些禁忌的意义大多是为了讨彩头,一些节日中的禁忌看似无理,但也并没起到破坏的作用,相反是促进人们过节的情绪。好比语言禁忌,其要求说吉祥的话语,杜绝不吉祥言辞出现。晚辈与长辈说话时,要用尊称,用尊敬谦和的语气和态度。新年期间拜年,亲戚朋友间互相问好,道吉祥话等。这些禁忌是怕言语中的不吉利事物变为现实,或者不良的影响波及现实。反之则是希望吉利的语言能够成为现实,或给实际生活带来好的影响。如给小孩发红包时候得到“恭喜发财”的祝福,大人的心里会得到安慰,相信自己在新的一年能够将这些吉祥的祝福变为现实,真正发财。去土地庙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心理上认为自己有了“后盾”,得到了祖先的庇护,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工作和生活上就会事事顺心。春节吃鱼,寓意“年年有余”,给自己一个美好的祝愿。这些禁忌可以说是积极有利的,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无害,反而起到了促进作用,让人们在进入工作之前有个健康积极的态度,满足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在节日期间让自己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到神清气爽,之后工作也会更加有信心,更愿意大胆做事。
(二)保持生态平衡
在落后的早期社会,人们无力与大自然抗争。“先民们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也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之间是相通的。”[5]他们把人类的思维加到自然事物上,给予自然物情感和人格,而“神”也就因此而来。人们认为逝去的人可以升天,进入天堂,可以在看不见的地方保护自己的子孙。基于这样的观念,人们在参加节日活动的时候,通过祭拜天地、先祖,表达内心的愿望和感激,尤其是春节。这种思想是先民与大自然能够保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原因,“和谐”基于敬畏。壮族的先民同样如此,他们对自然的态度由恐惧到热爱,形成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通过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加以表现,逐渐形成了节日活动中的禁忌文化。
禁忌在壮族节日中约束人们各个方面的言行,让人们嬉戏玩乐、庆贺佳节的同时,不忘节日原本的庄严,学习和遵行人生的规范,从而让世人感受到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对古人、天地万物的“敬”。不食用牛肉、狗肉,主人能够用心对待家禽,把动物当作人类的朋友,由牛、狗两种动物引申到其他动物身上,激发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并付诸行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的禁忌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无害处,在有多种美味食物的当今社会,减少个别动物被食用也没什么不好。相反,人类因贪口腹之欲而尝试多种多样的“美味”,对大自然造成极大危害。竹鼠、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出现在餐桌上就是最好的证明,人类应醒悟过来,大自然的一切不是无限衍生的,吃野味不是“有面子”,而是给自己和后代制造危机,甚至引发传染性疾病。在科技化、工业化的今天,人们不断开垦荒地,建造大楼。许多生物无家可归,四处乱逃。节日禁忌不仅在节日期间停止耕作,让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在新年期间能够得到休息的同时,保护山林中的动植物,让山林中植物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长远的生产中也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从而维护山林的生态系统,减少植被遭受破坏。
(三)维护社会和谐
社会要正常运行需要和谐,而民俗禁忌则是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民间风俗是为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因大众喜爱而存在。”[6]这种由民众创造的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民众生活中约定俗成,甚至能够口口相传,一呼百应,拥有强大号召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是展示民间风俗生活的重要方式,节日的禁忌展现民众生活的一种姿态,对人们工作和生活上的思想和行为有着一定的规范调节作用。
禁忌能够对人们不良行为、语言等方面起到约束与规范,有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幼儿到成人,人们年复一年地参加节日活动,随着年岁渐长,对于各种知识和技能从懵懂到熟知,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壮族节日禁忌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人们接受本民族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让人们在认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民族文明的魅力。在民族内部彼此交流,并与其他民族合作沟通,不断发扬本民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单纯的课堂教学是乏味无趣的说教,相比之下,这种贴近实践和生活的道德教育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更能塑造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元宵节团聚时,人们一起食用几斤甚至是十几斤重的“母粽”,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受阖家欢乐,是在传承团圆美满、团结合作的美德。“三月三”唱山歌,能结交更多的好友,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上进、开朗豁达的品质。端午节吃粽子、悼屈原、赛龙舟,可以引起人们的爱国共鸣。三月三、清明节和中元节祭拜祖先,可以启发人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节日活动是人们团聚的时期,积极的饮食、行为、语言等方面的禁忌,能够提醒民众聚集时,要收束个人脾气言行,和睦相处,注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也注意与神灵的沟通。这些节日活动存在的禁忌文化年复一年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以集中、重复的方式展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其影响。不仅维护节日的气氛,保持欢乐,还能传播传统文化理念。久而久之,提高人们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壮族节日中禁忌的作用是多样的,其意义也极其深远。中国千奇百怪的节日禁忌文化,历经千百年不断发展演变,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特有的瑰宝。节日的禁忌活动存在于族群的认识之中,甚至是被许多文学作品、民俗学家津津乐道,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象征。随着人类文明的提高,人们应对自然能力增强,自然之物的神秘性和凶险性减少,节日中的娱乐性、人伦交往功能增强,禁忌越来越松。一些禁忌事项也有合理性,随着社会条件改变,人们多用科学看问题,知道其中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但禁忌并不是矛盾的制造者。这些禁忌中存在的合理内核仍值得人们注意与保留,比如遵行良性的规范,对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对祖先功业、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惜,以及保持对文明和美好未来的希望。禁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仅是在壮族文化中存在,其他民族文化中也有所体现。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中的禁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一样的色彩,我们有责任加以研究,并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詹秦川,王悦.浅析中国节日民俗中的禁忌民俗[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2).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56.
[3]王丽坤.民俗文化中的禁忌语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3)
[4]尉缭.尉缭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唐凯兴.论壮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伦理意蕴[J].学术论坛,2012(12).
[6]杜晓,王敏,晁思诗,段华维.浅谈民俗文化与产品设计关系[J].艺术品鉴,2015(02).
陆斐,沈东霞.关于壮族节日禁忌的分类与作用的探讨[J].品位经典,2020(12):56-59.
分享: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加持下,研学旅行作为文旅融合发展下的细分市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研究和建设热度极高,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4-09-03当今时代,文化成为越来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地区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于2009年7月13日颁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将位于四川宜宾的苗族刺绣收录其中。川南苗族民间刺绣属于川黔滇型,其刺绣纹样的特点是以高度几何化纹样为主,既有自然纹样抽象化形成的几何纹(如涡纹、勾纹、十字纹),也有工艺限制形成的几何纹。
2023-07-12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与党性观念,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引导全党共同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奋进精神与迈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3-07-07傩文化又称鸾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巫术活动,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变迁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字形和读音与“雀”和“鸟”有关,“傩”为远古图腾祭祀之仪,而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在仪式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和媒介。黄朝斌先生的《傩言艺语———傩戏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著述,是作者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07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现有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引发一些思考: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要以满足受众为前提,以内容制作为基础,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媒介融合为路径。
2022-05-2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
2022-04-07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的陕西省,目前仍然面临着革命遗迹红色文化不能进行有效传播的困境,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而无法对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弥补这些不足,本项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并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2-04-02厘清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阐述其存在状态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保护的对象、主体与经费;探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回答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等颇具"纲领性"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2-03-05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2022-03-05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它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这种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为这种文化实践者的生活方式。陕西秦绣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形成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发展原则。
2022-03-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人气:164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5-3247
国内刊号:11-3306/G2
邮发代号:82-639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33
影响因子:0.176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