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国家级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态传承进行研究,表明:以家庭教育活态传承为基础,以社会教育活态传承为保障,以学校教育活态传承为主导,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
一、前言
2013年通过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中提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能够继续得到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对确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有很大益处。目前对二贵摔跤的传承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构建国家级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承贡献微薄力量。
二、国家级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态传承
(一)以家庭教育活态传承为基础
家庭教育在传承国家非物质遗产二贵摔跤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随着时代发展变迁,传承的人才梯队出现断层,文化传承代际传承阻滞。需要与时俱进,实现家庭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的转型,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构成完整的教育生态链。
1.师徒传承技艺的延续和保护的重要性
二贵摔跤在的家庭传承形式主要是“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活态”传承为主[1]。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目前开设了三处培训基地,共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150余名,由王大中老师带领弟子们负责教授技能,在承德高校有高校传承者刘德兵老师,负责高校学生训练比赛,使这一项目得到较好传承。王大中老师作为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二贵摔跤的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是其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通过师徒关系的代代相袭,使得二贵摔跤得以发扬光大。在传承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诸如刘德兵、陈彬彬等代表性人物,这些传承技艺的“活态”承载者和传递者得到更好的保护。
2.二贵摔跤传承人选拔标准的合理性
普通传承人是二贵摔跤保护的群众基础,代表性传承人是二贵摔跤的杰出代表。由地方主管部门下发通知,由各协会团体组织通知到各社区和学校,凡是二贵摔跤的习练者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选拔,不限年龄和职业,按照选拔的标准最终选拔出一定名额的候选人。二贵摔跤传承人选拔标准:为人忠厚,能够真正地以传承和发展二贵摔跤为己任,有为二贵摔跤发展积极奉献的崇高志向。心胸宽广,宽厚待人,能够团结同门,增强整体的作用。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能够担当起传承人的责任。制定二贵摔跤传承人的选拔与考核要求,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二贵摔跤传承人。
(二)以社会教育活态传承为保障
社会教育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形成全方位的覆盖。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开展二贵摔跤项目有着最为显著的效果,成为传承二贵摔跤的重要的途径。
1.进社区特色品牌的打造
社会教育是指包括除学校正规教育外的所有形式的教育,就是利用社会各种条件,互相影响。在社区举办了一系列的二贵摔跤兴趣学习班等活动,如传习班、技能切磋团等。利用社区展板向群众宣传二贵摔跤的起源、内涵、特点和功能,让二贵摔跤从神秘的高台走向普通民众。全力打造每年正月的二贵摔跤表演年会,全力打造二贵摔跤进社区的品牌活动机制。
2.丰富社会教育传承形式
目前通过社会教育传承的途径,培养既懂二贵摔跤价值和意义、专业和技能,又具备现代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二贵摔跤得到薪火相传[2]。通过开展二贵摔跤技艺的辅导与培训;组建二贵摔跤表演队展演、比赛等活动;利用节庆习俗、宗教活动平台等方式扩大二贵摔跤传承力度;利用社会组织或协会进行传承;与旅游业联姻,全力打造二贵摔跤+旅游的品牌;结合民族运动会开展二贵摔跤比赛;组织二贵摔跤传承人进行讲解演示、公益讲堂、调研座谈等方式,达到传承的最优化效果。
(三)以学校教育活态传承为主导
学校教育主要包括校园二贵摔跤文化的建设、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融入、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二贵摔跤品牌的建设和竞技比赛制度的改革等,确保非遗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1.校园文化的创设,发挥演习馆和工作坊的传承优势
把二贵摔跤的传承纳入大学教育之中,是当代高校必须承担和完成的意识使命。在河北承德高校中,设置二贵摔跤必修和选修课程,多次聘请王大中老师来校传授技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传承者,并组建了大学生二贵摔跤社团,聘请王大中、刘德兵为指导教师,多次在承德各大学校和校外活动场所展演。通过校园内外二贵摔跤项目展示、体验、宣传等方式创造传承氛围,肩负起民族文化的责任。同时,传习馆和工作坊具备了博物馆的功能,更是作为一个教学与研究的实体进行着非遗文化的传承,传习馆和工作坊成为校园二贵摔跤教育的重要实体空间,更成为了人文精神与民族情怀交流传递的特色平台。
2.发挥高校教学研究优势,链接大中小学校
利用高校研究基地、科普基地,通过项目进校园的形式,将二贵摔跤推入到各个大中小学校,并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使其成为传承者和传播者。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5年获批市社科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传播基地,定期举办二贵摔跤进校园活动,目前受众达1500人次,受到各大学校的喜爱,培养了大批二贵摔跤的受益者和传承者。合理将二贵摔跤融入到中小学各环节教育之中,力争每所中小学开设二贵摔跤项目,定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竞赛活动,并把比赛成绩作为学校评优、教师评职的重要参考。将二贵摔跤作为中小学日常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四)国家级二贵摔跤“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体系
1.开展家校协同文化传承
应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场所中的文化因子,汲取二贵摔跤的文化养分和审美情趣。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开展家校合作,增强家长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发挥传承人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抓住节庆民俗有利契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家庭教育传承功能,共同营造具有浓郁的二贵摔跤传习环境。
2.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的互动
二贵摔跤主要是通过社区这一重要传承场,加强学校教育向社区教育的延伸,拓展二贵摔跤传承空间,建构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互动模式[3]。学校向社会吸纳二贵摔跤资源,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展民族文化实践,社会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辅助学校教育传承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更系统的学习并传播文化。
3.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整个教育传承体系由家庭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和社会教育传承组成,各个传承体系在传承过程中又将担任着不同的传承的侧重点。首先,家庭教育传承体系任务是进行二贵摔跤传承的启蒙教育。其次,学校教育传承任务是对二贵摔跤传承的认知教育[4]。最后,社会教育传承主要任务是践行二贵摔跤传承的教育,通过社会教育这一实践环节进行能力的提升。
三、结论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家庭教育传承为基础,学校教育传承为主导、社区教育传承为保障,“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模式,他们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形成统一整体的传承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春.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贵摔跤的擅变与传承[J].民间文化,2012.11:247-248.
[2]张旭清.河北隆化县“二贵摔跤”的传承与变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5.
[3]罗玲,孙群群等.新农村背景下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思与重建》[J].中国食用菌,2020.08,250
[4]程美超,王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0,24-27.
杨华莉,刘晓旭,党海洋,张立超.国家级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态传承研究[J].文化产业,2021(05):74-75.
分享: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加持下,研学旅行作为文旅融合发展下的细分市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研究和建设热度极高,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4-09-03当今时代,文化成为越来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地区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于2009年7月13日颁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将位于四川宜宾的苗族刺绣收录其中。川南苗族民间刺绣属于川黔滇型,其刺绣纹样的特点是以高度几何化纹样为主,既有自然纹样抽象化形成的几何纹(如涡纹、勾纹、十字纹),也有工艺限制形成的几何纹。
2023-07-12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与党性观念,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引导全党共同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奋进精神与迈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3-07-07傩文化又称鸾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巫术活动,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变迁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字形和读音与“雀”和“鸟”有关,“傩”为远古图腾祭祀之仪,而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在仪式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和媒介。黄朝斌先生的《傩言艺语———傩戏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著述,是作者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07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现有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引发一些思考: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要以满足受众为前提,以内容制作为基础,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媒介融合为路径。
2022-05-2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
2022-04-07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的陕西省,目前仍然面临着革命遗迹红色文化不能进行有效传播的困境,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而无法对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弥补这些不足,本项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并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2-04-02厘清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阐述其存在状态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保护的对象、主体与经费;探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回答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等颇具"纲领性"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2-03-05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2022-03-05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它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这种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为这种文化实践者的生活方式。陕西秦绣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形成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发展原则。
2022-03-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文化遗产
期刊人气:2939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4-0890
国内刊号:44-1645/G0
创刊时间:200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33
影响因子:0.176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