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国家级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研究

  2021-02-20    57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国家级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态传承进行研究,表明:以家庭教育活态传承为基础,以社会教育活态传承为保障,以学校教育活态传承为主导,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

  • 关键词:
  • 二贵摔跤
  • 教育传承
  • 活态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加入收藏

一、前言


2013年通过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中提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能够继续得到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对确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有很大益处。目前对二贵摔跤的传承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构建国家级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承贡献微薄力量。


二、国家级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态传承


(一)以家庭教育活态传承为基础

家庭教育在传承国家非物质遗产二贵摔跤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随着时代发展变迁,传承的人才梯队出现断层,文化传承代际传承阻滞。需要与时俱进,实现家庭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的转型,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构成完整的教育生态链。

1.师徒传承技艺的延续和保护的重要性

二贵摔跤在的家庭传承形式主要是“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活态”传承为主[1]。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目前开设了三处培训基地,共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150余名,由王大中老师带领弟子们负责教授技能,在承德高校有高校传承者刘德兵老师,负责高校学生训练比赛,使这一项目得到较好传承。王大中老师作为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二贵摔跤的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是其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通过师徒关系的代代相袭,使得二贵摔跤得以发扬光大。在传承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诸如刘德兵、陈彬彬等代表性人物,这些传承技艺的“活态”承载者和传递者得到更好的保护。

2.二贵摔跤传承人选拔标准的合理性

普通传承人是二贵摔跤保护的群众基础,代表性传承人是二贵摔跤的杰出代表。由地方主管部门下发通知,由各协会团体组织通知到各社区和学校,凡是二贵摔跤的习练者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选拔,不限年龄和职业,按照选拔的标准最终选拔出一定名额的候选人。二贵摔跤传承人选拔标准:为人忠厚,能够真正地以传承和发展二贵摔跤为己任,有为二贵摔跤发展积极奉献的崇高志向。心胸宽广,宽厚待人,能够团结同门,增强整体的作用。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能够担当起传承人的责任。制定二贵摔跤传承人的选拔与考核要求,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二贵摔跤传承人。

(二)以社会教育活态传承为保障

社会教育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形成全方位的覆盖。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开展二贵摔跤项目有着最为显著的效果,成为传承二贵摔跤的重要的途径。

1.进社区特色品牌的打造

社会教育是指包括除学校正规教育外的所有形式的教育,就是利用社会各种条件,互相影响。在社区举办了一系列的二贵摔跤兴趣学习班等活动,如传习班、技能切磋团等。利用社区展板向群众宣传二贵摔跤的起源、内涵、特点和功能,让二贵摔跤从神秘的高台走向普通民众。全力打造每年正月的二贵摔跤表演年会,全力打造二贵摔跤进社区的品牌活动机制。

2.丰富社会教育传承形式

目前通过社会教育传承的途径,培养既懂二贵摔跤价值和意义、专业和技能,又具备现代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二贵摔跤得到薪火相传[2]。通过开展二贵摔跤技艺的辅导与培训;组建二贵摔跤表演队展演、比赛等活动;利用节庆习俗、宗教活动平台等方式扩大二贵摔跤传承力度;利用社会组织或协会进行传承;与旅游业联姻,全力打造二贵摔跤+旅游的品牌;结合民族运动会开展二贵摔跤比赛;组织二贵摔跤传承人进行讲解演示、公益讲堂、调研座谈等方式,达到传承的最优化效果。

(三)以学校教育活态传承为主导

学校教育主要包括校园二贵摔跤文化的建设、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融入、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二贵摔跤品牌的建设和竞技比赛制度的改革等,确保非遗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1.校园文化的创设,发挥演习馆和工作坊的传承优势

把二贵摔跤的传承纳入大学教育之中,是当代高校必须承担和完成的意识使命。在河北承德高校中,设置二贵摔跤必修和选修课程,多次聘请王大中老师来校传授技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传承者,并组建了大学生二贵摔跤社团,聘请王大中、刘德兵为指导教师,多次在承德各大学校和校外活动场所展演。通过校园内外二贵摔跤项目展示、体验、宣传等方式创造传承氛围,肩负起民族文化的责任。同时,传习馆和工作坊具备了博物馆的功能,更是作为一个教学与研究的实体进行着非遗文化的传承,传习馆和工作坊成为校园二贵摔跤教育的重要实体空间,更成为了人文精神与民族情怀交流传递的特色平台。

2.发挥高校教学研究优势,链接大中小学校

利用高校研究基地、科普基地,通过项目进校园的形式,将二贵摔跤推入到各个大中小学校,并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使其成为传承者和传播者。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5年获批市社科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传播基地,定期举办二贵摔跤进校园活动,目前受众达1500人次,受到各大学校的喜爱,培养了大批二贵摔跤的受益者和传承者。合理将二贵摔跤融入到中小学各环节教育之中,力争每所中小学开设二贵摔跤项目,定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竞赛活动,并把比赛成绩作为学校评优、教师评职的重要参考。将二贵摔跤作为中小学日常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四)国家级二贵摔跤“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体系

1.开展家校协同文化传承

应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场所中的文化因子,汲取二贵摔跤的文化养分和审美情趣。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开展家校合作,增强家长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发挥传承人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抓住节庆民俗有利契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家庭教育传承功能,共同营造具有浓郁的二贵摔跤传习环境。

2.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的互动

二贵摔跤主要是通过社区这一重要传承场,加强学校教育向社区教育的延伸,拓展二贵摔跤传承空间,建构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互动模式[3]。学校向社会吸纳二贵摔跤资源,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展民族文化实践,社会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辅助学校教育传承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更系统的学习并传播文化。

3.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整个教育传承体系由家庭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和社会教育传承组成,各个传承体系在传承过程中又将担任着不同的传承的侧重点。首先,家庭教育传承体系任务是进行二贵摔跤传承的启蒙教育。其次,学校教育传承任务是对二贵摔跤传承的认知教育[4]。最后,社会教育传承主要任务是践行二贵摔跤传承的教育,通过社会教育这一实践环节进行能力的提升。


三、结论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家庭教育传承为基础,学校教育传承为主导、社区教育传承为保障,“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模式,他们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形成统一整体的传承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春.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贵摔跤的擅变与传承[J].民间文化,2012.11:247-248.

[2]张旭清.河北隆化县“二贵摔跤”的传承与变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5.

[3]罗玲,孙群群等.新农村背景下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思与重建》[J].中国食用菌,2020.08,250

[4]程美超,王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0,24-27.


杨华莉,刘晓旭,党海洋,张立超.国家级二贵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态传承研究[J].文化产业,2021(05):74-7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文化遗产

期刊名称:文化遗产

期刊人气:293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4-0890

国内刊号:44-1645/G0

创刊时间:200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