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承载这些文化与传统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相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引言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众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并且在相关工作中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环境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失去其栖息地,严重影响传承效果。在目前的年轻人中,由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大部分人开始摒弃传统的民风民俗,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算深入,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也更加贴近城市,以往秉承的传统文化也发生了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造成的一定的破坏。因此,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会被破坏,必须坚持秉承传统文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剥夺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流失。与此同时,一些非人为因素也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破坏,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些村落被严重损坏,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二)缺乏完善的传承制度
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顺利传承,传承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严重的流失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加剧,需要制定完善的传承制度,有效的阻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部门需要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传承制度,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力支持,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出现断代的现象。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交流、研究、培训、演出以及展示等活动,以政府为主导,使人们能够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助于相关制度的完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甚至财政拨款也无法全额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导致人力与财力均无法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更无从谈起。首先,地方政府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能够引起普遍的重视,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考虑到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如果不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加入商业元素,就会造成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过度加入商业元素,就会导致人们忽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传统文化消失。其次,对文化工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我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速度反而加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虽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但在申报成功后只将其作为一个形象工程,对文化工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充分落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再次,过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在一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只重视对其进行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却不能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严重的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力度高于保护力度,必定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失去了保护的意愿。
(二)没有全面的保护机制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虽然目前以及出台了以下保护机制,但是,这些制度仍然存在不全面的现象,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这种保护机制的不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审机制不全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需要通过专门的评审机制对其进行评审,保证申报的项目满足必备的标准、申报范围以及相关程序的要求。在这种轻扶持重评审的方式中,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面临危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相应的评审指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别与认定,并成立专家咨询小组,解答相关人员提出的问题,形成完善的评审机制。第二,监督机制不完善。在一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通过后,由于其不具备良好的保护意识,因此他们只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利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监督不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督,需要进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为了妥善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文化资源、管理措施进行调整与完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别与申报工作。对于无法确定其文化历史价值的申报项目,需要先采取保护措施,避免留下遗憾。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文物普查工作程序,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排查与登记,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使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使其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费用。为了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定期为基层单位拨款,并做到专款专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
(三)重视对传承人的发现、培养与扶持
为了保证传承人能够顺利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需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他们带徒授艺,同时培养中青年艺术骨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必须对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导致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还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甘如美江,毛钰,姚可可.黄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2]丁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贵州植物染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3]赵彩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宜昌长阳巴山舞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15).
[4]李茂慧,李春艳.黑河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2).
[5]王琛,任雪玲.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
[6]谭冰,易继松.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黑河学刊.2019(04).
周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文化产业,2021(05):76-77.
分享: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加持下,研学旅行作为文旅融合发展下的细分市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研究和建设热度极高,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4-09-03当今时代,文化成为越来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地区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于2009年7月13日颁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将位于四川宜宾的苗族刺绣收录其中。川南苗族民间刺绣属于川黔滇型,其刺绣纹样的特点是以高度几何化纹样为主,既有自然纹样抽象化形成的几何纹(如涡纹、勾纹、十字纹),也有工艺限制形成的几何纹。
2023-07-12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与党性观念,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引导全党共同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奋进精神与迈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3-07-07傩文化又称鸾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巫术活动,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变迁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字形和读音与“雀”和“鸟”有关,“傩”为远古图腾祭祀之仪,而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在仪式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和媒介。黄朝斌先生的《傩言艺语———傩戏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著述,是作者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07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现有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目标受众四个方面对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引发一些思考: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要以满足受众为前提,以内容制作为基础,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媒介融合为路径。
2022-05-24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
2022-04-07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的陕西省,目前仍然面临着革命遗迹红色文化不能进行有效传播的困境,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而无法对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弥补这些不足,本项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陕西革命遗迹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并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2-04-02厘清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阐述其存在状态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保护的对象、主体与经费;探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回答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等颇具"纲领性"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2-03-05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2022-03-05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它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这种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为这种文化实践者的生活方式。陕西秦绣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形成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发展原则。
2022-03-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人气:163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5-3247
国内刊号:11-3306/G2
邮发代号:82-639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33
影响因子:0.176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