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不同性向人群对猴痘相关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8月2日通过互联网在贵州省内发布电子问卷招募研究对象,对参与调查的不同性向人群的人口学特征、旅居史、性行为特征及猴痘防治相关知识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1 025份问卷,有效问卷993份。在993个调查对象中,平均年龄为(34.2±10.2)岁,自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占9.2%,自报梅毒阳性者占3.3%。总体人群的猴痘防控知识知晓率为52.8%,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知晓率分别为57.3%、43.4%、4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45~54岁的知晓率高于16~24岁;担心疫情传入中国的知晓率高于不担心疫情传入;有国外旅居史的知晓率高于无国外旅居史;HIV阳性和HIV阴性的知晓率高于未检测HIV者;未感染梅毒和未检测过梅毒者的知晓率高于梅毒阳性者(P<0.05)。结论 贵州省不同性向人群对猴痘防控知识的知晓率均低,尤其是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男男性行为者(MSM)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当加强青少年、未做HIV检测和梅毒阳性人群猴痘防控相关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提升对猴痘临床表现的认知,做好自我监测,以便于早期防控。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虽然接种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感染具有85%的交叉保护作用,但自1981年以后,我国已经逐步停止天花疫苗接种[2]。此次疫情暴发主要发生在男性群体中,特别是存在同性性行为的同性恋或双性恋群体[3],但在异性恋群体中亦有病例报道[4-5]。在女性、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因感染猴痘病毒而致死的风险可能增加[6]。截至2022年10月,中国已有6例猴痘病例[7],了解各类人群对猴痘知识的认知是指导猴痘防控的关键。为掌握贵州省不同性向人群对猴痘的认知情况,本研究在全省范围内针对不同性向人群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了解其猴痘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猴痘的防控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于2022年7月1日至8月2日 期 间,通 过 亲 友、同 事、微 信 或QQ朋友圈、官方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电子问卷,面向贵州省普通大众人群招募研究对象。其中男男性行为者(menwhohavesexwithmen,MSM)主要由贵州省的艾防社区组织在工作中发放电子问卷至服务对象填写收集,共有1025人参与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是根据研究目的邀请专家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对待疫情的态度、国外疫区旅居史、性行为特征和猴痘防控知识等。纳入对象年龄≥16岁;提交问卷的IP地址为贵州省。
1.2方法
信息质量控制:在问卷制作过程中设置相同IP地址和手机号只能提交一次,设置逻辑跳转、内容格式等规范问卷填写。调查结束后,对导出的所有问卷进行逻辑内容审核、完整性检查和纠错,若发 现 问 题 及 时 核 实 和 更 正。知 晓 猴 痘 的 定义[8]: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症状、易感人群和预防措施五个多选题中,答案均设置为正确选项和不知道选项,如果每个问题能够答对至少一条视为该问题回答正确,能够正确回答五个题即为知晓。在关于“传播途径”的回答中,由于在发生性行为时,必然发生密切接触,因此“性传播”作为“传播途径”的正确选项之一。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等指标。对猴痘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两两差异性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和95%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人口学、性行为特征和健康状况
本次研究共收到问卷1025份,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最终有效问卷为993份,有效率为96.9%。在993名调查对象中,女性占52.1%;年龄(34.2±10.2)岁,汉族占75.7%;已婚占51.5%;性向为异性恋、同性恋及双性恋者分别占68.4%、19.0%、12.6%;干部职员/企 业/事 业 单 位 人 员 和 学 生 分 别 占 比54.3%、10.5%;大专及本科文化程度占76.5%。79.4%的调查对象担心疫情传入中国;有1.8%的调查对象自报有疫 区 旅 居 史,其 中 接 触 过 猴 痘 感 染 者 的 占38.9%,有1人在疫区发生过同性性行为,且自报出现了皮 疹、寒 战 发 热、嗜 睡、肌 肉 痛 症 状。调 查 的277名男性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中,近1个月同性性伴数量为1~2个的占41.2%;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时,从不 使 用 安 全 套 的 占5.1%,偶 尔 使 用 的 占36.8%。在所有的调查者中,自报HIV阳性者占9.2%,自报梅毒阳性者占3.3%。见表1。
表1调查对象猴痘防控知识知晓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2.2不同性向人群对猴痘防控知识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的猴痘防治知晓率为52.8%,其中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知晓率分别为57.3%、43.4%、42.4%。结果显示,同 性 恋 人 群 对 传 播 途径是“性传播”的认知占51.3%,高于异性恋37.4%和双性恋32.0%;相较于同性恋和异性恋,双性恋对“MSM”、“HIV感染者”是易感人群的认知均为最低,占比分别为18.4%、20.0%;在猴痘的临床表现中,认为“皮疹”是临床表现的最多,占51.5%,其中异性恋人群占比最高56.7%,高于同性恋40.2%和双性恋40.0%(P均<0.01)。见表2。
表2不同性向人群猴痘防治知识认知情况的比较
2.3猴痘防控知识知晓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性向、职业、文化程度、是否担心疫情、是否有疫区旅居史、HIV和梅毒的感染状况与猴痘防控知识的知晓情况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45~54岁的知晓率高于16~24岁;担心疫情传入中国的知晓率高于不担心传入;有国外旅居史的知晓率高于无国外旅居史;HIV阳性和HIV阴性的知晓率高于未检测HIV者;没有感染梅毒和未检测过梅毒的知晓率高于感染过梅毒者(P<0.05)。
3、讨 论
本研究显示,猴痘作为一种新的传染病,其知晓率为52.8%,低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9]。在调查的人群中,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相较于异性恋人群的知晓率更低,其中存在男男同性多性伴或未能每次使用安全套的高危行为者高达45.1%,而这两类人群是2022年猴痘疫情的主要影响人群,应加强猴痘防控知识的宣教。调查显示三类性向人群对于临床表现的认知均较低,虽然认为皮疹是临床表现的人最多,但也仅占51.5%。目前已有病例报道提示猴痘的首发症状可能是发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非特异性的前驱期表现[10-11],而不是典型的皮疹症状,这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身猴痘感染情况的判断。因此,提高对猴痘临床表现的认知较为重要,将影响到高危人群的自我监测和主动报告行为。同性恋在传播途径是性传播的回答中表现出更高的认知,可能与2022年的疫情主要涉及该人群,宣传报道较多,引起了该人群的关注有关。
在易感人群的回答中,双性恋人群对MSM和HIV感染者是易感人群的认知最低,提示双性恋者中的高危行为会增加猴痘易感风险,在宣传教育中应作明确提示。影响猴痘知晓率的多因素分析显示,45~54岁的中年人群的知晓率比16~24岁的青年人群高,而张海瑞等[12]的研究也发现40~49岁人群的艾滋病知晓率高于青年人群,两者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中,梅毒阳性者的知晓率是低于未检测梅毒和梅毒阴性者的,而未检测过HIV的人群知晓率低于已做HIV检测的人群,因此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应重点覆盖梅毒阳性者和没有进行HIV检测的人群;担心疫情传入中国和有国外旅居史的人群知晓率更高,可能与这部分人群关注到2022年猴痘疫情在国外暴发,且自身有高危行为,因此会主动的获取猴痘相关知识有关。综上所述,贵州省不同性向人群对猴痘防控知识的知晓率均低,双性恋和同性恋人群不但知晓率更低,且高危性行为发生比例较高,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其中,对低年龄段、未做HIV检测和梅毒阳性人群需重点针对性宣教干预,尤其是猴痘临床表现的认知有助于重点人群做好自我监测,以便于早期防控。
参考文献:
[3]黄蔷如,贾萌萌,冯录召,等.国外猴痘疫情暴发近况及我国 防 控 建 议[J].中 国 病 毒 病 杂 志,2022,12(4):241-244.
[8]郑敏,钱晓涵,袁智,等.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猴痘预防知识知晓 情 况 及 影 响 因 素 调 查[J].中 国 公 共 卫 生,2022,38(12):1538-1543.
[9]钱晓涵,郑敏,姚永明,等.贵州省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知识和行为现状及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36(8):930-935.
[12]张海瑞,冯彦成,董悦文,等.西安市某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22,31(6):133-137.
基金资助: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科学基金项目(gzwkj2023-508);贵州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026];
文章来源:马琳,姚永明,周凤,等.贵州省不同性向人群猴痘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贵州医药,2025,49(03):353-356.
分享: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虽然接种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感染具有85%的交叉保护作用,但自1981年以后,我国已经逐步停止天花疫苗接种。此次疫情暴发主要发生在男性群体中,特别是存在同性性行为的同性恋或双性恋群体,但在异性恋群体中亦有病例报道。在女性、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因感染猴痘病毒而致死的风险可能增加。
2025-03-20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引起的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和终末期肝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4年全球有5000万例丙肝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例新增感染,2022年死亡24.4万例,占所有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的17%[1]。
2025-02-25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疾控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省均已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并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业务应用系统优化管理,也有市级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实践。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于2011年在全省投入使用,郑州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于2019年8月在全市推广使用。
2025-01-23COVID-19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自2019年底发现以来迅速在全球蔓延。截至2023年5月23日,全世界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7.6亿例,死亡690万例。全世界学者针对如何预防COVID-19开展调查研究。国外多项研究[5-7]显示,流感疫苗接种可降低COVID-19及住院风险。
2024-12-17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次警告要高度关注由未知病原体引起的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X疾病”,其中严峻的挑战之一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面临医疗救治资源短缺。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反复性与不确定性可能造成医疗救治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个人防护物资不足、医院床位紧缺、救治设备供不应求等是制约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重要因素。
2024-11-26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HNTV型、SEOV型)感染引起的,以肾脏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法定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自1981年成功分离到汉坦病毒,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成功研发HFRS疫苗并在全国发起爱国卫生运动,HFRS发病率由1986年的11.08/10万下降至2012年的0.83/10万。
2024-11-22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也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急性传染病扩散、收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及慢性病干预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
2024-10-24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主要感染人体肝脏,引发乙型肝炎。这种疾病以急性或慢性肝脏炎症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类传播性强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导致约110万人死亡,以及300万例新发感染案例。
2024-10-21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皮肤黏膜出现斑疹、丘疹、疱疹为主要特征,主要好发于儿童。由于其传染性较强,常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聚集性场所暴发流行,不仅影响师生健康和教学秩序,还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我国水痘流行呈现上升趋势,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发生的主要方法。
2024-09-06接种疫苗是人类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疫苗安全关乎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疫苗安全事故频发[2~4],暴露出疫苗供应链多个环节存在纰漏,加强疫苗供应链监管迫在眉睫。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性,其分布式存储与非对称加密等功能有助于保障疫苗供应链的数据真实可靠、公开透明且可追溯。
2024-09-04人气:18441
人气:16503
人气:15851
人气:15430
人气:1516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3486
主管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主办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2-1108
国内刊号:52-5011/G2
邮发代号:66-31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