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等多研究方法,对武德文化在内涵及外显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认为:武德文化作为中国武术重要的核心部分,应该在武术教育中得以体现。提出:尽快制定出适合武术运动队、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的武德教材,将武德文化贯彻在教学的始终。
长期以来,武术业内注重对学生技艺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武德的塑造,武德教育近年来也成为武术教育的热点话题。如何通过武术,同时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武德的培养,是摆在武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研究从武德的涵义,以及武德的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武德进行全面的梳理,以期为武术教育工作者找到解决方法的理论依据。
1、武德的内涵及其外显形式
武术教育学界有一句名言:“未曾学艺先习礼,未曾学武先习德”,这段话深刻阐释了武术与武德的关系,以及把武德放在了习武的首位。掌握了武术技能,不仅能强大自己,同时在体能和技艺上对他人拥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没有“德”作为支撑,那么精湛的武术技艺可能会危害他人。辩证来看,武术与武德的关系,就好比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更好地服务社会;使用不好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把学习武术之前先把学生的“德”培养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而武德的内涵,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礼、义、仁、智、信”是武德的基本内核,通过学武时的课程设计,武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武术教学过程的始终,“礼”始终是武德教育的表现形式。从习武之前的师生礼仪过程,到教学中的同学之间的礼仪,至最后课程完毕后的礼仪。武德的所有表现形式,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学过程的各种“礼仪”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说礼仪是固化的表现形式,在武德教育中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长期以来,武术教育界仅以一个“抱拳礼”涵盖武德教育,缺少对武术礼仪的挖掘,使得武德的内涵不能够在教育体系中得以显现。在武术教学中礼仪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设计和安排,既要在课程的整体性中得以体现,也需要落实在每一堂课当中。对于竞技武术运动员来说,除了对武术技艺本身的追求之外,还需要将武德教育设计贯穿在每个训练周期以及周一次的训练当中。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或是专业的武术运动队,对武德外显形式的礼仪进行设计不太现实,而且标准不容易统一,因此,国家武术运动主管部门应集中力量,针对不同武术教学的场景分门别类的进行武术礼仪设计,并下发使用标准,用于各级武术教育单位在教学中进行施行,以便使武德教育的推行更有力度和更富有成效。
2、武德的文化意义及其作用
武德的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项目上的延伸,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的不仅是武术本身,更是其内在的武德之风。从武德的内核,即礼、智、仁、义、信可以看出,武德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儒家提倡教育的“六艺”,其中也包含了武术的部分内容。武德的文化意义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一种体现,它更具有一种“侠义”文化在里面。武侠小说中凡具有高超武功并且心地淳厚之人,必被冠以“侠”的标签。因此,“侠”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于武德当中。武德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德在教育中是一个实践体,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需要向大众传播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武德文化是一个汲取数千年中国华夏文明的载体,它将所有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对于礼和善的精粹文化进行吸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德文化。说到武德的作用,武术本身是战胜别人的技术,但这种技术是需要用武德来进行自我约束。武技制人,而武德服己,武德文化将战胜他人和征服自己作为修炼的重点,以此来达到某种平衡。因此,武德不仅具有律己的作用,并且有修身的作用。那么,习武者通过自我的武德修炼,不仅强大了自我的内心,同时,也要将修炼武德这一内化的过程和结果传递给他人,使别人能感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和“仁者无敌”的精神境界。其结果就是:征服对方的,不是依靠自己武术技能和力量的优势,而恰恰是武德闪烁的精神之光,这就是武德所要传递的精神之力和武术的身体之力的区别所在。
3、武德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体现研究
武德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不同性质的武术单位教学中如何设计、体现武德文化,使受教育者从外在的形式直至转变化为其内化的过程,值得武术教育工作者深思。对于竞技武术运动队来讲,武德文化从学习者武术入门伊始就应该进行教学设计,民间的拜师礼长期以来为武术学界所诟病,但其对师的尊敬仪式方面,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竞技武术专业运动员不应该只是技术的入门和提高,更应该在武德文化方面补上这一课。从每堂训练的开始、课中直至课程的结束,都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武术技术磨炼,而更是对武德的深化和理解。一个具有极高武艺的人,在技术和武德不断磨炼的过程,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武德的人。在不断提升自己武术技术的同时,武德也不断随之升华。这应该才是武术教育的本质。武德文化教育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根据武德文化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以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员进行武德文化的学习和熏陶。而且,在武术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要把武德教育与武术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把德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学员。
4、武德文化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一堂好的武术课,应该是包含有武德文化在内的课程,象跆拳道运动,其“以礼始,以礼终”在课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就是实例。长期以来,竞技武术运动员在每天的训练中,缺少武德的传授而只注重技术的增长,把每一次难得的武术课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技能课”。因此,首先各级运动队,特别是教练,要改变竞技武术“唯技术”的倾向,把武德作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部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武术管理部门要改变唯竞赛成绩来衡量各级武术运动队的单一评价标准,把武德内容充实到各级运动队建设当中,把各级武术运动队武德传授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同时,开展对武德礼仪的研究和拿出可执行的武德教材;提供给各级武术运动队可以实施的武德教材范本和内容;对各级武术教练员进行武德教材的学习和培训,使武德与武术技能能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推动武德在各级武术运动队的执行与开展。
对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系统的武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摸清“家底”,对这部分教师群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并对各级各类学校系统的武术教学大纲进行研究,以量身为这些学校的武术课程订做适合他们的武德教育方案。大学与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不同,而幼儿园又与之有差别,在制定武德教育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学校的特性,分门别类为他们提供可以执行的武德方案。各类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虽有不同,但武德文化的贯彻目标却是相同的,可以为大学、中小学及幼儿园提供适合他们的武德教材蓝本。同时,也要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武术教师进行武德教育专项培训,以使武德教育真正能融入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当中。
对于民间广泛的社会群体,也应全面启动武德教育计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社会群体提供适合他们的武德文化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武术社会辅导员的武德培训,使技能和武德双方面都能够齐头并进。在对民间社会团体进行武德教育融合时,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群体对武德文化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武德的文化性和历史性、知识性,使武德文化真正的走入课堂、走进社会大众。
5、结语
注重武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武德教育,这是长期以来武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已故著名武术学者徐才先生曾说过: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要向世界传播什么样的武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武德作为中国武术教育里面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应该得到大力的发扬和传承。将武术传播到世界,是当代武术人的理想和责任,而其中必定要有武德文化的存在。唯有如此,我们向世界传播武术时,才更有中国传统文化所焕发出的底蕴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彭文峰.探究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武术选项教学中武德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9).
[2]徐锋.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
[3]唐忠才.论当代武德缺失的历史前提[J].中华武术(研究),2015(10).
[4]侯歆,周小樱,闫民.武术教学渗透武德教育的路径[J].武术研究,2019(06).
[5]薛卓君,陈青.“礼文化”对武术文化的影响研究[J].武术研究,2020(01).
刘建华.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J].武术研究,2020,5(05):32-34.
分享: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了兵器技击从古至今的演变特征,即由"技击"走向"审美";由"繁荣"走向"落寞";由"一体"走向"多元",然后又对兵器技击演变特征的动因进行了解析,即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其由"繁荣"走向了"落寞";精神诉求的不同决定了其由"技击"走向了"审美";目标导向的不同使兵器技击训练体系由"一体"走向了"多元"。
2022-01-20世界的武术看中国,中国的武术看河南,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历史文化厚重,产生了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心意拳等优秀拳种,尤其以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奠定了中华武术内家拳、外家拳技术体系和修炼法则的建构,少林拳禅武合一和太极拳由拳入道构建了中华武术拳理技术的框架。少林寺的禅武一体和陈家沟太极发源地的文化标志与影响力成为中原武术文化的代表。
2022-01-17相较于中华武术精神而言,武术的具体表现包括时代不同、制度限制、思想意识等层面,中华武术流经历史长河,在新时代的催促下更是不断自我改正,这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旧能发展得如火如荼之因。发展中华武术是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在需要。[1]当然中华武术的基本精神就是集中所有文化现象中的最细微的内在推动和思想基础。
2022-01-17精神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文化学的观点,可以将精神理解为精粹和精髓,她居于文化的核心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自由解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在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中华武术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华武术精神文化对于提升武术文化自信,丰富武术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022-01-17“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文化自信是对传统的接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体”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全球化浪潮中,各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武术是华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始终贯穿着中华文化,蕴育成自己独特的体系。武术与文化自信是具有内在关联的,武术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2022-01-17文章使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关于少林易筋经在不同人群心理健康中的实证研究型文献,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易筋经对不同人群及其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易筋经在国内心理学的研究趋势进行归纳梳理,得出关于易筋经在国内心理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向,以期为把握少林易筋经研究趋势及后续研究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与分析框架。
2022-01-17国术作为本土体育中较为典型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代表,伴随国术家群体的出现而逐步发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术家群体在近代武术体育化进程中的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术家群体中出现了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国术人才并建立相应的国术馆组织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国术家群体建立了以"试"为核心的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竞技对抗的国术体系。
2022-01-17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太极拳、健身气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网红"。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以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比赛推动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普及、以课程带动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普及与提高,是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21-11-11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1949年以来,中国式摔跤作为全国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但80年代末开始,国家制定、执行奥运金牌战略后,中国式摔跤退出了全运会的舞台,相关专业队相继解散,中国式摔跤走入了低谷。而今,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中国式摔跤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09-03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学武术教法单一、教师缺乏角色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武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攻防含义,并且缺乏低强度对抗性内容,而教法中武术教师这个角色的饰演并没有成功地促进孩子们对武术及其文化内涵的喜爱。故得出武术教材应以其核心属性为基础,通过在双人攻防技术动作演练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尚武精神。
2021-08-30人气:3562
人气:3228
人气:3125
人气:3018
人气:300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4571
主管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主办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0-520X
国内刊号:42-1105/G8
邮发代号:38-234
创刊时间:195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9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