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中原武术是河南中州地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更是中华武术极为重要的文化历史根源。通过分析新时代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现状,梳理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类别,从拳技根源文化、发展传承、文化开发结合养生休旅发展趋势,立足河南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和带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开展中原武术文化历史档案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和建设中原武术博物馆、挖掘拓展中原武术文化产业城镇新实体、拍摄中原武术文化拳种传承影视剧等开发转化路径,从而提升新时代中原武术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深度。
1、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特色与经济产业优势
世界的武术看中国,中国的武术看河南,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历史文化厚重,产生了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心意拳等优秀拳种,尤其以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奠定了中华武术内家拳、外家拳技术体系和修炼法则的建构,少林拳禅武合一和太极拳由拳入道构建了中华武术拳理技术的框架。少林寺的禅武一体和陈家沟太极发源地的文化标志与影响力成为中原武术文化的代表,其技术、文化发挥着深远的宣传和文化交流功能。长期发展中武术与佛家禅宗理论紧密融合和互动发生交汇出少林拳的理论内涵与思想主题,少林拳系对北方的大部分拳种产生了重要影响,俗语“天下武艺出少林”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出自周易与太极哲理的太极拳是中原武术文化另一特色,蕴含武术由人类生存之道逐渐升华到攻守辩证的哲学思想层面,以柔刚概念解释了武术内在机理和拳理思路,强调了武术克敌制胜的人体潜能与技巧,对武术的练功方法、表现形式和技击方式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哲学的视角认识和展现了中国武术思想与文化境界。[2]苌家拳从中气论深化了拳术修炼培养中气的方法,这是自春秋战国以来道家气功与武术结合标志武术体系完善之后的又一理论方法的推进,为武术的理论与技术继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树立了典型的中原武术流派特色。
中原以黄河流域形成了少林、太极不同技术特色和拳理思路的两大著名拳种,成为中华武术庞大体系的顶梁柱,足以反映中原武术文化深厚资源特色与历史积淀。以少林、太极举办的各类国际和国内外赛事、武术节等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文化事业的兴盛,更加展现了经济产业发展中文化价值。[3]中原武术文化资源转化开发利用必须找准制约中原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全局性、深层次的突出短板,立足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的精神文化需要、养生休闲、产业新业态,研究和挖掘中原武术文化产业新实体、文化传承开发等转化路径,为中原武术文化进入新时期发展提供了强大凝聚力,实现河南武术强省建设的使命。
2、中原武术文化产业资源转化发展现状
中原武术产业具有可持续发掘的丰富资源,由“少林”“太极”品牌所创造的巨大武术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明显,以武术文化逐渐拓展众多产业新局面,简单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拳技传承培训产业。拳技传承培训是武术文化产业最根本的产业形式,以少林、太极为品牌代表的拳技教学、传承培训遍及国内外,尤其是登封武术学校发展打造出少林拳都的宏大培训产业群,以太极拳为代表的陈家沟家庭拳馆和国内外太极拳养生培训馆引领了生活健康新消费理念。同时,由此带动了武术服装、器械、教材以及网络教学片等相关文化用品产业的蓬勃发展。二是武术赛事与交流等相关文化活动。以河南省内举办的少林武术节和太极拳年会成为国内外武术赛事的典范,相关的武术文化研讨交流活动频频带来武术创新火花,不断提升河南中原武术文化的价值与符号特征。三是以武术之乡和拳种发源地开展的体验武术养生旅游带来巨大的经济创收。少林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不计其数,陈家沟养生旅游体验项目带动周边农村旅游产业新创收,间接带动相关住宿、餐饮、观光等消费项目,让参与者切实享受到武术文化的实惠。四是以互联网新媒体形式开展的信息化路径日益昌盛。互联网各大媒介以武术文化相关的内容、形式不断丰盈,网络信息查询、学习、搜索、联络等活动发达通顺,强化了武术文化的推介和发展。武术文化资源开发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拓展出新的产业模式。
中原武术发挥着深远的文化功能和拳械技术体系影响力,在文化河南、中原崛起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文化软实力与产业价值,为河南树立了文化产业亮点式品牌作用。全面纵观中原武术文化产业资源转化现状还存在基础性文化功能开发不足,尤其在新时代文化复兴大背景下,中原武术文化基本传承脉络和拳技发展历程转化产业不足,中原武术文化集群产业圈发展有待提升,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武术文化产业资源开发迎来新时代和新局面。中原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能深度挖掘蕴含的内在价值,是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身战略,推动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也是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有力措施。研究中原武术产业资源转化开发与创新发展,必须找准制约中原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短板,为中原武术文化产业资源转化创新指引新方向、新思路,提升中原武术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中原武术文化在建设体育强省,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增长中的新动能和新贡献。
3、新时代中原武术文化资源转化开发策略
3.1 建设中原武术文化博物馆,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与自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遵循“以武会友,共同进步”的宗旨已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少林武术节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少林武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武术竞赛、国际武术段位考试、武术培训与交流、论文研讨会、大型文体表演、武术迎宾活动、少林寺游览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等,成功塑造了以郑州登封少林景区为核心的少林拳都形象。同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太极拳年会以焦作为核心,积极宣传推广武术文化,把太极拳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共享太极拳的养生修身作用,太极拳已成为“世界第一武术运动”,为旅游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诸多武术活动不断推动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产业效能,也更广泛地呈现了中原武术的精神与文化自信。
中原武术作为宏深的文化现象、历史文献,拥有丰富的发展历程,为了更持久传扬武术文化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全方位梳理和展示中原武术历史与文化资源,提升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功能,建设中原武术文化博物馆成为新时代中原武术文化资源转化开发利用发展的首要举措。中原武术文化博物馆通过各种方式走进群众的生活中,以亲民且鲜活的姿态生动讲述中原武术文化,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深层次追求。中原武术文化博物馆以广泛应用的数字技术为中原武术文化展示提供服务模式、传播路径,衍生出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文化节目。[4]中原武术文化博物馆收集和挖掘武术文化藏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中原武术珍贵历史实物、文献书籍、青铜兵器以及有关石雕木刻匾额证章等。结合文献、图片资料及多媒体展示手段,多角度展示中原武术的博大内容,传承延续历史文化印迹,中原武术文化博物馆建设策略让大众能够更直观了解中原武术广袤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新业态。
3.2 开发中原武术文化主题的城、镇产业新实体
以中原武术特色构建文化产业旅游名城小镇是传承与发扬武术文化、促进大众参与保护和深化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也是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有力措施。[5]结合河南省传统文化与体育供给侧改革带动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格局,理清中原武术文化资源内涵、特征,构建中原武术文化资源开发思路,以中原地域武术拳种文化、武术发源地、武术赛事、历史名城、全民健身与体验旅游为内涵抓手,从武术文化需求、武术培训、武术产品营销、媒介运用、武术新业态等方面逐步形成产业城镇新实体,拓展中原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原武术文化特色名城小镇是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实施和打造中原文化崛起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重要举措。焦作温县陈家沟以太极拳发源地打造开发太极文化主题公园和太极小镇,塑立太极拳经典招势塑像,以太极文化、周易文化、太极拳拳理养生文化思想设计公园和太极小镇,配合当地饮食打造太极养生膳食文化,强化太极拳地域特色,以太极拳定为太极名城树立了焦作市城市主题文化特色,不仅宣传太极拳,更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登封市以少林拳、禅宗文化、佛家素食和养生理念建设少林拳都名城,为少林拳培训、养生修行、体验旅游拓展少林拳及其禅武文化开发产业新实体,夯实登封少林拳文旅产业内涵,奠定登封市武术文化标识和产业城特色。开发开封宋文化,并结合宋都衔街、清明上河园发展模式整合宋文化与武术健身公园产业结构,立足历史文化品鉴中原武术相关文娱产业实物经济开发与拓展。
著名的冶铁文化棠溪宝剑地处棠溪源风景区,发挥铸剑历史资源可以发展剑文化主题小镇,以棠溪宝剑发源地河南西平县打造短兵器主题的中国剑城,凝聚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和武术养生修身结合的城镇文化发展理念,深入剑文化与君子文化内涵研究,挖掘整理剑器养生手段、观赏、品鉴、工艺礼品等价值功能,宣传引领消费认知,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宣传思路,将地域优势历史文化传承与产业经济有效结合,实现城镇文化品牌与产业发展双丰收。心意六合拳、查拳发展地周口、漯河等结合地缘拳种健身养生特色可以构建中原武术文化地域主题小镇和产业园区,开发设计研发主题特色的文化产品发展武术文化贸易。开发中原武术文化主题的城镇产业实体是以中原武术文化内涵精神与文化物化的经济产业,创新的核心是以文化服务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产业经济系统,以中原武术文化开发和创意带动文化交流与经济繁荣,是对地域文化、城市形象、武术养生旅游、武术文化产业、产品设计开发更沉实的推介。
3.3 强化融媒体传播与地域拳种影视剧带动体验旅游宣传
文化宣传见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影视剧,一部《少林寺》电影不仅开启了国内功夫影视剧的新发展,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力推动了中华武术国际化宣传与发展,引发全球对少林功夫的痴迷与向往,由此带动少林拳国际化培训、竞赛和少林寺旅游发展。《太极》系列电影进一步引发了太极拳养生健身价值与功夫文化魅力的热捧,带来了巨大的旅游观光效益和人气。[6]以少林禅武和太极拳文化相关的产业与消费成为全球爱健康人群体育消费的重要项目,河南接待境外游客中有一半以上是受少林功夫和太极拳文化的吸引,对中华武术的求知与渴望来河南游览参观,少林寺和陈家沟每年接待百万人次国外武术爱好者学习、交流、参观和文化感受,这些游客旅游目的更多来自对武术文化的体验与膜拜。
随着影视剧和文化网络传播发展,各类媒体广泛合作,媒体融合快捷、多元、立体的特点让“人人都做传播者”。[7]影视作品《少林寺》和《太极》为我们开启了影视宣传中原武术文化方向,结合当下融媒体特点拍摄中原武术拳种历史文化、代表人物、练习技巧、相关产品和小故事以及拳种传承文化影视剧,挖掘中原武术拳种的技法、养生、文化、历史传承等题材,丰富中原武术文化内涵的结构,扩展中原武术影视剧和网络宣传片的多种媒体路径,新时代必须借力传播技术和更新传播手段,强化融媒体传播与地域拳种影视剧带动体验旅游宣传,让中原武术文化内涵与日常生活、出行旅游、文化创意、学习体验、人文故事、武术文化产品、欣赏把玩等相融合,引领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消费模式,使中原武术文化传播与文化资源转化具有向上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郭德兵.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5):48-51.
[2]肖亚康.武以载道――武学与道家思想关系探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142-144.
[3]徐光春.中原文化中原崛起——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香港"中原文化港澳行"恳谈会上的讲话[J].决策探索,2007(2):6-9.
[4文重埔物馆热助力传统文化传承(DBIOL重庆文明网,2019-12-23.
[5]黄海燕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就、走向与举措[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5):15-21.
[6]刘冰.中原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2):130-132.
[7]仲敏.融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及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8):242-243.
文章来源:肖亚康.新时代中原武术文化资源转化开发研究[J].武术研究,2022,7(01):27-29.
分享: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了兵器技击从古至今的演变特征,即由"技击"走向"审美";由"繁荣"走向"落寞";由"一体"走向"多元",然后又对兵器技击演变特征的动因进行了解析,即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其由"繁荣"走向了"落寞";精神诉求的不同决定了其由"技击"走向了"审美";目标导向的不同使兵器技击训练体系由"一体"走向了"多元"。
2022-01-20世界的武术看中国,中国的武术看河南,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历史文化厚重,产生了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心意拳等优秀拳种,尤其以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奠定了中华武术内家拳、外家拳技术体系和修炼法则的建构,少林拳禅武合一和太极拳由拳入道构建了中华武术拳理技术的框架。少林寺的禅武一体和陈家沟太极发源地的文化标志与影响力成为中原武术文化的代表。
2022-01-17相较于中华武术精神而言,武术的具体表现包括时代不同、制度限制、思想意识等层面,中华武术流经历史长河,在新时代的催促下更是不断自我改正,这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旧能发展得如火如荼之因。发展中华武术是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在需要。[1]当然中华武术的基本精神就是集中所有文化现象中的最细微的内在推动和思想基础。
2022-01-17精神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文化学的观点,可以将精神理解为精粹和精髓,她居于文化的核心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自由解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在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中华武术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华武术精神文化对于提升武术文化自信,丰富武术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022-01-17“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文化自信是对传统的接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体”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全球化浪潮中,各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武术是华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始终贯穿着中华文化,蕴育成自己独特的体系。武术与文化自信是具有内在关联的,武术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2022-01-17文章使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关于少林易筋经在不同人群心理健康中的实证研究型文献,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易筋经对不同人群及其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易筋经在国内心理学的研究趋势进行归纳梳理,得出关于易筋经在国内心理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向,以期为把握少林易筋经研究趋势及后续研究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与分析框架。
2022-01-17国术作为本土体育中较为典型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代表,伴随国术家群体的出现而逐步发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术家群体在近代武术体育化进程中的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术家群体中出现了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国术人才并建立相应的国术馆组织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国术家群体建立了以"试"为核心的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竞技对抗的国术体系。
2022-01-17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太极拳、健身气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网红"。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以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比赛推动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普及、以课程带动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普及与提高,是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21-11-11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1949年以来,中国式摔跤作为全国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但80年代末开始,国家制定、执行奥运金牌战略后,中国式摔跤退出了全运会的舞台,相关专业队相继解散,中国式摔跤走入了低谷。而今,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中国式摔跤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09-03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学武术教法单一、教师缺乏角色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武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攻防含义,并且缺乏低强度对抗性内容,而教法中武术教师这个角色的饰演并没有成功地促进孩子们对武术及其文化内涵的喜爱。故得出武术教材应以其核心属性为基础,通过在双人攻防技术动作演练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尚武精神。
2021-08-30人气:4869
人气:4262
人气:3950
人气:3945
人气:374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3309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体育
国际刊号:1009-783X
国内刊号:11-4513/G
邮发代号:80-537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9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