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武术操是将武术基本功练习与节拍体操结合起来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其特点是实用性、表演性、趣味性强,易于学习和推广。近年来,武术操在大众健身运动中备受青睐,其良好的健身效果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也开始引入武术操,用以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质与体能。高校在公体课教学中引入武术操的创编与应用,既能发挥其增强大学生体质与体能的功能,又能有效传承、发展中华武术文化,可谓一箭双雕。研究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与实践应用,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武术操是将武术基本功练习与节拍体操结合起来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实用性、表演性、趣味性强,易于学习和推广。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全社会兴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武术操在大众健身运动中独树一帜,备受广大爱好武术与健身的民众青睐,其良好的健身效果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随着武术操影响的扩大,教育界也开始研究武术操的开发与利用,学校体育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究武术操的引入与应用。体育(physicaleducation)是一种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的独特社会文化现象,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多种种类。学校体育教育以体育为媒介,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与体能、促进人的全面为目的。高校体育教育有课间操、体育课、户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但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育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因此,在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引入武术操既能发挥其增强大学生体质与体能的功能,又能有效传承、发展我中华武术文化,可谓一箭双雕。
1、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引入武术操的价值
价值取向和标准决定价值判断,影响人们的价值追求与选择。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主体根据体育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因、信念和标准。[1]我国学校体育在历经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价值取向也在不断流变,当前“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成为主流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具有导向和教育功能,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体质与体能;另一方面,倡导、激励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体育精神与意识。因此,厘清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武术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之一,在高校公体课教学中引入武术操具有多元的价值。
1.1文化价值
中华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历经千年源远流长,将中华武术中的基本动作,包括身法、腿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等经过创编组合在一起,再配以不同风格的音乐,以符合操节拍的形式展现出来就成为武术操。将武术操引入到高校公体课教学实践中,在武术操教学中,大学生可以深度接触与学习中华武术,增进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与兴趣有利于在体育教育与教学的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
1.2教育价值
学校体育最核心的价值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素质指人体在从事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时,各器官系统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主要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方面。武术操在身体形态矫正与塑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身体是艺术的表达、是武术的灵魂,是精气神的展现。[2]例如少林功夫在身形上要求修炼者“站似一棵松,卧似一张弓”,武术操的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等姿势都有利于学生的身体体态塑造训练。武术操动作多、运动量大,动作组合的整合性、趣味性强,能在练习中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与组织,在刚柔并济的武术动作练习中兼以气息调整,其运动量与运动负荷更有利于促进人的生理机能发展。
1.3运动价值
运动能促进人的体质与体能发展,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所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不同的运动专项有不同的竞技特征,例如举重主要看力量,长跑主要靠耐力。武术操作为大学生的体能训练项目不但对参训者的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动作协调性、柔韧、灵敏性等都有积极意义。
2、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武术操的创编以武术基本动作为媒介,选编动作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运动负荷。一套完整的武术操运动负荷要遵从“小-大-小”的循序渐进原则,动作编排上要包含全身不同部位的动作,包括身法、腿法、步法(进步、退步、上步、撤步、垫步等)、手型(掌、拳、勾)、步型(马步、弓步、歇步、仆步、虚步)、手法(拳法、掌法、勾法),整套动作要自然流畅,充分展示武术的艺术美的同时,注重技击与防守相结合。
2.2教育性原则
高校公体课引入武术操作为武术部分教学内容的素材,就要求武术操的创遍要符合教育性原则,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应设置合理的、符合小大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体现整节课对大学生的基本功、基本手型和手法、基本步型和步法的要求,也要注重在各种动作演练时对基本技法的训练。其次在教学中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把示范和讲解相结合,运用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整体性原则
一套完整的武术操套路组合往往包含不同的武术基本动作,它以武术的技击动作为素材,再以攻守进退、刚柔虚实、动静疾徐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故又被称为“套路”。从套路这一概念来看,就充分体现了武术操创编的完整性。另外,武术操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练习,它应该与除运动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融合,如兴趣培养、情感体验、武术有关知识的渗透等。
2.4趣味性原则
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往往比较枯燥,但创编成的武术操要选配与动作套路风格匹配的背景音乐,动作表现节律要韵律化,这就增加了武术操教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武术操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创编的实践应用思路
3.1广泛搜集整理创编素材,根据需要确定整套操的编排形式与套路形式
武术操的编排形式主要有套路式和操节式,两种形式各有特点。套路式武术操表演性更强,适合于学校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及其他文艺形式的表演;操节式武术操节拍韵律感强,健身效果更佳,适合于学校大课间操及其他人群的健身活动。套路式武术操的编排重点是套路动作的选编与组合。套路动作创编以武术基本动作为素材,整个套路动作一方面要有连贯性,动作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一般编排三十到五十个动作为宜;另一方面,动作选择要涉及全身不同部位。操节式武术的操节编排一般以每节八拍,由六到八节组成。编排时要注意每八拍的动作要相对连贯,还要考虑队列队形变化以及位移等因素。
3.2整套操的结构布局要合理、科学
整套操的结构布局要遵循运动规律及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负荷,一般而言,一套完整的武术操结构主要包括起势、主要内容、收势三部分。从运动负荷来看,起势部分运动量要小,可以让练习者热身,主要内容部分的运动量要大,以达到强身健体的锻炼实效,收势部分的运动量要小,主要是以身体放松为宜;从动作难度、幅度来看,要遵循“小-大-小”的运动规律。一套结构合理、难度适中的武术操,能很好地体现健身、娱乐和教育价值。[3]
3.3创编能力培养与套路演练相结合,为学生将来的创编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公体课教学中的武术操教学要将武术操的创编能力培养与套路演练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武术操的特点、价值与创编原理,另一方面要通过创编实践演练来将理论与实践贯通,已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创编”的意义所在,所谓创编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选择预处理素材的能力,要突出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这也是武术操创编的多元教育价值之一。
3.4音乐选配与动作表现风格一致,体现操节与音乐的融合,有效激发学生的精气神
中国武术历来讲究身心合一、内外兼修,武术操的编排与演练以武术动作为元素,也讲究身心兼修。为了提升武术操的表现力,一般都要选配背景音乐来最大限度地激发练习者的精气神,这一点在套路式武术操表演方面尤为重要。例如太极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拳法,所以在创编类似太极风格的动作缓慢轻柔的武术操时,可以选择一些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更能提升学生的演练效果;少林棍法练习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快速勇猛,我们创编类似风格的武术操就要选择“中国功夫”这样风格的音乐,更能激发演练者的精气神。在武术操的音乐选配时要充分考虑武术操的动作表现风格,选择与其风格一致的音乐,才能体现操节与音乐的融合,有效激发学生的精气神。以学校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性套路式武术操为例,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能够焕发演练者的万丈豪情,增加其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3.5健身性、表演性、趣味性兼容并蓄,提升武术操创编的整合性
学生对于武术操的学习能使其感受到强身健体的效果,通过长期对武术操的练习不但可以调节人体内环境稳态,对多种慢性疾病都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生理学基础。[4]许多研究表明武术操能提升练习者的体质健康,具有很好的健身性,这也是高校引入将武术操的根本目的之一,但武术操本身具有多元价值,创编武术操的实践中要注重整合性,做到健身性、表演性、趣味性兼容并蓄。
3.6不断提升教师武术教学素养,保证武术操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教师是武术教学的执行者,良好的师资是武术教学的基本保障,加强武术师资的培训有利于保证武术进校园的健康持续的发展。[5]高校武术操教学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支持,教师自身的武术素养与教学机制都是武术操创编教学的核心素养,只有不断提升教师武术教学素养,才能保证武术操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武术操取材于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武术,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武术操创编在继承、保留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融入了时代元素。武术操走入高校不但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还能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研究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与实践应用,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苗志文,张帆.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125-126.
[2]王林.武术养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3]付明萍,李拥军,郭丽丽,张帆.体育视角下武术操的创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6(4):89-91.
[4]马琴,刘秀峰.武术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的意义与策略研究[J].武术研究,2019(8):67-69.
[5]吕福祥.武术进校园发展趋势研究[J].武术研究,2018(1):65-67.
李宏.高校公体课教学中武术操的创编与实践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1):31-33.
基金:2019年度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ST201982);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S[2018]GHBGZ049)
分享: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了兵器技击从古至今的演变特征,即由"技击"走向"审美";由"繁荣"走向"落寞";由"一体"走向"多元",然后又对兵器技击演变特征的动因进行了解析,即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其由"繁荣"走向了"落寞";精神诉求的不同决定了其由"技击"走向了"审美";目标导向的不同使兵器技击训练体系由"一体"走向了"多元"。
2022-01-20世界的武术看中国,中国的武术看河南,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历史文化厚重,产生了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心意拳等优秀拳种,尤其以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奠定了中华武术内家拳、外家拳技术体系和修炼法则的建构,少林拳禅武合一和太极拳由拳入道构建了中华武术拳理技术的框架。少林寺的禅武一体和陈家沟太极发源地的文化标志与影响力成为中原武术文化的代表。
2022-01-17相较于中华武术精神而言,武术的具体表现包括时代不同、制度限制、思想意识等层面,中华武术流经历史长河,在新时代的催促下更是不断自我改正,这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旧能发展得如火如荼之因。发展中华武术是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在需要。[1]当然中华武术的基本精神就是集中所有文化现象中的最细微的内在推动和思想基础。
2022-01-17精神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文化学的观点,可以将精神理解为精粹和精髓,她居于文化的核心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自由解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在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中华武术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华武术精神文化对于提升武术文化自信,丰富武术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022-01-17“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文化自信是对传统的接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体”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全球化浪潮中,各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武术是华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始终贯穿着中华文化,蕴育成自己独特的体系。武术与文化自信是具有内在关联的,武术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2022-01-17文章使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关于少林易筋经在不同人群心理健康中的实证研究型文献,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易筋经对不同人群及其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易筋经在国内心理学的研究趋势进行归纳梳理,得出关于易筋经在国内心理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向,以期为把握少林易筋经研究趋势及后续研究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与分析框架。
2022-01-17国术作为本土体育中较为典型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代表,伴随国术家群体的出现而逐步发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术家群体在近代武术体育化进程中的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术家群体中出现了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国术人才并建立相应的国术馆组织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国术家群体建立了以"试"为核心的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竞技对抗的国术体系。
2022-01-17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太极拳、健身气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网红"。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以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比赛推动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普及、以课程带动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普及与提高,是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21-11-11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1949年以来,中国式摔跤作为全国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但80年代末开始,国家制定、执行奥运金牌战略后,中国式摔跤退出了全运会的舞台,相关专业队相继解散,中国式摔跤走入了低谷。而今,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中国式摔跤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09-03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学武术教法单一、教师缺乏角色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武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攻防含义,并且缺乏低强度对抗性内容,而教法中武术教师这个角色的饰演并没有成功地促进孩子们对武术及其文化内涵的喜爱。故得出武术教材应以其核心属性为基础,通过在双人攻防技术动作演练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尚武精神。
2021-08-30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武术研究
期刊人气:2445
主管单位:山西省体育局
主办单位:山西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体育
国际刊号:2096-1839
国内刊号:14-1387/G8
邮发代号:22-86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9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