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就有武术,而且在儒家思想大文化背景下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儒家文化的产生为起点,从而深入研究分析儒家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并指出儒家文化的思想对武术“武德”思想形成产生,尚武精神重塑以及武术技击风格的影响,希望充实武术的理论基础,更好的传承武术。
理论思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调节系统,中国的思想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重用,这种文化在经过岁月的历练后,对社会、经济、政治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必定带有儒学思想的影子。儒家文化思想为武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起源,这是不可磨灭的影响。
1、儒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延续至今,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他提出了“仁”和“礼”的思想,后续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孟子主张“君轻民贵”,孟子的主张对儒学起到了一定了补充作用。儒学的发展高峰时期应该是东汉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时期的儒学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董仲舒在“仁义礼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自此以后人们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这是整个儒学体系的重要组成。
尚仁崇德。“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的最高的道德品质”。其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仁者,人也”。儒学“仁爱”思想中包含着的人性自觉、责任意识、利他情感和牺牲精神等多种道德意蕴和伦理精神,成为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还内在地包含着诸多德性规范。守信重义。守信重义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信”是儒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儒学精神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贵和尚中。和谐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儒家所崇尚的“和”的境界是一种多元与开放的状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承认差异性的存在,做到求同存异。修己慎独。儒家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把修身、慎独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修己”就是注重自身品质的提高,慎独是儒家伦理的重要思想,是自律与自觉的表现。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诚信”“信义”“和合”“慎独”等思想,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资源。
2、武德思想的形成
中国武术自古就有一句名言:未曾习武先习德。中国人将个人德行看的非常重要,武艺要传给品德高尚的人。早期的武术多为军事用途,讲究杀敌制胜,必然暴力血腥,后来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发生了转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就是仁,仁就是仁爱,朴实,宽容,武德的内涵正是以这些为主要内容构成的。
在一些武侠文学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些不具备武德的人在习得高深的武功后危害社会,这是人们对武德的一种隐性表达,说明武术一定要让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去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武术才能更好的发扬光大。武德思想的核心是“仁”。在微观上,武德思想中“仁”表现为对敌人留有宽恕之心,最终目的是制服而不是取其性命;在一些有记载的武术对抗中,武术大家们的比试往往是点到即止,并非取人性命那般凶残;宏观上,武德体现在一些诸如霍元甲这样的武术名家对国家的热爱,对国民的关切,强调习武强身,保家卫国。这通常被视为武术大家的武德精神,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了。
“和”是武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和”在追求武德的武术家眼中是至关重要的,武术并不是竞技运动,武术追求也绝不是竞技运动中的“更快、更高、更强”。和在武术中体现为和气,双方在技术层面上更多的是切磋而非厮杀,通常获胜一方表现得更为谦逊。以德服人,先礼后兵是中国式的伦理,而这些多是在儒家文化的“仁”的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3、武术技击风格的形成
在早期的原始劳动捕猎中,人与兽斗,人与人斗中就存在了格斗的意味,当文明发展趋于完善时,人们将这些斗争中的经验总结起来,用于更大的人类群体斗争中——战争。武术早期运用于军队中,技击的含义是最主要的,以击杀为最终目的,这种武术表现得较为暴力血腥。
当儒家文化盛行后,武术的技击含义不再受重视,以至于出现了武舞。武术习练者们追求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人们把武术当做艺术,既是艺术,就应该具备艺术的成分在其中。艺术追求的是美,而武术在某种程度而言是身体的艺术,自然是身体的美。武术习练者在进行武术练习时无不最求“神韵”,一招一式的飘逸和灵动,怎样能展示出身体的艺术就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自身,武术的技击含义逐渐被忘却。
如今的武术套路被人们诟病,“没有实战价值”,“花架子”一些批评的话语不断涌现,这跟武术早期的内在追求有着密切关系。究其根源,还是武术的技击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4、尚武精神的重塑
自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厉炮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人们开始意识到“强国强种”的重要性,各路精英们纷纷强调尚武精神的培养,重视武术发展,大办武术协会,各种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这也不失为武术发展的一个小高潮。
但是,中国人重文轻武的思想却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发生改变,人们对武术的看法还是留有一定的偏见。
孔子重“礼”,认为体力劳动是低下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直都存在于中国人的脑海里。即使在上个世纪中我们遭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人们仍然没有彻底改变固有的思维,只是略微改善。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种思想?
中国的社会是宗法制的,讲究血缘关系,重视人与人的关系,结果自然是维护集体而限制个体。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主张个人实力自当是不太可能的。本身就具有尚武精神又必然走向竞争的武术定是不被看好和提倡的。
重塑尚武精神一直就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一个民族若手无缚鸡之力,那这个国家的国防事业,民族的未来该如何发展?尚武精神不是鼓励杀戮,人与人之间称王称霸,也不是通过战争来发泄。人的本质属性是动物,动物在自然界的生存要求其自身具有强健的体魄,尚武精神是要让人们崇尚武术中的强健,壮大自我,力量带来信心,强大产生宽容,不许人欺,也不欺人。
5、结语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彰显国家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做到文化自信。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有利益就有斗争,这种斗争无外乎思想和身体两方面。中国武术是先人们在早期斗争中总结出的精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强健自身的有效方式,同时还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琳.弘扬儒家思想的探索[J].教育艺术,2017(08):9.
[2]崔诚亮.虚拟生存视域下儒家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06-111,129.
[3]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与历史[M].成都:四川大学,1995.
[4]蔡峰,张建华,张健.儒家礼文化视域下的传统武术道德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05):56-61.
谈可,褚钧.儒家文化对武术的影响[J].武术研究,2019,4(9):21-22.
分享: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了兵器技击从古至今的演变特征,即由"技击"走向"审美";由"繁荣"走向"落寞";由"一体"走向"多元",然后又对兵器技击演变特征的动因进行了解析,即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其由"繁荣"走向了"落寞";精神诉求的不同决定了其由"技击"走向了"审美";目标导向的不同使兵器技击训练体系由"一体"走向了"多元"。
2022-01-20世界的武术看中国,中国的武术看河南,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历史文化厚重,产生了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心意拳等优秀拳种,尤其以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奠定了中华武术内家拳、外家拳技术体系和修炼法则的建构,少林拳禅武合一和太极拳由拳入道构建了中华武术拳理技术的框架。少林寺的禅武一体和陈家沟太极发源地的文化标志与影响力成为中原武术文化的代表。
2022-01-17相较于中华武术精神而言,武术的具体表现包括时代不同、制度限制、思想意识等层面,中华武术流经历史长河,在新时代的催促下更是不断自我改正,这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旧能发展得如火如荼之因。发展中华武术是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在需要。[1]当然中华武术的基本精神就是集中所有文化现象中的最细微的内在推动和思想基础。
2022-01-17精神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文化学的观点,可以将精神理解为精粹和精髓,她居于文化的核心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自由解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在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中华武术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华武术精神文化对于提升武术文化自信,丰富武术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022-01-17“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文化自信是对传统的接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体”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全球化浪潮中,各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武术是华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始终贯穿着中华文化,蕴育成自己独特的体系。武术与文化自信是具有内在关联的,武术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2022-01-17文章使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关于少林易筋经在不同人群心理健康中的实证研究型文献,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易筋经对不同人群及其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易筋经在国内心理学的研究趋势进行归纳梳理,得出关于易筋经在国内心理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向,以期为把握少林易筋经研究趋势及后续研究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与分析框架。
2022-01-17国术作为本土体育中较为典型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代表,伴随国术家群体的出现而逐步发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术家群体在近代武术体育化进程中的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术家群体中出现了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国术人才并建立相应的国术馆组织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国术家群体建立了以"试"为核心的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竞技对抗的国术体系。
2022-01-17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太极拳、健身气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网红"。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以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比赛推动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普及、以课程带动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普及与提高,是山东省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21-11-11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1949年以来,中国式摔跤作为全国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但80年代末开始,国家制定、执行奥运金牌战略后,中国式摔跤退出了全运会的舞台,相关专业队相继解散,中国式摔跤走入了低谷。而今,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中国式摔跤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09-03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学武术教法单一、教师缺乏角色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武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攻防含义,并且缺乏低强度对抗性内容,而教法中武术教师这个角色的饰演并没有成功地促进孩子们对武术及其文化内涵的喜爱。故得出武术教材应以其核心属性为基础,通过在双人攻防技术动作演练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尚武精神。
2021-08-30人气:4888
人气:4273
人气:3961
人气:3960
人气:376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浙江体育科学
期刊人气:1127
主管单位:浙江省体育局
主办单位: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体育
国际刊号:1004-3624
国内刊号:33-1128/G8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9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