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学是一种语言,同样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深刻的反应一个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以及思想,所以各个时期的文学都有不同之处,但都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英美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在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的时候。到如今,研究英美文学已经成为比较文学发展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不可缺少的课题。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英美文学语言作品美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对英美文学语言美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
通过文学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历史,以及作品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对开放化发展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借助英美文学作用进行英语文学美的探究,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水平,对我国文学语言应用以及英美文学翻译都有着积极作用。
一、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美的具体体现
在文学研究中,一般通过书籍去了解文学背后的含义,那么在英美文学领域研究中,著作的选择也较为广泛,诸多经典作品都集中体现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美是艺术美的重要分类之一,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集中反映在语言叙述、写作技巧以及主题清洁的安排上,以增强人物、主题思想以及作品的生动性、准确性及韵律感等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具体到英美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戏剧独白的运用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戏剧独白是最常用的写作方式。具体来说,“戏剧独白”也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作品人物及作者的内心通过语言独白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加以区分。使读者可以充分、真实、客观的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能更清晰的了解作品的感情发展曲线。此外,通过戏剧独白的应用,还可以增加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读者在阅读中提高辩证思维,进一步构建起作品的多维性。戏剧独白的开始是在1857年,通过诗人索恩伯里的《骑士与园颅党人之歌》体现戏剧独白的写作手法,但并不明显,直到19世纪中后期丁尼生的作品《六十年后的罗克斯勒官》才充分体现出来戏剧独白写作手法的特征和魅力。
(二)多样写作手法的使用
英美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用的如:隐喻、反讽、自嘲、象征等。其主要目的是借此丰富作品内容,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人物性格、心理等形象的刻画出来,更具感染力,使读者获得精彩的阅读体验。例如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这一作品的写作中较多使用了象征、隐喻、讽刺手法,生动深刻的刻画出了现实和社会的反差。此外,在《红字》的故事情节安排中,善良、勇敢具有反抗精神的主人公白兰,结果却不随人愿,受到了审判,那么这种极具代表性的反讽手法,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状态,同时通过这种写作手法,更能将读者带入到作品中,充分感受作者感情,使读者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多引用经典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它不受时间限制,即使经过时间的洗礼,也能和人们的价值、情感产生共鸣。而语言的经典之处,就在经典文化认同性、蕴含的哲理性以及语言上的简洁性。具体来说,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引用经典的写作手法、片段以及词汇的引用和概括,使作品更与理解,同时更加简洁和富有哲理性。
二、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美探究的原则和策略
在英美文学语言美的探究中,要运用好当代英语文学语言美的探究首先要清楚英美文学作品的探究原则,同时还要运用好当代英美文学的艺术理论总结,以此展开英美文学的探究,发现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一)运用好当代英美文学的艺术理论总结
在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美的探究中,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史,同时还要牢牢掌握英美文学的艺术理论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借此充分了解英美文学的背景并结合理论知识展开研究。例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古希腊罗马神话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多数作品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英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人物刻画,彰显人性价值,那么这一写作特征的来源就源自于古希腊神话。此外,基督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创作也有着重要影响,这点在多数作品中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在英美文学语言的研究中,要重视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风格的变化,借此了解英美语言文学的发展。
(二)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美的探究原则
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实际生活、时代背景、政治文化,再通过作者的思想表达,揭示某种观点、情感,再与读者产生共鸣。因此,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美进行研究时,要坚持从跨文化角度出发,以“他我”沉浸在文学的阅读中,又要以“本我”的态度审视英美文学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真实的反映英美文学语言美的价值。此外,在研究中还要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社会,并将自我带入到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去,再结合作品进行研究,以此充分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同时还能更加生可的认识到作品中关于人物性格、情感以及故事情节的铺垫、叙述等语言艺术的使用。那么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更加深刻的了解作品内容。另外,在对英美文学语言的研究中,一定要摈弃传统的研究模式,创新研究路径,但仍要在本着探究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从而提高发现英美文学语言美,和背后的深层意义。
三、结论
世界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多文化艺术,通过文学作品感受语言文化的艺术和文学美。因此,这就需要在研究中还要遵从具体的研究原则,展开英美文学语言的研究,借此体会文化的多元化,还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政治背景、社会发展,从而达到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杰.从全球化视角解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主题与特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0):65.
[2]吴全生.英文戏剧表演融入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OL].四川戏剧,2019(08):174-176[2019-09-23].
[3]王育霞.改编电影在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7):91-93.
徐博.关于英美文学语言美的探讨与研究[J].南北桥,2019,(22):2.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期刊人气:1665
主办单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邮发代号:38-11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44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14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