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学研究工作随着各领域国际化发展的普及深受其影响,并开始逐渐的向国际化靠拢。国际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因为需要对参与国际学术机构、国际出版、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际发表等一系列重要议题作出良好的协调和统筹,所以,国际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是自身具备系统性的。文章对国际化视野下有关国际化视野下及理论创新做了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理论观点及促进措施。
参与到文学研究中的外语教师以及外语研究者们占据着多个优势,在学术国际化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成绩。首先,外语教师对目标语言的书籍能够深入理解,同时对目标语言的语句用法也较为熟悉,而且外语教师中有不少精通多种外语的存在。掌握了一门外语就相当于打开了一种文化的大门,而英语作为学术国际化研究的主体内容,其在国际化视野下能够发挥的作用可谓不可估量。其次,外语教师在对目标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所养成的学术习惯有助于其自身对本国文化与学术视角与认知的创新。除此之外,不同文化致使与传统学术在交互过程中较易发生碰撞,产生新的火花,为外语教师的学术国际化引领正确有效的研究方向。
一、学术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英语作为学术国际化的研究主体,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学术国际化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实际上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据调查,现阶段的学术国际化正在面临着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国际学术界构建广泛、深入以及持久的关联性。外语学术研究者们往往需要建立规范性、系统性的国际化学术研究体系上耗费很多时间。虽然学习外语专业的人才较之普通群众来说,有着语言上的优势,同时对目标语言的国际学术也比较熟悉,但是想要使用外语编撰学术论文或者和国际同行进行直接对话,还是需要树立良好的自觉性,对目标语言进行刻苦的研究,不断提高对目标语言学术的应用水平。学术国际化是否具备系统性,决定了学术国际化能否进行持续的创新发展,这就需要外语研究者们巩固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基础工作。
学术国际化研究的最终目标就能够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以供全球范围内的外语学者进行讨论探究,但是实现难度较大。因此,当前学术国际化研究成果通常会选择一般性期刊进行发表,实际上一般性期刊同样具备很高的学术水准,但是因为其主题广泛性不比国家权威期刊,所以一般性期刊的引用率也不如国际权威期刊。对文学研究来说,部分著名作家都成立了专门的刊物,例如《海明威评论》、《狄更斯季刊》等等。一位合格的学者想要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除了发表国际期刊外,一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及影响力的论文集也是很好的投稿方向。学术国际化研究除了需要注意参与或主持国际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国际性的学术机构以外,还可以协同开设学术研究课程、合作引导研究生等。学术国际化的多样性保证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障了研究成果对国际文化交流能够起到推动作用。那么想要提高学术论文水平,学者们必须时刻关注问题意识以及理论创新这两点。
二、国际化视野下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进行展开,我国的学术研究人员主要研究的是外语,所以需要为国外的主流期刊提供可以发表的学术论文,学者们在选择要研究的问题时,要同时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但是这一选择具备较高的难度。笔者在下文中提出三种方案:中国问题、比较问题、前沿问题,供相关人员参考。这三者不存在独立性,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交叉的关系。
首先是中国问题,望文生义,中国问题指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当代社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凡是与中国问题有关的理论基础与解决方案我们统称为中国经验,中国经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出值达到巅峰,其主要原就是八十年代国内的经济体制、文化体系、领域革新等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致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经验教训。其次就是比较问题,比较问题在理解形式上呈现多元化发展,一般情况下的比较问题就是有事实联系的两种不同文化与学术之间的比较研究,同时也可以是没有事实关联的平行研究,再或者就是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基于此,乐黛云在《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曾提到“以A文化的文学理论阐释B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又以B文化中的文学理论阐释A文化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双向阐发在中国的跨文化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较研究作为学者们进行跨国别文化研究过程中的一大优势,同时也为学术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更直接、更有效的研究途径。比较研究一般需要注意难易程度,研究初期笔者建议从较简易的问题研究入手,例如接收研究与影响研究,当然,前期应当积极的准备研究资料,为后期撰写学术论文时提供基础理论的保障。研究方法的创新需要通过对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术作品中表现形式的观察,分析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进一步窥视学术国际化的重要母体及其内部交互机制。
最后是前沿问题,前沿问题主要针对阶段性学术热议话题,自身具备较强的多样性,兼顾理论与现实层面。根据学术国际化发展历程来看,不论是学术界的哪一阶段,其关注点始终处于变化状态,而关注点的变化基本上是受社会历史语境、学术研究自然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三、国际化视野下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
国际化视野下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没有具体的规定,笔者在下面为相关人员提供了三种探究路径,以供参考:首先,建立以本土经验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模式。当前西方理论的主体内容是将现有西方经验作为基础,亦或是西方研究机构的学者依据他们从非西方国家或地区直接或间接获取的材料研究形成。西方理论一般都是通过自身的标准去衡量非西方文化或非西方社会文化,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西方中心主义”,在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有部分西方学者站出来针对“西方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其次,通过理论之间的交叉获得创新的思想模式。人文学科的理论之间是相通的,因此,其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最后就是通过对于西方理论普适化的质疑,提出有新意的理论观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知识时代的迅猛发展,为学术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谨以此篇,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以期为国际视野下文学研究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纪建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双年度报告(2017—2018)[J].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19,2(02):335-362.
[2]彭卫民,潘宇鹏.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02):42-51.
王安庆.国际化视野下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J].青春岁月,2019,(28):6.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当代外国文学
期刊人气:146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1-1757
国内刊号:32-1087/I
邮发代号:28-49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44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14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