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文学大国,从刚开始的《诗经》、《论语》,再到后来的汉代乐府、南北朝诗歌以及明清小说,不管是文学作品的数量还是文学作品的类型都是非常多的,中平民百姓与官员在文学作品的建设中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得文学创作延续至今。文学理论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是文学的基础,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衍生出全新的理念。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间既有联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这其中的统一和差别都应该当做重点研究对象,以便更好的理解我国文化发展脉络。
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以文兴邦
利用文学作品来讽刺当时的情况,借助文章对君主以及当中的政治局面提出建议,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普遍方法。司马迁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司马迁的《史记》等著名史书,历代君王被学习借鉴,当做治世之道学习。与此同时,在国家盛世的时代,文学家们也会被君主鼓励撰写文章,统治时期的文化以及统治理念得到发扬。
(二)以文载道
在古代文人思想当中,“道”代表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同时也代表了文学家们对自己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大环境下,文学家们对“道”的定义存在差异,但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个人思想以及国家社会精神的表达存在共性。假如文不能载道,文学家的思想与精神就难以得到传承。因此,在古代文学理论当中,文学作品涵盖着精神价值是无价的,更是文学理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以文志言
文学家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对社会观察所获得的感触与领悟,对自己的生活与情感进行抒发,在文学理论当中,这是文学来源的研究结果。古代文学家在进行古代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文学作品更加明确的表达自身情感,“以文言志”的理论风格特征得到显现。在曹操的《观沧海》中表达了自己的宏图伟业,在屈原的《楚辞》中标明了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热爱,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中,表达了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二、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区别
(一)服务对象的不同
在古代社会当中,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经济,集成性相对较高,与我国社会制度与发展情况有着直接关联。文学属于社会文明的高度综合产物,在思想表达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在文学观念与观点上存在一定差异,诗仙李白在作品当中所表达的理念,与盛唐时期的发展情况十分吻合,用词华丽且浪漫,盛唐时期的政治与文化状况被直接反应出来。诗仙杜甫确是在籍籍无名当中辞世的,在半个世纪之后,杜甫的诗歌才被人们认可并称颂,在他的文章当中,所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以现代文学理论作为切入点,文化的作用还有服务性与群众性。因此,在文学理论当中,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究广大群众的精神文明,直接面向大众不需要直接和政府、社会相联系。
(二)人与文间的区别
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程过中,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专业的文学理论研究者,在对文学概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习惯性将某个文学家的理念和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基础。较强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有所表达,屈原的《离骚》中传承着满满的爱国情怀。相比而言,古代文学理论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复杂,代表者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当提及某一文学理论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文学理念的创造者或者传承着。古代社会的发展较为缓慢,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理念的传播都不及现代社会,古代文学理论善于以“人”为基础进行划分。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的关注与发展逐渐得到加强,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机会,文化与言论自由的交流更加畅通。纵观当前的发展情况,明确划分我国文学理论,不应单纯地将文学家当做标准,更加注重文学理论流派的价值和意义。
三、古代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同一性
通常情况下,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从某种程度来看,文学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文学理论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教育发展中,文学理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对于文学理论的亦是如此,具有反作用促进作用,因此,文学理论的研究使文学对教育的正面作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还是现代文学理论,都属于不可缺失的环节。第二,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文化理论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学作品当中涵盖的人权呼吁、生态思想等元素,都能够借助文学理论进行表达,这是文学理论对文学作用的精神意义,经过再次加工之后,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发展,既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还能够促进不同时期文化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与方向有着很大区别,在古代文学理论当中,政治意义与价值相对较为明显,明确的划分了社会的阶级性。但是在现代文学理论当中,更加注重对古代文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延伸。我国古代文学的价值与功能被古代文学理论进行了全方位诠释,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对古代文学理论具有传承意义,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研究方向,将文学理论发展的时代性充分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青年文艺论坛第五十三期“原创”的焦虑——当前文艺的困局[A].孙佳山,颜榴,周志强,石一枫.青年文艺论坛:“原创”的焦虑——当前文艺的困局(第五十三期)[C].2015.
[2]从莫言作品在法国的译介——谈中国文学的西方式生存[A].袁莉.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
[3]“在实践中生长的理论”——读张永刚的《文学理论的实践视域》[J].降红燕.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04).
邹伟.论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J].青年文学家,2019,(24):32.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人气:1874
人气:1225
人气:1179
人气:1173
人气:5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比较文学
期刊人气:223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6-6101
国内刊号:31-1694/I
邮发代号:4-56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32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33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