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西方的文学理论的发展是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是经过了两千五百年的文化积淀,最后才形成了对古希伯来文化以及西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与特性研究。因为西方文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它涉及的研究范围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了三个环节,分别为西方文学的思潮、理论以及批评。文章基于对西方文学的历史发展,并对其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主要为促进西方文学的发展。
“西方”,即位于地球西半球区域的欧美国家,拥有古希腊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的欧美国家。其理论的形成也是基于拥有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的欧美国家的文化探究,西方文学的发展源头也是在这里诞生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自公元前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大致经过了从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七个发展阶段。下面进行详细叙述:
一、西方文学发展理论研究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
在这一环节,主要研究古希腊遗产文化的特征、修辞批评的发展以及对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的认识。首先,古希腊遗产文化特征就是指的理性精神,主要表现在理性自足作用、希腊宗教的独特性以及古希腊的社会风俗上。其次,修辞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普罗泰格拉和高尔吉亚,其内容主要包括:“虚构问题”、“语言与真理”问题、对韵律与形式美的研究以及强调“语言形式和情感”的关系。最后,苏格拉底作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研究“诗与真理的问题”、“灵魂说与迷狂说”和“诗句理论和诗教理论”。而亚里士多德主张“模仿论”、“悲剧及其接收理论”,强调“艺术、诗歌”的真实性[1]。
(二)中世纪的文学理论
中世纪的文学理论,即自公元476年到13世纪文艺复兴前的文学理论,大约经历了八九百年的文化积淀。具体来说,该时期实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北欧民族文化以及希伯来文化的有机融合,但前提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大背景下。除此之外,基督教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了完善与发展,形成了特殊的拉丁文化。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
文艺复兴,不仅仅是欧洲国家文化的一次大的转型,还是对中世纪落后愚昧文化的冲击,更是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象征。在该时期,其文学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内容:①为艺术辩护:更加强调艺术的地位、价值与尊严;②强调文学与人的关系;③提出“艺术是分等级”的观点;④提出想象与情感的问题;⑤认可百姓使用民族性语言,并且提出民族性语言是民族文学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时期,代表文学作品还有但丁的《论俗语》、薄伽丘的《十日谈》,以及代表人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四)新古典主义的兴衰
新古典主义的兴盛是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中央集权制的王权建立开始的。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①法国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十七世纪的唯理主义,其主张重视理性,重视艺术因素,对模仿古人作品进行了界定,对“自然”和“类型”进行了区分。②英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主要有屈莱顿、约翰逊、伯克和狄德罗,其中伯克作为“感伤”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狄德罗作为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
(五)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浪漫主义的诞生发生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得以解放,对民主与自由思想的追求愈加发展。浪漫主义主要是由席勒和歌德提出,之后施莱格尔兄弟对其进行了传播与推广[2]。首先,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有席勒的《美育书简》,施莱格尔兄弟的《论北方文学》、《文学史讲演》。其次,法国的浪漫主义代表有斯达尔夫人的《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司汤达的《红与黑》。另外,还有英国的浪漫主义代表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雪莱的《会饮篇伊安篇为诗辩护》。
(六)现代主义的出现
现代主义,即历史动荡的开始,主要包括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以及表达主义等,它是对所处时代进行的总结而不是理论术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基于城市发展而来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城市的文学。另外,其对城市的描述更加倾向超现实化与多元化,旨在借助城市来宣泄个人的思想意识。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线索与脉络
(一)四大时期
(1)古典文论时期:(公元前八世纪-十五世纪)古希腊、罗马、中世纪。(2)近代文论时期:(十六世纪-十九世纪末)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马列文论。(3)现代文论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叔本华、尼采的直觉主义文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文论等等。(4)当代文论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等等。
三、西方文学发展的规律研究
西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历经两千五百年的文化沉淀。就其规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内容:
(1)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是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被西方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严重制约着。(2)西方哲学与美学是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第二大制约因素,从自然本体论到社会本体论,西方文学理论都被其严重影响,并在十八世纪形成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二十世纪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3)文学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因素,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在十九世纪以前侧重于对社会和文学作品的研究,二十世纪侧重于对作家和艺术家的研究,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更加注重对读者的研究。(4)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还受到了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发展顺序为:从理性到感性,从单个心理因素到多元化心理因素,从神学理性到人文理性等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就是对西方文艺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历程。通过对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的文艺作品、文学体现,让我们对文学本身进行更深入地思考与分析,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积淀与文学修养,最终促进文学创作的形象化、生动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法论.北京出版社,2015,(02):112-114.
[2]高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宁波出版社,2015,(10):99-103.
李慧欣.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及规律研究[J].文存阅刊,2019,(22):207.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期刊人气:1666
主办单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邮发代号:38-11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44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14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