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精选了部分文学理论方面的优秀论文题目,供各位文学理论相关工作人员参考,如需更多关于论文写作和题目的相关内容,请查阅本网站的其他文章。
1、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术模式建构
2、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文学研究——量化方法在中西文学研究中的比较
3、数字人文视阈下的比较文学可视化研究
4、文论当随时代——论徐中玉先生的文艺观
5、“人道主义与文学”再反思
6、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存在——人本心理学因素
7、阐释边界的实践之维——以赫希的文艺阐释学思想为中心
8、文学地理走进新体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节点与意义
9、批判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文学与电子游戏
10、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中国多民族文学批评理论刍议
11、从《经典咏流传》看诗歌疗法的实践模式
12、地理空间视域下斯达尔夫人与刘师培南北文学论比较研究
13、论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观
14、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兼论研究方法、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15、比较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探究
16、“阐释的边界”与赫希的文艺阐释学思想
17、本雅明对技术复制时代现代性危机的反思——基于作者与作品、读者关系的分析
18、现状与反思: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刍议
19、听觉符号与当代文学阐释学的话语生产
20、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与丹穆若什的“世界文学”
21、新时期以来中国研究西方当代文论的问题意识
22、基于“跨文化”学科实质的比较文学教改探究
23、现象与原理的中西互证:论朱光潜对移情说的研究
24、文艺学学术史书写的艰难、缺陷与根基
25、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及其实现途径
26、世界的文学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27、现代性的延展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建构
28、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守正与创新”
29、诠释学与作为本体论的文学阅读事件
30、发生文艺理论及其中国戏剧的表达
31、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2、后现代主义论争在中国:反思与启示
33、西方艺术自律观念与中国当代文论的范式革新
34、从西方文论到马列文论:文化身份挪移与中国主体建构
35、从中西互释到异质文化对话——论刘若愚和叶维廉的诗学阐释观
36、沈鹏人文思想的艺术实践及影响
37、西方文论与西方经典芭蕾舞剧的对应阐释——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时期
38、重新认识“文以意为主”的当代意义
39、叶公超的比较文学思想研究
40、托马斯·马丁的语言文论与可能世界理论
41、语言、隐喻与心象:分析语言哲学中的图像意识
42、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的传播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43、社交阅读的兴起与文艺批评的交往更生
44、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与建构
45、钱穆与梁实秋关于中西文学比较的笔战
46、茅盾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47、走向世界文学的国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48、比较文学研究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期刊人气:121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0257-0254
国内刊号:31-1152/I
邮发代号:4-323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33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