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诗题材宽广、流派纷繁、风格多样、流传广泛,后人仰望唐诗总是"前人不及、后人也只能望其项背"地感叹。唐诗作为文学体裁在唐朝发展成文学"标杆"与唐朝历史发展不可分割。本文拟从唐诗形成的雏形与背景、唐诗形成的历史动力因素、唐朝各时期社会环境对唐诗题材丰富性的推动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指出唐诗是对古诗体的继承,唐朝历史发展及社会环境变化是唐诗走向巅峰最大的推手。
唐朝历史从公元618年至907年。近三百年里,唐朝诗歌发展空前绝后,其题材丰富,宫廷政治、市井生活、边塞烽火、田园山水都被记载、描述和歌咏,成为后世经典。唐诗继承了前朝诗歌体裁,但突破了早期诗歌经学的桎梏,更加注重现实的审美和批判,更加切近民众。
一、唐诗的雏形与发展背景
每一种事物的形成,总是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唐诗也是在前朝诗歌的肥沃的土壤里,慢慢成长壮大起来。
(一)唐诗与古体诗的继承关系
唐朝以前,古体诗发展体系已基本形成。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杂言诗、乐府诗、汉赋等形式。特别是汉朝开创的乐府诗有歌、行、曲、辞等形式,开始将诗与音乐旋律融合,为中国诗歌体裁注入了新鲜血液。魏晋南北朝在汲取汉乐府的营养,不仅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也将采取骈俪形式的汉赋发扬并激活。如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鹦鹉赋》。这些都是唐诗发展的基石。
(二)唐诗繁荣得益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开始“文学觉醒”,试图将文学作为学术独离出来,探寻文学的特点、分类、创作规律以及文学价值分析,并著有大量著作。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
这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立,开始影响诗歌创作内容和方向。在汉代以前,诗歌强调政治教化的功能关系,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魏晋以后,在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研究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这时提出的如风骨、风韵、形象、言意、形神都在唐代诗歌中得到体现。
(三)唐诗对诗经风骨的汲取
《诗经》是经典的经典,唐人诗歌理论和创作崇尚《诗经》,独标风雅颂比兴,这是众多学者的共识。唐诗对诗经营养的汲取,其实是源于“儒学与文学汇合”“儒学转进为文学”文学思潮的推动。孔颖达《毛诗正义》强调创作的儒家指导思想,对唐诗形成具有预设和规范作用;陈子昂与李白皆自觉上本《诗经》为唐诗注入了新风;杜甫则汇通《诗经》,发动诗歌现实主义的改革。
二、唐诗形成的历史动力因素
唐诗是唐朝文学艺术最成熟的文体,“唐诗宋词元曲”高度概括了唐诗的重要地位,后世难以超越。唐朝强盛的发展历史是唐诗繁荣昌盛的动力。
1. 唐代经济的富足,为唐诗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人民生活安定,物质充裕。初唐有太宗贞观,盛唐有玄宗开元,安定长达两百年,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杜甫有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样国泰民安,长期稳定的时代,为诗歌发展提供茁壮成长的土壤。
2. 宽松政治政策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从建立开始,对内施行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国策;对外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开放局面。
3. 文化教育的普及成为诗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唐朝建立以后,注重以文治国,推行科举制度,广大平民可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充裕物质生活水平作为后盾,再叠加这一选拔人才的机制。唐朝在中央设立国子监总管六学,地方上设地方官学,颁布命令天下家藏《孝经》《论语》各一册,普令勤读学习。由此也使唐朝私学之风益盛,规模日益扩大,推动了全民教育的普及。
教育的兴起与普及也使诗歌无处不入。唐朝上至宫廷秘闻,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渔民樵夫,甚至乞公丐婆”。唐诗作者的多阶层性,生活视野的多样性,使唐诗更加绚丽多彩,推动了唐诗的空前繁荣。
三、唐朝各期社会环境对唐诗题材及诗风丰富性的推动
唐代经历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也见证了封建社会的由兴转衰。唐朝诗歌的题材的丰富性也开历史先河。与前朝诗歌相比,唐朝诗歌题材广泛、诗风丰富。
(一)贞观之治的宫廷题材与诗风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太宗十八岁随父东征西伐,转战大江南北。唐太宗深知尚武好战、屡兴兵戈会关系到王朝的存亡。所以唐太宗开馆修史重儒学,实行科举取士等一系列偃武修文的政策。
唐朝宫廷诗就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在唐太宗的有意倡导下,唐初宫廷诗流行,以南风为主要格局。但受北方文化的影响,太宗主张反对“浮华”,提倡“词理切直”“有益劝诫”“可裨政理”,要“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
由于帝王的主张和推动,宫廷诗出现了以虞世南、褚亮为代表的南方诗人和以李世民、魏徵、王珪为代表的北方诗人。北方诗人所作基于开国气象的豪壮气势与开阔襟怀,更加体现了儒家精神,其语言质朴,诗风雄健沉厚。
(二)“初唐四杰”的市井之诗与格律诗的形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是初唐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时,“四杰”挺身而出,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内容上他们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他们大量创作五言、七言诗,并引入格律,奠定了唐诗五律、七律发展基础。经“四杰”的努力,唐诗的发展空间更大了。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三)盛唐时边塞诗和田园诗的发展
初唐时期,突厥、吐蕃等不断对唐王朝进行骚扰,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以战止战的策略,边疆得以安宁。开元、天宝时代,边境骚乱不断。为稳定边疆,大量军人戍守。由于盛唐时期文化的普及,军旅队伍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使边塞诗出现了创作高峰。“乱世出英雄,盛世出诗文”,边塞的战争直接推动了边塞诗的成熟。盛唐时期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因擅长边塞诗,而被后来的学者尊为“边塞四大诗人”。他们的作品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的边疆战争生活。因四位皆有从军经历,所以无论是对边疆生活的感悟,还是对边塞风光的展现都入木三分。
同时,由于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旅游漫行、游山玩水提供了条件。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恬静无争相结合,酿就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为代表。他们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艺术传统,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笔下有壮阔的湖山,恬静村落,也有清新秀丽的园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山水诗更加丰富。
(四)盛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成为经典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最具有标志性的“李杜”两大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高峰,杜甫是现实主义顶点。
李白有伟大的社会理想,但他生活的时代开始走向腐化、政治趋向黑暗,政治抱负始终无法实现。三年翰林的政治生涯,他看清了官场的腐败现实。在儒家兼济天下和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影响下,他写出许多抨击黑暗政治、蔑视腐朽无能权贵、冲击封建礼教的光辉诗篇,表现出热烈追求光明的理想和强烈的叛逆精神。他的诗风感情奔放,豪壮飘逸,无拘无束,丰富多彩。如《蜀道难》《远别离》《将进酒》《天姥吟》等,实不愧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正身处安史之乱爆发,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时代。他本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痛陈当局的腐败无能,随行记录了战争中群众的疾苦。他写出了震古烁今《奉先咏怀五百字》揭露了阶级的对立,也写出反映战争疾苦的《悲陈陶》《哀江头》《春望》《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三别”,被后人称为“诗史”。在风格上他极尽沉郁顿挫,雄浑激壮之能事,成为变古开新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五)绮丽伤感诗歌成为唐诗绝唱
晚唐时期,国运衰弱,社会动荡。在残酷现实的洗礼下,反映在诗篇里感伤颓废的情调和藻饰繁缛的风气逐渐增浓,诗歌由盛唐的激昂也转向了伤感。以杜牧和李商隐为代表的伤感诗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杜牧的七绝《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辞藻华丽,情调爽朗,寓意隽永;《早雁》用比兴托物手法,婉约清丽;《河湟》则表现出对朝政混乱和国势衰微无限的忧愤。在思想上,杜牧因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在诗歌往往流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也有的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诗作上“不务奇丽,不涉习俗”,在华艳纤巧的晚唐诗风中,散发出明朗俊爽的气质。
李商隐的《安定城楼》《重有感》关怀国运,悲愤时局,慷慨激昂;《乐游原》对晚唐奄奄一息的现实发出了低沉的哀音。他的咏史绝句,形象鲜明,讽意强烈,曲折地表达了参政意见。李商隐力挺李德裕的革新派,当革新派最终失败被扼杀,他用文字为之申冤辩诬,也因此创造出沉博绝丽、扑朔迷离的具有悲剧色彩的诗歌。
四、结论
唐朝是唐诗成长的沃土。前朝诗歌为其奠定了基石;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供给其养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又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文章来源:张坤.浅谈唐朝历史对唐诗发展的推动作用[J].今古文创,2021(23):45-46.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与批评
期刊人气:268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2-9583
国内刊号:11-1581/J
邮发代号:82-205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33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